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五 风动、幡动和心动 -- 任爱杰

共:💬42 🌺6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要迷信权威,也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没有主见』

这个总结甚好。

家园 那几个不执着不是这么解的

算是老任的引申。

不执着,是因为执着了,就着相,相是色,不是空。

家园 那就是说,也不必执着于“心动”

它可以是心动,也可以是风动,也可以是幡动。是这样么?

这样理解,我感觉比单纯的“心动”说还要开阔一些。

我对主帖里两个和尚为什么要争论“风动”,“幡动”很感兴趣。也许是他们的日常训练,也许是偶有感悟,也许什么原因都没有。

家园 也许两个和尚的争论就像我们现在在这里争论一样。

一个问题是,心动好不好,应不应该?

二个问题是纯净的心、躁动的心和不动的心是不是一回事?

家园 心动了,但是没有宝不能推,花
家园 事情发生在讲经的时候

讲得是涅磐经。涅磐经据称是释迦牟尼去世前最后一次讲经。他把他几十年传教的东西又梳理了一次。这个风动,幡动,我认为应该就是课堂讨论。也许在讨论因缘,因果这些东西。

这里的心动,是慧能在表述一个佛教系统内的真理。谈不上执着。你考虑的,包括有人考虑的哲学意义,心理学意义,在佛教中只算是世俗谛。慧能说的是真谛。所以那些听经的僧人在听到慧能的话后,才会一众骇然。不是一个层次的啊。

家园 对。慧能就是说风动,幡动都是因为心动了。而禅讲求

脱离事物的表象,直接去感受(悟,顿悟)其本源。看到幡在动,这个是表象,风动是引起幡动的一个原因,幡能(被吹)动也是幡动的一个原因;至于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既是风动也是幡动(这个是表象),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观察的人的心执着于表象,随着表象(的不同)动了。

家园 好文章,但似乎非此意

名象辨证,当然是很好的哲学,但禅宗恐怕大大超过这个境界。

禅师的真修行是在用心上下功夫,楼下九霄的说法,似乎相近。我的猜测,是六祖在把对“色蕴”的观察拿出来和人印证。一拿出来,识货的立见高明。

家园 你这个理解靠谱。但是九霄的说法是错的。

慧能达到的境界是主客体合一。

因为在这里论禅的人基本都不是修行者,所以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猜测和曲解发生在慧能身上的事情。就像装满陈水的茶杯,怎么样都再接受不了真水。如果想让这些人知道真相,你要抛弃你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停止你的逻辑思维,虚下心来,由已经悟道的老师给你灌顶传授。素质好的当时可以证道,一般人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某人就属于这种人,灌顶三次,修了十年,才得证一点点真知。)

那些听法的僧人与我们不同,他们有一定的修行基础,只是没有人给他们进一步指明窍门在那里,所以当慧能把真知拿出来和他们一印证,“识货”的一下就受到内在的震动,虽然当时不见得马上得证,但是比原来盲人摸象进步了一大步。所以说明师就像明灯,照亮你黑暗而矛盾的求真之路。

我推荐看这个帖子: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351

通宝推:煮酒正熟,
家园 老兄学密的?藏密?

意思的理解不难,学点唯识法相,再搞点中观见破一破,但行到就难了,“十担麻油树上摊”,难哪~~~

家园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信乎?不信乎?

什么叫客观,所谓的客观,也不过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在脑海里的投影

其实,可以证明的就一句(在某种意义上):“我思故我在”,其他的事物有办法证明:是实有的还是幻想的么~~

家园 武断了吧~~~~

佛教研究的东西,最根本的就是生死问题,也可以包括人生的价值问题——人活着为什么,有什么意义?每天吃喝拉撒睡,高兴平静苦恼,富贵贫穷,建功立业或庸碌一生,但最后都是白骨一堆,所建立的、创造的,或归他人所有、或随风而逝,意义何在呢~~~

假设说一个人来到这世界是一个偶然(当然,逝去是必然),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将随着他的死亡一了百了,“死了拉倒”,那还遵守什么道德法律呀,只要有机会,就“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好了,当好人太吃亏~~~

生活中的你是这样的么?我想不是吧,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骨子里的价值观都还是受儒释道三家影响的,而这三家,骨子里还是一致的。诚然,49年后,大破大立,削弱了很多,这也是当今国内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

家园 就是老子说的“名可名非常名”吧?

【佛教,尤其是禅宗,有个很玄的理论。禅宗赖以起家的《金刚经》里认为,通过表现来描述事物是不可能的。前面说过,《金刚经》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实质,表象和名称之间的关系。一件事物往往有各种表象和名称。但表象最多只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非事物的全部。而即使描述了事物的所有表象,也不一定能够描述事物的本质。一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可不一定就是佛祖;骑白马的可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有可能是鸟人。至于名称则更在表象之外。佛祖有各种称号(世尊,如来等等),但哪个也不是本质。换一个名称也是一样。或者说东西是一样的,叫法尽可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呢?《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又说即不能执著,也不能执著于“不执著”。这样,人才能不受表象的蒙蔽而认清大道。】

报告,我心动了 :))

前一阵子跟人家议论道德经, 讲了阿原对“名”的理解,如下。

名:界定概念,大概就是非得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吧。这里俺把“有名万物之母”的“名”,理解为感知/认知。因为前头半句说“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我想,说的是人类对存在的认识。(心动)

很久很久的后来,有德国人姓尼采的说过:因为我们发现世界上的树叶都不一样,于是有了“树叶”这个概念。可算作是对上面这句的解释了。

家园 佛教的主要问题在于走了极端

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追求梦幻中的净土。

家园 打不打死,是起头处

谈道论玄,引人入胜,总是忍不住插嘴

禅宗对世界的一个基本观察,是“意识的连绵不绝”。这个“意识的连绵不绝”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其他的存在,都是假定其存在,也可以说得绝一点:不存在。风、幡、动、名风、名幡、名动,都是五蕴间的攀援纠缠,都是妄想,要截断。

意识的连绵,有过去,有未来。比如,“如何是老祖西来意?”,这是个错误的提问。因为老祖的心意在他心中掠过,已经不在了。现在发问,乃是对过去心的攀援妄想。过去心不存在,未来心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当下的心,也是唯一可确认处。公案中一有人问“如何是老祖西来意?”,得到的不是一记耳光,就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如“厅前柏树籽”,把学生的心意拉回到当下。

心意流转,因缘前后承接。当下心其实也是过去心的攀援持续,因此到头也是妄想。据说体悟到此,就算“契入空性”了。

我敢我说得都是正确的,因为都不是我想出来的,也没有一个我想得出来,都是书上看来。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最有趣的部分,是禅宗认为如上认识毫无价值,在实践中、一举手一投足间用心,和空性浑然一体,才是真正的修行。此中感受是无法言说的,可言说的都是错;也无所谓会不会的,会的、不会的都是错。赵州一生大概讲过无数次:老僧不会。两个都得的人,只能设法、用动作或语言印证一下,但也可能被不得的、会演的给骗了。这里头用语言也往往用的不是语言的本意。

佛祖捻花,用的不是平常心,伽叶一看,oh yeah,the same way I feel!心心相印,混到个工作,一衣一钵,吃饱穿暖。

回到风幡的case,高级的解释,乃是慧能在示禅心,但是动作等等并无记载,仅从言语看不出什么来。而且以其他人的水平,慧能当场显示他的证量,他们似乎应是看不懂的。所以,这里也可能是一个相对低层次的交流,慧能直接用言语的本来意告诉小学生:回到对心意的关注才是正道。或者,也可能如你所言,这个话头在禅宗的课程里有专门的意思,待考。

禅宗的感觉,我和你类似,如虫御木,越钻越深,但不知其必要性何在?当然可能很有趣,但不也太累了吗?我有个猜测:这些修行的都是大批男人聚集在一起,天性就要竞争,所以越研究越深,越研究越深,不深不足以出人头地。当然,这个想法不君子,禅门子弟是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郭德刚。

平常翻翻,有机会谈一谈,能稍解尘劳倒是真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