主题:【原创】一个主考官对面试者的忠告 -- 潇洒书生
看到此帖得到众多河友浏览、献花、收藏,说不高兴,就是言不由衷的过谦之词。对我的主题帖或回复帖中观点,质疑与讨论,都是真诚交流的表现,同样令我感动。
在中国这样一个潜规则经久不衰、世故人情份量不轻的国度,招聘规范和结果公正之间的落差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怀疑试题答案与实际运作可能“两张皮”的理由不是没有依据的。
不过,我还是要如实地说明:在中国、在企业界,确实有不少管理者、所有者,真心期望和要求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规则和机制办事,并为之不懈努力。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而论,引入国际间比较先进的理念、方法、流程并超越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变革一直都在进行,而且,这种变革动力不是来自社会或内部的一般员工,而主要来自企业的掌控者、经营者。这是一个应当引起更多关注的话题。
这些努力,并不完美,也并没有因此而杜绝传统管理和利益关系的作用弊端。但是,进行这些努力的企业,确实比较过去是在进步。
我们评价管理变革,不能拿应有的结果去衡量正在推进的过程现象。只要总体上比以往有进步,就应当更多的鼓励。进步总比停滞或倒退要好吧。正在进步的企业也正在增加。
我的所谓“忠告”只适用于哪些前去经营比较正规、管理理念趋于现代的企业的应聘者。这是必须说明的。因为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连什么是结构化面试都缺乏了解的兴趣,喜欢的还是自信满满的“相人术”,看你顺眼不行就行,看不顺眼则行也不行。这种情形不是本帖讨论的范围,但却是应聘者不能不了解的社会现实。
到管理比较先进而现代的企业谋职,参考一下“忠告”不会有多大坏处。反之,到管理比较粗放而传统的单位应聘,只有“装个舅子像个舅子”,更多地掂量一下关系是否过硬。这是无奈的一种现实。
当年家中领导(还不是本人领导的时候)毕业找工作,看她漫天撒网实在看不过去了,凭着做过一点人力资源方面的经验,简历稍加调整,网站针对性发了十份简历,至少收到3-4份面试,连人才市场都没去.
我换工作的时候,每次也从来没有发过10份以上简历.因为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去一个单位至少做到三年不辞职,所以一定要谨慎
我看人才市场的小伙子小姑娘们派传单一样的发简历,看的自己都有点郁闷.
前两天,晚辈小徐给我打电话请教如何应对面试。
原来,一家证券公司到小徐的学校招聘,初试之后,通知她近日到该公司去面试。她说,前去学校招聘的该公司的部门经理姓陈,曾是我当一家企业报主编时的部下,拜托我能否给他“打个招呼”。
我告诉小徐,不会帮着“打招呼”的。理由:陈经理过去当过我的部下,谁知道他有无对我的不满意见呢?表面上看,当年他执行力很强,很听话,但此一时彼一时也;其次,或许他来学校初试时就已经认出了你,但他故意装着不认识,以后又通知你复试,如果是这样,说明他心中是有数的;再其次,陈经理只是部门经理,在公司不可能具有决定权,相反有可能在同僚中拥有一些对立面,如果乱拉关系,有可能引起对立面的关注和捣乱,要么面试被“平衡”下去,要么即使进去了也常被“穿小鞋”。
关系拉与不拉,不能想当然。
一是运气,二是运气,三是实力:)
第一个运气呢,是用人单位做人事的没把你的简历丢掉,这可是很难得的。现阶段一个好的公司好的位置怎么说也有几百人来争,能让人事人员看到并选出,那就是非常依靠运气的了
第二个运气呢,是面试的时候那个面试人的心情,心情好一切都好,心情不好,那就免谈了,反正应者如云,今天不行明天再叫一批了,呵呵!
第三就是实力,包括良好的沟通技巧、平和的心态、优秀的做事技巧和妥善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等,开始最重要的就是沟通能力了,因为面试时你再强的能力也只是弱势群体(原因如二),有时明知面试人瞎扯你也不能和他争辨,要是再遇到自信又蛮横无知的家伙,那就是再有本事也是无用武之地了,不过这也是考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了:);心态要好,提醒自己好公司好位置就象买彩票,中就中了,不中就再去买。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任正非以前不是说过么:
再小的客户我都会见
再大的领导,我都不一定会见
任正非今天见销售人员的时候会说:你们胆子太小了,钱话得太少,怎么能做到合同?明天见到财务人员的时候又会说:最近。。。财务支出严重超支,你们财务要严格控制,把好关。
运气很难掌握,能掌握的就是实力和态度.实力也是面试前决定的,于是就是态度.
不走歪门邪道,坦荡,再加点阳谋.简言之,就是BE COOL.
当然我自己也是碰了无数次壁, 大家听听而已.
有关系什么都好办,有能力的容易得到重用,没能力的也不会被淘汰。落聘者之所以把问题归集为“没有关系”,因为他们确实没有关系。但托过关系的应聘者不会这么看,成功了认为是关系到位了,没成功认为是关系没到位 —— 但实际上跟关系有什么联系呢?你托县长去和省长说情,那么这难道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关系,背景就非常重要了。这种背景,往往是潜在的。通讯行业北邮是老大,铁路行业北交是老大,一如研究生复试本校的优势也明显优于外校。校友之间,天然的好感是存在的,至少单位里也利于团结么。至于能力,都是可以培养、锻炼的。换句话说,都是211出来的,谁比谁能差到那里去啊。
对于没有经验的职场新人来说,这两者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而在面试之前,这两者却基本决定了大多数应聘者的命运。剩下的面试能力,可供腾挪的空间就很小了。经过简历和笔试之后剩下的面试者,再经过关系和背景的筛选,那么潜在竞争者还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