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三)东方篇 -- 森林鹿

共:💬69 🌺46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三)东方篇

预计本系列会发五个主题帖,目录如下,发出后添加链接:

(一)踏平塞北草原

(二)扬威西域大漠

(三)敲打辽东高丽

(四)靖安南山雪域

(五)纯意识流的议论总结(千疮百孔的靶子……)

(三)敲打辽东高丽

  

  

  话说贞观时代的东方战争,俺们都知道中国大陆的正东方是——伤心太平洋……目前俺还没见过唐军打海怪的记录哈……至于海上那些岛屿的土著居民,也不知道唐代进化到原始社会了没有……再往东一直到北美大陆……自称“文明人”却去欺负印地安是不好滴……

  

  所以贞观时代的东方战争,也就是和东北的高句丽(音“高沟丽”)掐架可以说一说。(啥?日本?不好意思,当时该国的国际地位跟现在中非南美的一众小岛国差不太多,根本完全挂不上号。)

  

  关于隋唐两代的高句丽战争,吾友水支有个贴子写得很详细而且通俗易懂,俺也没啥可补充的,只能算在她的基础上缩写一下。建议有兴趣详细了解的筒子们去看她的贴子:

高句丽战争分析

在叙述战争过程的之前,有几点要先强调一下……其实这几点说起来都让人哭笑不得,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完全是因为有些人、有些国家的逻辑太过奇妙神秘,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第一,历史上被隋唐两代持续痛殴直到被踩平的那个“高句丽”,除了名字和现代的某个民族有点象,其政权实质和现代占据了朝鲜半岛(南部)的那个国家(韩国)并没有前后传承关系。高句丽,和匈奴、柔然、突厥一样,都是早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国家,谁要是满街嚷嚷“俺是匈奴人后代所以蒙古高原是俺们的固有领土”,俺们也只能打电话给精神病院,批评他们要求把病人看守严实一点……

    

  隋唐时代从东北三省到朝鲜半岛南端的大片土地,主要被三个国家占据着,其中高句丽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国土从东三省的辽水平原一直延伸到朝鲜半岛中部,后来定都平壤;高句丽南边一个比较小的国家,是百济,这小国向来跟高句丽穿一条裤子,因为他们的居民人种相近,基本上都是在深山老林里渔猎出身的;再往南,占据朝鲜半岛南端的新罗,才是现代朝鲜、韩国人的始祖(历史名称叫“三韩民族”),这国家总是被高句丽和百济联手欺负,因为居民是海上打鱼为生的岛民,跟那两国人种有别。  

  

  搜了一张韩国网站上的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贞观时代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一战的结果,从战争结束后开始,从李世民本人开始,各种奇谈怪论就纷纷出笼谣言满天飞。传到宋代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时,这一战的结果说是“不成功”,还算讲得过去。又传到后世我们现代,在不知道什么动机的趋使下,“唐太宗从辽东惨败而归”的说法愈演愈烈,然后“唐太宗中箭毒发身亡”“唐太宗被射成独眼龙”……俺觉得下一个流行版本应该是“某人穿越到高句丽,化身渊盖苏文,手刃唐太宗,成为民族英雄,赢得新罗女王委身下嫁,收集天下所有民族的代表性美女当小妾”……

  

  俺整理中国史书《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册府元龟》《全唐文》以及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所记载的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辽东一战结果,负责任地公布于下:

 1. 这一战中双方的参战兵力:

  

  唐军方面:总兵力十万人,其中野战陆军六万,海军四万。[注1]

  

  高句丽方面:有案可查的出城野战军前后累加超过二十万人,考虑到其中有重叠部分,或许还有史家夸大的部分,打个六折左右,认为高句丽动员了十二万野战军我觉得是很保守的数字了……注意,这里完全没有算上他们守城的那些军队。 [注2]

2. 大战结束以后双方的损失   

  

  唐军:兵员死亡将近两千人,战马70%-80%倒毙。 [注3]

  

  高句丽:兵员死亡超过四万人,被俘约十万人次(注意里面可能有多次被俘者,因为唐军的政策是优待俘虏发路费让他们返乡@_@),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10座城池陷落, 7万平民被裹胁入山海关内,千山山脉以西的辽水平原等土地完全丧失,牛马粮食等物资损失俺就不计了。[注4]

为免麻烦,贴《三国史记》原文:凡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夹谷、银山、后黄十城, 徙辽、盖、岩三州户口, 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 我军及唐兵马死亡者, 甚众(卷第二十一高句丽本纪第九)

从上面列举的数字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这一战两军的投入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随便换哪个统帅来打一场唐军这样的“败仗”,只怕在梦里都会笑醒。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俺可以认同这一战“不成功”的说法捏?   

  

  因为李二这死孩子战前吹牛皮吹太大了=。=  

  

  提了十万兵马,对人家的国情战术又不十分了解,就敢放话说要一战灭掉雄踞东北人口300多万的大国高句丽,那么……无论最后你的战果有多辉煌多耀眼,既然没完成战前公布的“目标”,那当然可以说是“不成功”。 [注5]  

  

  下面俺们来看看这一战的大概过程。

高句丽和中原是积怨已久了,隋朝杨广百万大军三征高句丽,最后丢下几十万人马惨败而归、还把个强盛国家折腾败光的事迹,想必好多人也听说过。李世民征高句丽,距离他杨表叔的败仗不过三十年,经验教训太深刻,所以国内反对的呼声很高。再加上贞观时代的人口经济总量还不能跟杨广时代相提并论,不但供养不起“百万大军”,几十万也是很勉强的。这样,基于对唐军战斗力的高度自信,小李只招募了十万军队带去辽东,其中还有四万是始终在海上晃的水师,再扣除一些留守运输的部队,实际上小李同时投入战场军队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是三万人。

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两国联手欺负新罗,新罗的女王派了人跑到长安找小李一哭二闹三上吊,求着大唐出兵保护自己。[注6]

高句丽的地形和战术特点, “山海”二字就可以概括。大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形,应该有“多山”的印象吧?因为辽水平原(今东北平原)再往东北方向走,就是我国至今幸存的两大原始森林地带之一——长白山小兴安岭(以及大兴安岭)山脉。其中长白山脉正是东北平原和朝鲜半岛的分界线,而且一直绵延到朝鲜半岛北部。

  

  也就是说,从高句丽的首都平壤到中国腹地,走陆路的话,必须爬过一座座高山紧相连……而这些高山全都控制在高句丽手中,高句丽人在山隘要道上修筑起了坚固的城堡,正是凭着这些地势险要、存粮丰富、易守难攻的山城(目前我国东北境内还有不少这些山城的遗迹),高句丽才抗拒住了隋唐两代帝王的亲征大军。

要说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不夸张地讲,野战他们是废柴,和唐军根本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李世民征辽之战中,唐高两军在城堡外进行的规模较大的野战有三次,唐军和高句丽军的兵力比例分别为4千:4万,800:1万,3万:15万,每一战的结果都是唐军把高句丽军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特别是在安市城外围点打援的“驻跸之战”结束后,高句丽的野战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干净,从那以后直到被唐军最后屠灭,这倒霉国家再也没有出击侵犯大唐的能力。

  

  真正救了他们一命的,是高句丽人凭借地理天险练就的守城功力。孙子兵法把“攻城”列为最下等的战术,不是没道理的。唐军虽然又拉来了当世最先进的攻城武器,也就是曾经在高昌之战中发威吓死老国王吓降小国王的那些,而且也弄得高句丽人比较狼狈,但是,无论在什么时代,决定战争成败的都不是武器,而是人……

贞观十九年三月,小李本人从前线基地河北定州出发,算是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帷幕。唐军还是继承了贞观时代一贯的高昂士气以及妖兽状态,特别是这一战中,因为皇帝亲征,那帮爱表现爱出风头的臭小子们疯得更厉害(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则是他们当中最疯魔的一个)。从三月到七月,六万唐军在东北平原和长白山脉交界的那一带到处乱蹦,攻下了盖牟、辽东两座大城(另有七城吓得投降)。一听说哪些山城之间派出军队相互救援,唐军高兴得就象吃烧尾宴大餐一样,嗷嗷叫着冲过去占人家便宜在城外开打野战,根本不考虑谁众谁寡的问题……这种高歌猛进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驻跸山大战结束。

十九年七月到九月,在高句丽野战军队机动能力已经完全瘫痪的情况下,唐军胶着于扼守战略要地的安市(今辽宁海城)城下,两个月久攻不克。这两个月里,唐军几次讨论绕过安市、翻山或者沿海岸直插平壤的策略,但是因为无法保证后勤粮道畅通(随时可能被安市城里的军队出来截断),作为皇帝的小李又不可以轻易冒险,所以最后还是作罢。

  

  东北的气候大家都知道,农历九月份,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了。唐军没有做打长久战在这里围城过冬的准备,再加上北方的薛延陀也开始在背后捣乱,见势不妙,小李赶紧下令撤军——就这样,回程的路上还是遭遇了暴风雪,唐军死亡的战士特别是大批军马,其实有很多是冻毙在这场暴风雪里,而不是倒在高句丽人的刀箭下。= =|||

关于李世民这一战“不成功”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俺举几种影响力较大的:1.说唐军一线指挥出了问题,主要指围攻安市城的最后关头,出现了破城的好机会但是唐军没抓住,反而被安市城主杨万春率军反扑出来,直接造成安市之战无功收场;2,说唐军不该死打安市,早该绕过安市直扑平壤;3,说唐军对严寒天气准备不足,地理条件不熟;4,说唐军这一战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所以陷入了高句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命中注定会失败(咳嗽,那么N年之后唐军最后灭掉高句丽的那一战,是突然变成“正义战争”了,还是“非正义必败”的定律暂时冬眠了?)

  

  俺们现在研究的结果,俺同意水支的看法,以上这些“失败原因”,全是在不着边际的瞎扯一气。

  

  小李亲征结果撞在安市城墙上退回来,根本原因是他的战略方向和兵种配置有问题,习惯性地单纯依靠陆军,不懂得使用海军——而且那时候李唐也还根本没有一支象样的海军。

 于是这又引出了某只鹿总结的唐军攻高句丽一战的亮点……和东突厥之战中李靖的奇谋妙策、薛延陀之战中李世绩的临场指挥、吐谷浑之战中唐军的超人体能、高昌之战中的当世最先进武器、开西域之战大唐如日中天的强势相类比的,初唐太宗、高宗父子两代前赴后继狠踩高句丽的战争里,给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唐帝国“海军”这支兵种从无到有、建立、发展、鼎盛的过程。

  

  至于这么说的理由,俺们可以先来看看高句丽此国的地理条件。上面讲过了,从现在我国东北边境到朝鲜半岛北部,都是多山地区,这一片天然的地理障碍把半岛和我国大陆分隔开,而贞观时代两国开打时,这片山区完全控制在高句丽人手中。

  

  所以说,如果中国军队要从陆路爬山去打朝鲜半岛,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而另一方面,作为半岛国家,高句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在海岸边的平原上(所以南北朝时期他们趁乱把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以后,很快就舍弃已经呆了四百多年的旧都城、位于山沟里的集安,搬家搬到半岛上靠海的平壤去了)。同时由于时代局限性、经济水平和渔猎民族的自身特性,高句丽并没有一支象样的海军来防守岸边的腹地。这样,唐军要攻击高句丽的话,组织海军从与之隔海相对的渤海湾或山东半岛下水,直接冲过黄海抵达朝鲜半岛岸边,搞个仁川登陆之类的海军陆战袭击,其实是最有效率的作战方法。

  

  总之……偷懒是不行滴,上地图=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上陆地中间那一片比较密集的黄点子,就是山区里把小李的唐军挡住拖烂的一座座高山城堡。沿海岸的黄点子里,朝鲜半岛上最下方的那个,就是平壤。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上面讲到唐军此战出动的兵力时,说了“十万人里有六万陆军,四万海军”,海军其实占到唐军总兵力的一小半,并不算少。而且在当世的战争里,一个用兵方向投入四万人,可以用“庞大”来形容了。但即使如此,俺们仍然说小李不够重视海军,战争不成功就是因为海军不得力,为什么捏?

  

  因为一支军队的能力和行动效果如何,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其人数多少……小李同志(以及他身边的军事高参们)或许看看地图就明白,打高句丽,海军必不可少,所以才弄了这么一支规模不小的海军出战。但是考察唐军上下从皇帝到普通士兵之前的作战经历,他们对骑兵步兵工兵在山地、草原、沙漠等地形上攻城野战的方法非常熟悉,却没多少人乘船打过水战……并不是说你有了船有了人,把人都装到船上开出海面,“海军”就建成了,具体的怎么指挥,怎么协作,怎么使用,那都是专业技术活儿。而在唐军里,拥有这个专业技术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这一战里,他带的六万陆军在东北山区打得虎虎生风,四万海军却是努力半年只打下了个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也就是上图辽东半岛尖端的那个小黄点,然后就趴在海湾里沉睡了。整个战役中,俺们看不到唐军任何海陆配合的动作,两股军队就是孤立的、分裂的、各干各的活儿,连围攻安市时小李提出要借着海军掩护绕道,沿海岸线走绕去平壤,也因为上上下下都不信任海军的能力(这个倒是挺有自知之明)而被阻止。

  

  俺们认定这一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海军,而不是什么战术失误或者绕不绕道,也是根据撤军回师之后小李所作的一系列决策来的。贞观十九年唐军撤回关内以后,先集中力量踢飞了那个闹事的薛延陀稳定后方,然后小李就开始大规模建设水师(搞笑的是,这个决策在史书上是作为“反面教材”被记录下来的,因为官府催得急,负责造船的巴蜀地有一部分山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起义造反,这个事件在史家大吹特吹的清平盛世“贞观之治”的大背景下自然分外刺眼……话说小李你“改史”的成果还真不咋地啊)。另外,亲身体验到高句丽的综合国力和战术特点以后,小李也放弃了之前那种“一战灭人国”的比较张狂幼稚的想法,开始打消耗战,每年派出一部分军队去高句丽杀人放火踩庄稼,水师也是随建随上阵,在实战中磨炼经验。从贞观二十年到二十二年,大唐和高句丽之间就是一连串的小摩擦小战斗——当然,无论海战陆战,唐军都从来没吃过亏。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底,小李估计这两年把高句丽也踩得差不多快累死饿死了,就打算来年再组织一场大战,准备是动用三十万兵力水陆并进。然后这一战的结果是……根本没打起来……因为他小子还没等正式计划完就把自己毒死了。

  

  高宗李治接位,前几年,精力用于稳定国内局势,没有进行什么大动作。但是这样让高句丽缓过一口气,它就又联合百济去痛打新罗出气,新罗又跑到长安来一哭二闹三上吊,新女王(贞观时代老女王的妹妹)甚至亲手绣情诗献给李治,也不知想暗示啥[注7]……毕竟放任新罗被灭掉是不符合大唐利益的,所以每年唐军也还照老规矩,出动小股海陆军队过去打一打,练练兵。这样一直过了十年,国内没什么问题了,大唐海军主力第一次出动——先去消灭总跟高句丽勾勾搭搭的那个百济。

  

  这一次领兵的是老将苏定方,带了十万人乘船过海,登陆打上朝鲜半岛,在新罗军队的配合下,攻进百济首都,抓了国王父子回朝。

算是高宗时代对高句丽战争的正式开始吧,此后每年唐军又分水陆两道过来半岛扫荡,打打停停之间,就发生了现在已经小有名气的中日白江口海战。那个纯粹是鬼子们找抽,拼凑舰队过来援救高句丽和百济,在白江口和唐海军分队遭遇,日军一千多艘战舰打不过唐军一百七十艘(也因为唐军战舰威力比较大比较先进),打了四场输了四场,基本上全军覆没。那个民族的特性大家都知道哈,从此对大唐佩服得死心塌地一切向唐看齐,才有了后来的“大化改新”……废话几句,其实对那一战,当时大唐上下根本没当回事,大概觉得跟走路顺脚踢飞一块挡道石子差不多。唐书对战况的记述还不到五十个字,害得今人要研究这一战详情,还得跑去翻朝鲜日本的史料,他们倒是郑重其事记载得很详细。

  

  总章元年(公元668),趁着高句丽内部也闹起了内乱,已经75岁高龄的老将英公李世绩率海陆各兵种协同作战,终于一举攻克平壤、生擒当时的执政者,灭亡了高句丽政权,这时候离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辽东,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一个很明显的史实是,这二十年唐对高句丽以及朝鲜半岛的作战过程中,曾经阻碍天可汗亲征大军的北部山城,已经不是什么重要因素。包括天气、后勤啥的都不用过多考虑,唐军在严寒的冬季也多次出战,而且在一座座山城之间绕来绕去,似乎根本不怕被敌人“断粮道”了,因为他们的主要后勤供应路线已经从陆上转移到海上。小李生前背着“压迫农民起义”罪名筹建起来的大唐海军,二十年间完全控制了东北亚海上交通,运兵运粮自由往来,在半岛逛够了挥挥手上船回家……也之所以,象生擒车鼻可汗和阿史那贺鲁之后一样,大唐上下平高句丽后特地跑到安葬太宗文皇帝的昭陵去献俘,用以表示这一战胜利的荣誉要归功于李二同志。

  

  高句丽政权灭亡以后的事,简单的说,300万左右的高句丽人有一部分被迁入中原内地,一部分融合进了当时在东北的靺鞨(满族祖先)等民族中,还有一部分进入新罗……因为高句丽和百济都算是被唐新联军一起灭掉的[注8],唐和新罗就分了这两国的土地,唐占有半岛全境的二分之一强,新罗加上他们原有故土一共占了二分之一弱。但是这个局面没有持续很久,因为国内外局势的关系,几年以后唐的势力就开始向大陆回撤,新罗则一点点蚕食半岛土地,这样留在原地的高句丽人自然而然地又成了新罗国民……至于战胜者主人新罗人后来怎么会被二等国民们打翻在地,慢慢同化,以至于最后连整个民族的称号都变成了“高丽”,请不要问俺这么深奥的问题……

最后说一下传统史家为什么会对小李征辽东这一战误读得厉害,特别是总纠缠于“安市之败”,绕道不绕道,而几乎无视后面大唐海军的崛起以及最终俺们到底是用什么手段灭亡了高句丽,这个,跟中国一直以来都忽视海洋、自认为是大陆国家有很大关系。当古代的文人们修史时,他们对于“制海权”的重要性一无所知,对于“海军”的认识也仅限于“这个兵种很昂贵所以造船会引发民变”,当然,俺们不能指望他们预见到后来天朝上国的大门居然会被一群乘船从海上来的胡人打破,不能指望他们预见到北洋水师和甲午海战,不能指望他们预见到台湾去中国化、南沙群岛和航空母舰,所以对于传统史家的误区也不好苛责。但是如果现代的中国人再来研究这段历史,仍然看不到“唐太宗征高丽”这一场所谓的“败仗”,直接引发大唐海军建立和兴盛的重大意义,而仍然喋喋不休地延续传统史家那些陈腐观点,俺们只好说——请您老人家穿越回海上霸权兴起以前的时代吧,那里比较适合你……

关键词(Tags): #高句丽(廣雅疏證)#唐太宗(廣雅疏證)#海军(廣雅疏證)#唐代#贞观#外战#军事元宝推荐:任爱杰, 通宝推:米爹,老树,kmy1810,加东,回旋镖,履虎尾,煮酒正熟,随意溜达,霜迹板桥,预备役师的防化,李根,SleepingBeauty,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难得沙发

难得沙发

家园 高沟里成了外国也不能光怪外国人

记得小时候学历史,有本历史地图册,高沟里和越南什么的永远跟那些不相干外国一样画成灰色。不管他是不是占着我国东三省不是。而其他相关各民族国家,如吐蕃、靺鞨、契丹、突厥什么的都是以彩色的疆界来画的。哪怕这种疆界划到了整个西伯利亚。

从小看这种地图册,自然而然以为彩色的才是我们国家的民族,而灰色的是现代国家的前身。画这个地图册的肯定跟大韩民国是穿一条裤子的。

家园 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地图?

我是没什么印象,但这种画法太误人子弟了。。。。

家园 注1:高句丽之战的唐军兵力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

甲午,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江、淮、嶺、峽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戰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趣遼東,兩軍合勢並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涉及某教,这人数就没人关心呢

历史学家们一点都不想探究一下?

家园 因为正常人都不会像某人一样篡改史料、编造数据还死不认账

就是要探讨,鹿MM人家有基本的史学素养,也有事实就是的修养,自然能够平心静气地交流

不会像某真相发明家一样老底揭穿后的恼羞成怒,也不会有一帮子逢某教就打了鸡血上蹿下跳的出来戴帽子。

家园 事后诸葛亮来看,李二没有采纳李靖从征真是太可惜了

鹿MM说唐军没有海军经验,恐怕忽视了灭萧铣一役中李英公与河间王指挥水师奇袭的经验了~

到李二出征之前,英公老当益壮,尚且自荐从征。

太宗将伐辽东,召靖入阁,赐坐御前,谓曰:“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

对曰:“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

太宗愍其羸老,不许。

以英公对水师指挥的经验,和他速来擅长奇袭的战略思想,如果能够真的随军参战并指挥水师。那么,即使他选择海上突袭平壤,重演一场海上阴山之役,恐怕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世界海军史是没有这等福气见识英公的神奇表演了

家园 读后感想

实事求是的说,看完了文中关于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演变过程的文字。我觉得,现今的半岛上的居民,可以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是高句丽后裔。

如果高句丽本来有300万人之众,战乱,内附,外迁流失掉很多人口;但是最终留在长白山以南,并且和新罗,百济融合的应该也是相当可观的。高句丽人可以是现在半岛居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像现在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可以为当地居民引以为豪一样,其实湖北湖南有多少“楚遗民”,川渝有多少“巴蜀人”呢?

匈奴、突厥都成了消失的民族,没有理所当然的继承者。他们也许完全湮没在其它民族中,只留下文化的影响。而高句丽的遗民,是不是成了半岛居民的重要一分子,甚至有朝一日成为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文章似乎给我一种肯定的答案。

求教求教~

家园 这个鹿写的很不错啊。
家园 好文,花赞。不过大家常常忽视一个因素

即唐太宗御驾亲征的因素。

御驾亲征是有优势的,主要是将士效力,大家都希望在天子面前露脸。那个薛仁贵则是眼球争霸赛的总冠军:“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上望见仁贵,召见,拜游击将军。”

但御驾亲征却也有一些负面因素。

1、给制定作战方案的前敌总指挥,英国公李绩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具体表现在,唐太宗希望越过安市进攻平壤;但李绩拒绝。李世民多次施加压力,李绩依旧不同意,说一则怕断后路,二则将士围攻那么久,希望打下安市之后能痛快掳掠一把。李世民悻悻然,但也无可奈何,说:既然我任命李绩任前敌指挥,那是出于绝对信任,就按将帅意志处理吧。

李绩的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贪图掳掠?如果打下平壤,掳掠岂不比安市多十倍!怕断后路?李绩绕道偷袭也不是第一次了。

这老家伙心黑手辣着呐。贞观四年,朝廷大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和谈,李绩和李绩两个老狐狸合计了一下,觉得可以趁机偷袭突厥大营,一举灭之,而‘唐俭辈不足惜’,恰好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于是李靖带3000轻骑越阴山长途奔袭敌营,而李绩率军绕道穿插到沙漠碛口埋伏。此战不光斩俘无算,李绩还虏获了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下数百人的领导班子。要不是唐俭,嗅出来味道不对,早早逃跑,恐怕早已乌呼哀哉了。

真实原因是:李绩是怕带着皇帝越城偷袭,风险太大,出了差错杀头都是小事,灭族的可能性恐怕更大。

2、必须速战速决。后勤因素已经够令人头疼了,何况皇帝长期耗在边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唐太宗委任房玄龄负责后方,并给北方和西方的敌人发了警告信,短期问题不大,长期完全放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唐太宗见速战不成功,就退军了,改为偏师轮番骚扰。实际上后一种策略要有成效得多。

家园 不仅如此啊

地图上写的是隋炀帝三次入侵高句丽路线。怎么不写汉武帝入侵匈奴的路线呢?

家园 鹿妹妹啥时候开始喜欢的历史

我小时候自称喜欢历史,那本图册都翻烂了,结果现在也不过一知半解。鹿妹妹居然没有印象,现在谈起历史却敢比专家,看来大器晚成。

给您看看我小时候看到的景象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整个链接在这外链出处

家园 此高丽非彼高丽……

后来的所谓“高丽”,主体民族仍然是之前的新罗人。

 真圣女王五年(891年)弓裔参加箕宣领导的竹州农民起义军,次年转投北原贼帅梁吉手下,深得信任,令其分兵攻略郡县,894年自称将军,897年自立,自称新罗王室出身,乃宪康王之庶子,先据铁圆(今江原道铁原),后移据松岳(今京畿道开城)。899年,梁吉率军进攻弓裔,双方战于非恼城下,梁吉败走。弓裔在兼并战争中剪除了其他势力,渐渐壮大,孝恭王五年(901年),弓裔放弃正统,在开城建都称王,声称复兴高句丽,定国号高句丽,史称后高句丽。904年改国号曰摩震,年号武泰,911年改为泰封,改元水德万岁,神德王三年改元政开,其疆域北及平壤,南至尚州。他向新罗展开激烈攻势,占领了汉、朔、溟三州之地,又出兵北方,拓长浿西十三鎭,更从海路南下袭百济后背,他东寇新罗,南侵甄萱,他的统治残虐日甚,上下怨叛,他自称弥勒佛,头戴金帻,身披方袍,以长子为青光菩萨,以季子为神光菩萨。他曾经自述“佛经”二十余卷,其中全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歪理邪说。有僧人释聪批评弓裔所授皆为“邪说怪谈”,弓裔听说以后,立即将释聪逮捕,用铁锥活活打死。

  实际上王建夺得弓裔之位,而其一生最大的敌人是甄萱。这两支势力都是直接从新罗分裂出来的。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弓裔本为新罗王子。 

  弓裔所建之国,称为‘泰封’,甄萱所建之国称为‘后百济’(该政权实际上是纯粹是都是新罗人),王建夺弓裔之位后建立高丽。朝鲜半岛出现了,原新罗(已经衰败)以及王氏高丽和后百济三只势力。但是这三支势力全部都是出自新罗。与两百多年前的百济和高句丽已没有多大关系。仔细看以下内容就可知,甄萱实际上是新罗人。(甄萱,是朝鲜半岛后三国中后百济的建立者(在位期间900~935年)。  他是黄涧甄氏始祖阿慈介之子。甄萱之父阿慈个,土豪出身,光启中据沙弗城(今尚州)自称将军。阿慈个有五子一女,分别是:长子甄萱、二子将军能哀、三子将军龙盖、四子宝盖、五子将军小盖。一女大主刀金。四子皆知名于世。

  甄萱本姓李,后以甄为氏,咸通八年出生于新罗尚州加恩县。由于在西南海的防卫中立下战功,被升为裨将。)弓裔的身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其实公元十世纪上的半岛三国,全部都是新罗和从新罗分裂出的势力。和两百多年前的三国没有可比性。

家园 负面因素2说得很对,1有点问题

李绩依旧不同意,说一则怕断后路,二则将士围攻那么久,希望打下安市之后能痛快掳掠一把。

关于绕安市攻建安(不是平壤),通鉴原文是这么说的:

上之克白巖也,謂李世勣曰:「吾聞安市城險而兵精,其城主材勇,莫離支之亂,城守不服,莫離支擊之不能下,因而與之。建安兵弱而糧少,若出其不意,攻之必克。公可先攻建安,建安下,則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謂『城有所不攻』者也。」對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軍糧皆在遼東;今踰安市而攻建安,若斷吾運道,將苦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則鼓行而取建安耳。」上曰:「以公為將,安得不用公策。勿誤吾事!」世勣遂攻安市。

当然结合地图来看,建安是海边城市,李世民要攻建安,很可能就是想改道在海军的策应下,沿岸边走南路直攻平壤——然而这一方案风险也是相当大,李世绩反对的理由很正当,“断我粮道怎么办?”把大唐皇帝活活饿死在朝鲜半岛?

至于“痛快掳掠”,那是之前打白岩城时的事,跟这里的安市、建安、平壤都没什么关系。

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秏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

这个事看得人汗水哗哗的,李世绩做为前敌指挥,带领“甲士数十人”公然犯上当面威逼皇帝,事后也没什么处分这么推想起来,其实李世民死前贬英公出京,也不算很过分的举措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