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推荐】人类进化路径:海人论 -- 所以我才飞好远

共:💬78 🌺5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岩井俊二的小说

《华莱士人鱼》就是以这个理论为背景的人鱼恋故事,里面的某个情节很惊悚啊。据说这个海人的说法是达尔文同时期的华莱士提出的,当然,也许是作者附会的。

有个疑问,人在水里怎样呼吸?有没有形成过腮?又怎样进化掉了?小说里只说人鱼的后代在水里只能进入冬眠状态不会溺水,回避了怎么呼吸的问题。

家园 不呼吸,憋着,浅海潜水拾贝,如果进化成鳃,人绝对上不了岸

就像海豚、鲸鱼、海豹、企鹅那样,在海里憋着,浮出水面呼吸。而且基本上是浅海潜泳。甚至我觉得是脚够得着的浅滩,就如当时大陆架还相连的一些地段。

我觉得是这样,而且我觉得海人论再怎么发展,也不会走到人进化出腮这个地步,如果进化成鳃,人绝对上不了岸了。

家园 举几个反证。随便说说啊,不是生物专家。

1.人类的繁殖能力与现在的水生物差别巨大,因此上岸久已。

2.水下空间广泛,种群交流不易,难以产生智力进化和文明。

3.水下大型食肉生物远比岸上同类强大。人类生存更加困难。

4.水下植物密度远低于岸上,无法维持大型哺乳动物的高密度种群,结论同2.

5.水中活动不便,不利于发展灵巧动作,难以利用工具,不利智力发展。

家园 MOKO的这次救抹香鲸行为很有名,但实际上MOKO是帮人

MOKO是条野生海豚,喜欢跟人玩而不是跟海豚玩,他在那片海域定居很久了,经常和当地人还有游客一起玩,甚至有生物学家推论他想在人类中找到伴侣。Youtube上很多MOKO的视频。

这次救助抹香鲸,一开始是当地人试图把抹香鲸推回大海,可鲸鱼傻乎乎的找不到路,当地人努力很久都没有用,这时候MOKO跑过来帮忙的。从某个角度说,也可以看做是MOKO看到人在救抹香鲸,来帮人完成的。

除了MOKO这次救抹香鲸以外,尚未观察到别的海豚救助其他动物的行为。倒是海豚救人的新闻一直很多,上次印尼海啸,还有海豚为救人而死的。

家园 DNA恐怕不足以提供反证

人类是从陆生起源然后下海的。因而其基因肯定更接近其陆生亲属。类似地,海豹海狮是食肉目的,他们的基因也更接近猫和狗而不是接近鲸和海豚。

海生哺乳动物目前都没有测完的基因组数据。

家园 可以反证人和海豚同祖的说法

有个法国人提出的。虽然大家不太相信,但还是要DNA来证明。

如果是古猿下水,那么跟现有理论冲突不大。人类有段时期象河马那样过着两栖生活,这个还是可以被接受的。当然也不及人豚同祖的说法那么吸引眼球了。

家园 回答

1。人类的繁殖能力与现在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基本持平——一年一个左右;

2。人类没有巨型化说明不是全水生,更大可能是两栖。则线状的海岸线比面状的森林或海洋都要更易于种群间交流;

3。大型水生生物无法抵近浅滩、滩涂,人类生活有天然屏障;

4。水生植物+水生动物+陆生植物+陆生动物构成人类杂食食物来源,可以说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因为食物来源多所以受自然灾害影响小(地上有灾,就多去水里找食,反之亦然),所以更能维持较大、较稳定的种群,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传递;

5。参见上一条,因为食物来源多,采集方式多,大大锻炼的大脑和上肢,最终帮助类人猿发展成人类。

如有更多反证,请继续。

家园 动物排便又不是因为爱吃屎

排盐或排钾,应该是源于生活环境中某种微量元素摄入量远超所需。

因为草木灰可以用来作为钾肥,所以我觉得陆生植物含钾比较高,所以食草动物要想办法把随食物吃进体内的钾排出体内。

因为人类也吃植物,但是却不排钾,说明陆生植物不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成分,否则会有过量的钾富集于人体内。

因为人排钠,所以可以猜测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事物可能富含钠。钠的最常见来源是盐。所以人类很可能生活在海边、并且大量食用水产品。

综上所述,排出某种元素和嗜食某种元素完全是两码事,更多是受限于食物来源的不得已。

家园 分子水平的研究轻松断定水猿说

dna改变的速度是一定的,进行dna比较,可以准确计算人和猩猩分开的时间,大约几百万年吧,这个时间段有没有水猿进化的空间呢?貌似没有。

家园 种子植物好像是和恐龙同时代的吧?

由于当时蕨类植被时代的消亡,巨大高大的乔木类植物消失了,体重较大的灵长类的树上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压缩,资源空间的变小使得树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更加茂密的树叶更多、枝杈更密集、但更细的种子植物帝国的崛起,则为体型较小的灵长类种群提供了新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这些小东西得以继续留在树上,也就是猴儿的祖先。

裸子植物出现于古生代,中生代最为繁盛,此后逐步消失。被子植物则渐渐成为主流。

家园 唉,发现自己动笔之前,人家有了结果,

为了我的ID,原来想写一篇关于流汗的贴子,还在构思呢,结果这篇文章把咱的热情都谋杀了。外链出处

该理论不仅解释了我们的外貌相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为什么如此“奇怪”,还暗示在大脑容量、语言能力等人类其他特征的进化上,裸露的皮肤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类体毛的脱落并不是对地下或水生生活的进化适应(尽管一个广为人知的假说认为,人类是从水生猿类进化而来的),也不是体型增大的结果,而是为了使人体保持凉爽状态,这可以从我们的高级出汗机制看出端倪。

人类不仅没有毛发,还拥有数量极多的小汗腺(200万~500万个),每天能分泌多达12升的稀薄水性汗液。小汗腺并非聚集在毛囊附近,而是靠近皮肤表面,通过微小的毛孔排放汗液。裸露的皮肤,再加上汗腺直接将水性汗液分泌到皮肤表面,而不是聚集于皮毛上,使得人类可以非常有效地释放过剩热量。

水猿假说有三个站不住脚的地方。首先,在摩根列举的特征中,不同的水生哺乳动物本身就有很大差别,因此动物体毛的数量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其次,化石记录表明,水生栖息地有很多猎食性的鳄鱼和攻击性很强的河马等动物。在与这些猛兽对峙时,个体很小、自卫能力不足的人类祖先根本不是对手。第三,水猿假说太复杂。这种假说认为,我们的先祖从陆地生活转入半水生生活,然后再回到全陆地生活。正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波利斯分校的约翰·H·朗顿(John H. Langdon)所阐述的那样,对化石记录最直接的诠释是,人类一直生活在陆地上,人类裸露皮肤的进化动力源自气候变化——它使森林转变为稀树草原。从科学的角度看,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

唱个反调,请勿见怪。

家园 俺还正想把这篇文章扫描上来呢。
回答
家园 回答-E2

1、陆上同样有此类大型动物,这没法说明什么。

2、如果这样定义,人现在也是两栖动物。

3、浅滩、滩涂有大量的鳄鱼,化石发掘表明,与古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还有河马,有人说非洲人伤于河马的人比伤于鳄鱼的人还多。

4、自然灾害少反而不利于物种进化,如果不是干旱的逼迫,古猿没必要下树。

5、同样,食物来源多就没必要进化出扩展食物来源的能力,这也是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稀树草原而不是从亚马逊森林中起源的原因。

  更重要的一点:那个什么剃刀(好象是奥卡姆?)原则,同一个事物有两种以上不同的解释,选择最简单的一种。

家园 个人看法

一直在想,或许人类是远古的一种未知的高度智慧生物制造的“机器人”,为了节省资源和使用方便,所以采用生物方式提供能量。就想现在人类制造机器人一样,越来越先进和智能化一样。

家园 E3?

1.说明生育不能证明水生活着陆生;

2。还能如何定义两栖?非要人类到水里生产?

3。直立的人类、视野重叠的双眼,极有利于人类更早发现这些威胁。

4。不是自然灾害少,而是陆地或水中任一侧的灾害都难以使两栖生活的人类陷于绝境,有利于人类维持种群稳定,而不是遇到灾害、饿死老弱、再慢慢恢复这样的过程。稳定的种群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承。

5。食物来源多不等于食物数量多,人类很可能是因为陆上食物不足才转而寻求水生食物。这使人类必须掌握陆上采集、捕猎和水中捕捉,滩涂挖掘的多样的食物采集技能,从而刺激大脑和手的发展。

6。奥卡姆剃刀受描述能力、认识能力的制约,曾经的最简答案,在对事物有新的认识以后就不一定是最简答案了,例如牛顿运动定律与相对论。另外,用哲学思辨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要慎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