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二) -- xinxide
陈庆之 字子云(484~539) 外号白袍将军 江苏宜兴人 有认老乡的么?呵呵 可以自豪一把
其实 如果用今天那种“出名要趁早”的理念来衡量陈将军的话 那他实在是太失败了 他打小是梁帝萧衍的侍从跟班 属于被从小培养的亲信类人才 估计他小时候家境一定很差 否则谁舍得自家孩子从小去给将军当跟班啊(萧衍原为南齐的将军 南梁是他后来推翻了皇帝萧宝卷后自立的)
陈庆之18岁时 萧衍为兄报仇杀死了东昏君萧宝卷自立南梁 陈庆之做了殿前一名主书 个人理解大概就是机要秘书一类的吧 当时他最著名的事情就是擅长下围棋 常常陪围棋痴迷者萧衍手谈通宵
陈庆之天生身体羸弱 不善武术 箭也射不准 马也骑不好 让谁来看他都绝对属于非典型武将的范畴 我们一般习惯给人家留点面子美其名曰“儒将” 但在未成名之前这可是他武将职业的一大明显短板 就如同要外派去纽约出公差的兄弟却不会说英语一样尴尬
再加上陈庆之出身低微 属于寒门出身(或者根本就是孤儿出身) 在那个门第出身主宰一切的时代 这对他的参政从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萧衍能够力排众议起用寒门之士 也足见其目光之独到(可惜越老就越糊涂了)
当时世风对门第的看重到了有些畸形的程度 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不问别的先问出身是哪家的 (举贤不避亲 原本是人之常情 但是做得过分了就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发展)
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给所有从仕之人排出等级座次 这个排名不看你的能力与才干 主要看你的出身 红五类就是上三品 狗崽子就是下九流 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狗熊儿混蛋 这样选出来的人才能好的了么 这样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下 人又如何能有工作的积极性呢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其实这种混蛋的用人制度早在东汉年间就开始盛行 运行之初原本还讲究个世家道德才能三者兼具 但到后来就连这层遮羞布都不要了 干脆是家世第一重要 唯亲是举
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什么那么不招人待见啊 是个人都要骂他 唾骂满天下 你说他该是颗多坏的蛋啊!
但你想没想过为什么那么多人骂他呢 就因为他坏? 当时汉室衰落群雄四起争天下 要用治世的道德观点来衡量的话 哪个不坏 不坏的早早就被乱世淘汰了 而曹操在带军从政方面应该较同时期很多地方割据势力的头头脑脑们要强得多 但为什么就连最次的袁术都没有曹操挨骂多呢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曹操用人不遵循九品中正这类狗屁不通的门第制度 唯才是举
他是士族高人也用 庶族(寒门)能人也用 不问出身只问能力 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对曹操聚集天下人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刘备孙权手下能人有数 曹操手下能臣干将连数都数不过来!
这对如今中国的用人机制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无论企业或政府 完全摒除亲缘关系的用人制度是不现实的 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制度 加大唯亲是举者的行为成本 当唯亲是举者发觉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成本远大于效益的时候 自然就会自发地避免劣币淘汰良币现象的出现
唯才是举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因此手下能人多有利于曹操争天下 但这样一来也就把那些名门望族们得罪的够可以的
也是啊 你上嘴皮一碰下嘴皮 把人家出人头地的垄断行业给市场化了 这谁能接受得了啊 原来让我尸位素餐的大好职位居然被寒门的狗崽子们占据了 那还了得 还有天理王法没有啊?
他们倒是不敢公开跟曹操曹丞相叫板 毕竟人家的刀比自己的脖子硬 不过当时的"上流社会舆论"基本上掌握在门阀望族们的手中 您曹丞相一张嘴总敌不过我们天下门阀及狗腿子的无数张嘴吧? 当然是豪家门阀想怎么诋毁曹操就怎么诋毁了 曹操身上一分的坏处也要给说成十分 更何况争天下的人 又怎么可能不做坏事呢
于是曹操曹孟德自然也就被众口铄金塑造成一颗最大的坏蛋喽 呵呵 当然问题是复杂的 这仅仅是原因之一而已 这里就暂不展开谈了
按理说陈庆之这种寒门出身的血统 撑死了当个书役 当个底层官员就足够没事儿偷着乐了 更不要说受到萧衍的重用 出任将军统领一方了(估计跟一个小科员跃升成为一直辖市市长一样罕见吧)
萧衍在褒奖陈庆之的诏书中所言可以佐证:“本非将种 又非豪家” 看见了吧 人家那个年代是要看种儿的 你干的再出色 出身不行就没用 陈庆之能够脱颖而出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陈庆之的脱颖而出与他的天分、努力和忍性分不开 但同时也可见能跟在领导身边终归是好的 呵呵 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啊
终于潜龙在渊的陈庆之好不容易等到了表现的机会 而他初阵之时已经四十有二岁了 搁在古代可以算是高龄了 按理说都应该抱孙子了 腓力二世这岁数的时候都快吹灯拔蜡了
真令人禁不住想要唏嘘英雄易老啊 但人家陈庆之没有怨声载道哀叹时不与我 而是动心忍性苦等机会 一个忍字 总能等来机会 他心里有数 萧衍是个有眼光的皇帝 而他陈庆之虽然是黄金 但想要灿烂也必须苦等时机的到来(这一点在现在这个很多人高喊着“出名要趁早”的浮躁时代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怀才不遇郁闷的时候好好想想人家陈庆之吧)
后来陈庆之的从戎经历证明 梁帝萧衍果然是慧眼识珠 陈庆之这位非典型武将虽然上阵杀敌取敌首级他不在行 但他善练兵善将兵
据说陈庆之与士兵同吃同住 但凡有上面的赏赐下来 他从来都是一点不留 分与自己的部下士兵们 这一点倒是与亚历山大英雄所见略同了 不过亚历山大是一次为之 人家陈庆之是一贯为之 境界不一样啊
在他麾下的士兵骁勇善战敢打敢拼 但凡陈庆之马鞭所指 将士们无不用命死战 而陈庆之自己又天赋将才 每临战事善出奇谋 一双慧眼总能看破敌人的弱点 善以少胜多 在他的带领下部队也是战无不胜 这也令陈庆之的部下们的心理非常占优势 只要跟在这位连骑马都骑不利索的将军后边 就能打胜仗 升官发财 那谁不玩命争功啊
据史书载 陈庆之尤其擅长攻城战(这点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亚历山大善攻城 但往往一打就好几个月 人家陈庆之这种善攻我们可以在下文中慢慢领略)
陈庆之野战也不在话下 世人都知道“南人善舟北人善骑” 可人家陈庆之带出来的南人骑兵每每把北方游牧民族的这帮天生生在马背上的骑兵们打的抱头鼠窜 到后来根本就是望风而逃 望风而降了
当时北方流行一句童谚:“大将名师莫自牢 千军万马避白袍” 说的是啥意思?是说别管你是多牛的名将 多著名的善战名师 也别管你手下有多少兵马 碰上陈庆之的白袍骑军 您就最好绕开走 别自找倒霉
陈将军可能对白色比较偏爱吧 马喜欢选白色的马 袍习惯穿白色的袍 就连他手下的兵丁都一水的白袍着身 想像一下这一支洁白如雪的白袍军在千军万马的沙场上纵横驰骋所向睥睨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概啊 真令人神往
“大将名师莫自牢 千军万马避白袍”吟诵起来是那么的意气风发威风盖世!
(历史这个东西 经过文字的记载和口头转述 多少总会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现实立场 所以我们在看历史的过程中要做到“信史但不能尽信史” 呵呵 如何判断取舍就看个人的历史素养了 我声明我下文所写可能多少会有些个人崇拜的味道在里面 呵呵 我实在是很欣赏陈庆之的 各位看的时候也不要一门心思地把这个当作客观历史来看 就当作一品历史风味小吃来尝吧)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混战,优秀将领的事迹很难流传下来。
北朝大都算汉族是被外族统治,虽然处于少数地位的外族采取种种安抚汉族措施维护统治,但是人心思汉,陈庆之的高超战绩也与民心向背有些关系。陈庆之的孤军深入的战绩看来可比汉尼拔。
估计是后勤部比较偷懒,觉得他们基本上是有去无回,干脆就直接把白色孝衣给大家伙穿身上了,比较方便后事......
呵呵 纯属胡诌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曹操用人不遵循九品中正这类狗屁不通的门第制度 唯才是举
没记错的话九品中正制是他儿子曹丕在位时由陈群提出并实施的。东汉时期的确注重门第,但设立九品中正制的本意恰恰是想做到唯才是举而非强化门阀。只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门阀贵族们肯定要千方百计地维护他们的利益,最终原本为了公正选拔人才而设立的九品中正制被一群歪嘴和尚生生给整成维护门第制度的工具了。
看着好不习惯呀
在汉朝的时候,无科举,无九品,而是通过关系当官的。这就是为什么袁绍、袁术家四世三公,袁绍开始那么得利的原因。而曹操的养祖父是个太监,太监虽然权高,但是不是那么受待见的。可能曹操从小就感受到了这种出身不平等的待遇,比如袁绍损损他啦,或者张邈欺负欺负他啥的,所以才推出的唯才是举(笑……)
貌似扯远了,不过曹操当时迎天子于许都,发布了《求贤令》后,对他的早期统一中国北方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点,其实曹操真正出名也不早,155年出生的曹操,其实真正出名是在举兵陈留反董卓上,当时已经180年了吧(具体忘了,如有错误,请指正)但是实际上也没打胜董卓。后来自己在陈留慢慢发展,积蓄实力,才慢慢掌握了局势的主动性。
还有一点,陈群也是士族家族。表面看九品中正客观实用,实际上当时因为不存在科举制度,其实士官还是真正把握在士族家庭里。最后也导致了魏国的灭亡,被一个庞大的士族家庭(司马)给篡位了。啦啦啦,好惨~
西园八校尉时,曹操、袁绍、蹇硕并列其中。曹操是好的太监之后,区别与十常侍一伙不好的太监。《世说新语》里记载曹操、袁绍少年时的行径,两个人算是鸡朋狗友。
俺无锡的
有了东汉末年和这一系列的瞎折腾,西晋时士族制度终于成型。
然后了士族,世族和势族这三个概念。可能还有
士族从原字考证,是仕族(有个单人旁),是世世代代侍奉皇帝的人,属于文官,是皇帝的亲信,可能还是亲家。
世族就是世世代代都牛的人,不一定是文官,不一定是亲家,但一定都是牛人。这个基本上是各个地方的望族,因为本人是嘉兴人,所以我只知道嘉兴,盛家,陶家,陆家,董家,谭家。
(来源:http://www.jxcnt.com/whzhuanti/sz/2.htm)
而势族是有实力的家族,可能一代,可能两代,也可能只存在几年。比如当时新疆王盛世才。
而仕族(单人旁)+世族+势族逐渐发展成为了氏族。(再次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
陈群本身就是出身士族,其父陈纪,叔陈谌,皆为汉朝望族。而陈群最初提出九品中正就是为了维护士族的利益。
曹丕本身并不唯才是举,和他老爹不一样。在他老爹在世的时候,华歆建议他称帝,曹操不干。其实,《三国志》也有记载,华歆陈群颇有私交,可见他们的政治观念也是类似的。然曹操不称帝,陈群他们继续想维护士族利益又不能在曹操身上实现。我估计华歆,陈群等一合计曹操这老头差不多该死了,我们去支持那个有政治才能的曹丕吧。再加上贾诩等人的撮合,曹丕就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同年九月立魏于汉,创立了九品中正。
曹操当时初期能够成功统一中国北方和他的唯才是举的是分不开的,但其实曹操鲜有士族支持,或者说当时的那些士族是因为乱世时的一种政治附和。但是等曹丕继位后,天下趋于稳定,士族估计也都看出来了天下必将姓曹,所以就提出了九品中正,为以后维护自己的利益打下了基础。
不过要说一点,正因为最后整个曹魏集权落到司马家名下,而司马家是大士族,所以后来晋朝的八王之乱和这个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就不详细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