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宛贵山城就在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离伊朗30公里 -- 泉畔人家
http://pic.yupoo.com/ssrsjn/831778eeaf55/bz42hywa.jpg
这里特别问一下,阿什哈巴德(英语Ashgabat)在俄语或者土库曼语里怎么读? 今天突然发现,英语阿什 Ashgabat 的头两个音节发音和贰师的发音有点太接近了。这未免太巧合了。安息大家基本公认是因为某个国王开头字母是anci , 那么贰师城本来就应该是音译头2个音标发音,贰师,ash, 大家看是不是有点太接近了? 俄语或者土库曼语言里阿什哈巴德头2个音节发音是不是也非常接近汉语贰师?
图片不知道几位老大能不能看到,乌孙都城放到比什凯克主要根据。“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轮台和玉门关直线接近1千公里)", 而乌孙都城"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 这样我选择了距离轮台县不到800公里的伊塞克湖附近的大城市比什凯克。
从这里看,乌孙都城到阳关就是4400里,去长安8900, 那么阳关离长安就是4500。 google 给出的西安到玉门关直线距离1500公里,西安到都护车程2900公里,西安到玉门关车程1800公里左右。 阳关到比什凯克直线1600左右,都护到阿什巴哈德2200公里,如果考虑绕路远近,那么都护到阿什巴哈德绕路少,里程4031也是说的通的。
红色路线是去大宛贰师城和安息夏都(我们假设当时汉使去的时候安息王不在泰西封,而在某个靠东的夏都),蓝色路线是南路,是去乌戈等地的。 这里几个主要国家的位置(安息,大宛,月氏,乌孙)司马迁时期和班超时期没有大变化。大宛西南690里到月氏是指进入大宛,再向西南走690里就能到月氏。图中安息领土是班超时期领土范围,司马迁时期要大不少,往东延伸到接近印度河流域。
正面就是Coin_of_Phraates_III本人,背面这个好像是葡萄(?)包围下的某位女神,具体哪位女神,我看不出来,好像是丰收或胜利女神吧。汉书和史记的文字记载是很准确的,“文独”是正面只有的意思,不过各个王还不一样,有的王是在正面用文字标有名字的,而背面专用女神像的。
骑马的钱币我在钱币大全上看过,网上能否搜到我不清楚,我试试看吧,应该是大英博物馆有藏,出土地点应该是在克什米尔一代的,新疆好像也出过。乌戈钱名字可能就叫骑马钱,我先找找看吧,希望能从网上搜到。
看上排左边的那枚,就是骑马钱的背面,下面的那排应该是钱币的正面图像,图片的编辑者给出的年代是贵霜时期,不知道是否是把乌戈钱也弄进去了,钱币来源不清楚,饶头ING。
中亚钱币不是很规整,但还是很统一的,尤其是正面的国王像是换人就必换的。
车子从烈日炎炎的塔拉斯河谷驶入天山脚下的楚河河谷。从这里,我和中央电视台的三名记者开始了沿着古代驿路和游牧部落的路线跨越中亚各国边界,穿行天山心脏的远征 。
东山长2500公里的天山古道也称唐僧古道,是连接中亚草原与中国西北沙漠的捷 径,也是最为险峻的古代山路。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这条"难以全生的危险道路"。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一批又一批在这条古道上循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
楚河(又称碎叶河)河谷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呈东西走向,长200公里,最宽外80公里,两边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山里多温泉,谷地气候宜人,可称得上丝绸之路上又一"河西走廊"。据玄奘记述,自凌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伊塞克湖),清池西行500余里至碎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在楚河南岸找到了唐代中国在西域设的重镇--碎叶城遗址,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经过1000多年风吹沙打,雨水冲刷,这座唐代中国城已风化瓦解成为一座巨大的土堆。爬上这座荒草丛生的古城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唐朝军队修建的周长达26公里的城墙断壁。考古学家们在此城的寺庙废墟内拣到四枚唐代钱币,上面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可见,碎叶在唐代也是座重要的商镇。郭沫若考证,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碎叶城内一个富商之家。李白在碎叶一直长到五岁,幼小时,其父就在这里教他读司马相如的辞赋,这说明碎叶的文化在唐代与内地没有两样。碎叶城南面为阿拉套山,古道在阿拉套山脚下分为两条,通过两个峡谷进入天山。
入阿拉套山区,我们来到一片古墓地,这里共有1000多座古墓,墓内葬有塞种人、乌孙人和突厥人等游牧部落,这些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最为密切,细君往嫁乌孙王就是来到这里。从这里再往山里走,是通向伊塞克胡的"热海道"。伊塞克湖这次是半个多世纪来首次向外国人开放,我们顺着湖边驱车来到一座开阔的山坳里,这是一座"岩画天然博物馆" 裸露在地面上的300多块巨石上刻有表现猎人、野羊、野马和其它动物的岩画
从这段资料看,唐朝在伊塞克湖附近的设置的周长达26公里的碎叶城就是在比什凯克附近地区。既然这一带被认为是丝绸之路上又一"河西走廊”, 那么在汉唐气候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当时的乌孙人也应该把都城设立在这个在伊塞克湖附近最适宜建立都城的地方。这样看,乌孙都城可能比伊塞克湖东边100公里的说法要大大西移。
实际上看比什凯克的历史介绍,乌孙还是会提的。而乌孙墓如果发掘发掘,当年跟随解忧来的汉人也必然在那留下很多痕迹。苏联考古学家当初有意不提这段,也是应该的。
这枚还是没完全对的上乌戈银钱的记述,不过形象大体就是这个样子的。
《汉书》对大宛地望的记载:
以前说过,这里的里程都是相对于大宛首都贵山城来说的。要说明距离,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如长安、都护所),或者一个点到一条边的最近距离,这样说明才有意义。否则从一条边到另一条不平行的边,里程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所以这里指的是贵山城向西南走690汉里可以到大月氏。您看看您的贵山城在哪里?向西南走690汉里可以到大月氏吗?
好吧,就算按您说的“大宛西南690里到月氏是指进入大宛,再向西南走690里就能到月氏。”,那么同理,前面那两句“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三十一里”和“北至康居卑阗城千五百一十里”也是指进入大宛后东走4,031汉里能到都护所,进入大宛后向北走1,510汉里能到康居卑阗城?您看看按您这个图能走到吗?或者您打算把康居首都挪到您画的乌孙国范围内?不过可别忘了,“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和大宛首都基本与长安组成一个等腰三角。
至于说到谐音。Ash 可以当作“贰师”,那么“比什凯克”和“卑阗”岂不也是近音?
另外,《汉书》记载
按这个记载疏勒西面通往大月氏、大宛、康居。疏勒和莎车这两个地方现在还存在。您在百度地图或谷歌上看看到西安的直线距离是多少?这可以告诉您《汉书》记载的里程是直线还是曲线还是曲折线。大致换算成直线距离是多少比例。然后您在看看按照疏勒和莎车的地望,大月氏、大宛、康居又在哪里?
汉书所记距离为路程,此点泉畔河友早已同意。由于当时交通道路现已难以准确得知,所以路程仅可以提供一个上限(即当今的直线距离不能超过路程)。
若硬要拿直线距离来讨论的话,我觉得泉畔河友的假设带来的里程误差也很大。
查敦煌(阳关)-轮台(乌垒)-Bishkek-Ashgabat的经纬度及彼此之间距离如下。
经纬度:
敦煌 40°06′N, 94°39′E
轮台 41°47′N, 84°15′E
Bishkek 42°52′N, 74°37′E
Ashgabat 37°56′N, 58°22′E
直线距离:
1)敦煌-轮台:892.8km (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
2)轮台-Bishkek: 801.1 km(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
3)Bishkek-Ashgabat:1478km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两千里)
列表如下:
直线(km) 记载(汉里) 记载/直线
敦-轮 892.8 2738 3.1
轮-B 801.1 1721 2.1
B-A 1478 2000 1.4
上述几个距离,只有敦煌-轮台是两地都确切无疑的。Bishkek和Ashgabat是泉畔河友的猜测。
敦煌到轮台的路线,路比较好走,简化成直线并不算过分,这时“记载/直线”大约是3.
从轮台到赤谷城,这中间显然有山路,“记载/直线”应该数字更大而不是更小,泉畔河友同意否?所以,我认为把赤谷城放到Bishkek,失之过西。但即使如此,Bishkek和Ashgabat之间的距离,仍远远不能满足“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两千里”,这更说明了把贵山城放到Ashgabat,失之过西南。
西南至大月氏六百九十里,这里如果换成东南,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汉使或者班固在方向上或者个别文字上出现错误也不奇怪。可能当时离开贵山城的汉使是向东南去的月氏,但记录的时候写成了西南,而班固并没有咱们的条件拿着google地图比对,所以这里出了个bug。
另外,从我标注的贵山往北1510里,那么长安到康居都城12300也就合理了。 用下边某位行家的话说,司马迁班固玩算筹都会出错,那么大宛都城我们认为他多摆了一筹。实际是11500里,那么这些等腰三角形你看还有问题没?
而如果你把贵山摆在离都护直线距离不到1千公里的费尔干那盆地,那么你无论怎么画图,你也画不出个大致符合班固里程和位置描述的图来。因为从伊塞克湖到费尔干那盆地直线距离不过500公里,即使有绕路,8900-11500(12500)的里程增加也太远了。因为有乌孙比对,即使是11500--8900(长安), 4031-2700,(都护)。 如果大宛都城离都护直线不到1k公里,那么如果几个大国距离不误差太大,那安息,月氏的首都都要跑到费尔干那附近不远来。这个明显更不可能,班固的记载就完全讲不通了。
我从来没肯定过汉书记录的就是直线,说直线距离只是因为直线好测量。一般而言,直线远了路程也会远,直线近了路程也会近。虽然个别地区有绕路影响,但总体不会错。
今天的疏勒县到都护直线距离750公里,而都护到比什凯克直线距离760公里左右(碎叶之类的遗址要往南60公里),这样。疏勒 “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 和乌孙都城的“千七百二十一里”还是可能的。从都护去疏勒可能要大量绕路(避开沙漠),而去赤谷,尽管要翻越葱岭山口,但是沿着天山走,基本不绕路。
比什凯克是个18世纪俄国人才建设的新城市,而阿什哈巴德至少在亚历山大时代就已经有了的老城市(武帝夺马战争之前)。比什凯克命名也许确实和老大说的“卑阗”有关,也许无关。
比什凯克和碎叶,乌孙相关的古迹都要向南至少40公里。这里我问一下老大,这个Chu River 是怎么会事。比什凯克南边有很多以Chu开头的地名, Chu River (楚河)的名字来源又是啥?解忧公主可是楚王之女,这在古乌孙地盘出现一条发音和Chu 一摸一样的楚河仅仅是巧合吗?
这个如果你手头有gps, 可以设定试验一下。我晚上回去会用gps设定一下路程试验试验的。google上给出的行车路径差不多是个向北凸起的半圆。玉门关到轮台县行车里程超过1200公里(因为要绕开沙漠)。而玉门关到长安行车路线只需要1700多公里。
就是说,玉门关到都护,路程要1200公里,对应2738里。
轮台到比什凯克好不好走我没查到,但查到了从喀什开车到比什凯克的时间。 3个多小时!
http://tieba.baidu.com/f?kz=128148105 ,虽然不是从轮台到比什凯克,但显然翻越葱岭比我们想象的要好走不少。从地图上看,轮台走G218, G312 直接就能出境,出境公路不需要怎么绕路就能到达比什凯克。
实际上,从这里看,沙漠对路线的影响比山还大。人基本必须要绕开沙漠,即使现在玉门关到轮台也要这么走。而天山在新疆西部,应该是有多个山口可以通过的。
http://www.panden.com.cn/?thread-1960-1.html
里边最下边那张图。那种图下边的行车路线,我认为应该基本就是当初李广利大军的攻击和回师路线。
等着泉畔兄晚上回去把轮台到Bishkek,Bishkek到Ashgabat之间的车行路程也贴上来。
虽然我认为今天翻越葱岭比汉朝翻越葱岭要容易得多,但即使认为古代也像今天一样,喀什到Bishkek3个多小时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轮台到喀什这段才是大头。
按Google Map,轮台-喀什:基本沿G314,车行距离833km,需时18小时16分。加上喀什到Bishkek的3个多小时,就是21-22小时。
假设喀什到Bishkek的距离是300km,300+833=1133km.
则轮台-Bishkek:1133km,对应于1721里。记载/今车行距 = 1.5
按您所说:“玉门关到都护,路程要1200公里,对应2738里。”,记载/今车行距 = 2.3
列表如下:
今车行距(km) 记载(汉里) 记载/车行
轮-B 1133 1721 1.5
敦-轮 1200 2738 2.3
你还觉得这二者之间没有差距吗?你是否同意Bishkek失之过西?
贰师城和贵山城,读音相去甚远,请问泉畔河友是否有证据表明它们是同一座城市?
------------------
泉畔河友此图的年代是何时?是否为李广利伐宛之时?若能给出此图年代,不胜感激。
------------------
泉畔河友目前只标出了几个大国的位置,我觉得要理解西域诸国的位置,小国的位置是钥匙——因为小国地盘小,地盘固定。不会出现“某国在某某国之西,其实是某某国相对于某国东部而言”这种争执。
若能标上罽宾,难兜,无雷,休循,温宿,乌秅,皮山这些地方,窃以为对理解诸大国的位置更有帮助。
-----------------
剩下的还是那些老问题(基本上是车轱辘话了,就算在此自我总结一下吧),我觉得此图与汉书相悖之处有:
1)此图中郁成与贵山相距甚远,且撒马尔罕为大宛所有。
我认为郁成在大宛都城东二百里。证据即史记所载“王申生去大军二百里”,详见:王树:几个问题
撒马尔罕向为康居要地,不属大宛所有。
2)此图中康居与大月氏不接壤。
我认为康居和大月氏应该接壤。证据有:
A.张骞首次去大月氏,路线是大宛-康居-大月氏。此点我以前已经问过:王树:若大宛是个长条,横隔在康居和大月氏之间
康居南事大月氏。
B. 史记:(康居)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C. 史记:(大月氏)北则康居。
3)此图中大月氏整体方位在大宛之南,在Ashgabat东南。
按史记和汉书,大月氏应该大宛西南。证据:
A.汉书:(大宛)西南距大月氏690里,南与大月氏接。
B.史记: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两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北则康居,西则安息。
(按:汉书中所记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我认为指的是国都与国都之间的距离,理解成国都至国界的距离不恰当。国界是条线,上面有很多点,如果不提是哪个点,光说国都到国界有多远,让人摸不着头脑。)
4)此图中未标明罽宾的位置,按泉畔河友之前的看法,罽宾国都在阿拉伯半岛上。若如此,则有几点似乎难以解释:
A. 汉书:(罽宾)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离相接。
B. 汉书:(罽宾)东至乌秅二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难兜国九日行。
C. 若罽宾,乌弋同处阿拉伯半岛,如何解释罽宾气候温和,而乌弋暑热莽平?如何解释罽宾无狮子,犀牛;而乌弋则有。
D. 乌弋山离“俗重妄杀(仁爱不妄杀)”,而阿拉伯在蒙昧时代(没有受到伊斯兰教开化时),部落间仇杀无已,并无任何好转之迹象,可参见江城孤舟:【原创】《阿拉伯诗人传奇——蒙昧时代》序言:那是怎样的时代。
5)此图中安息距印度河和阿姆河都甚远,似难以解释安息“临妫水”。名义上曾经拥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东北一带似也难以成立:王树:谢谢给出出处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贰师将军还地位正隆,贰师城也是音译。 而李广利投降匈奴后,因为李广利一直被叫做贰师将军。西汉在对大宛贰师城的命名上就改成了贵山。变直接音译为取其靠大山的意译了。
贰师和贵山就是同一座城市。贰师城在司马迁时期还不是大宛都城,大宛都城在费尔干那盆地某城市。被汉军攻破后大宛王一路西撤,最后在贰师城被杀王献马。由于夺马战争的缘故,大宛都城就一直留在了贰师城。后来西汉李广利投降匈奴,所以改为贵山城。
此图你可以认为伐大宛时期和班超时期都适用。因为里边的主要城市和国家位置并没大变。国家版图基本可以看作班超时期,安息领土面积已经收缩。
1. 王申生去大军二百里, 这个可能只是指的一段时间,应该是战斗集中在费尔干那盆地地区的时候。费尔干那盆地不算太大,但是中亚地区气候最好的地区,大宛的大部分城市应该在这,主要战斗也应该在这。等大宛王的部队撤退到贰师城(Ashgabat)后,盆地已经基本被汉军控制,在盆地应该会留一支大军驻守的。王申生去大军二百里,可能是留守大军。
撒马尔罕向为康居要地? 这个不知道。康居是行国,都城在大宛北1500里,游牧民族不一定非要控制城市据点。
2. 大宛领土中间部分是荒凉地区,并没有城市,大宛只是控制了绿洲和城市。而司马迁时期,月氏和康居都能通过大宛的这片中间地区。这也和史记里大宛良马匿于贰师城的描述相符(如果就在当时大宛国都,还匿于什么贰师城?。)
3.这里这个西南690里要改成东南,我们姑且先认为这是班固或者汉使的一个错误。而“西可两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北则康居,西则安息。” 这是司马迁时期的情况,那时候大宛都城仍然在费尔干那地区(但贰师城不在)。
4. 乌弋山离有部分领土跨海。罽宾是否也在半岛,不好说。我们应该先定安息,大宛,月氏这种大国位置,再考虑这些汉使去的少的国家。根据西域传,汉使去罽宾可能就一次,还遭到杀害。罽宾的记录不准确也正常。
5. 我再强调一遍,如果你用史记里的文字,就不要把汉书班固加的东西补充进去。临妫水是史记里的记录,汉书里貌似没有再加。而且汉书也把安息的最为大国那句去掉了,你不要在史记文字和班固新加文字之间找问题。这里的安息国境基本是班超时期的。
我画这图,为的是讨论贰师城(贵山城)的位置。现在班固原文里需要改的地方只有一个西南690里变东南690里。
你可以画一个根据现在定论,贰师城在费尔干那的图出来。然后把班固的里程再往里边代入,你看看安息,月氏的都城那样会跑到什么地方来。再想想如果贵山城在费尔干那,安息都城,月氏都城,康居都城都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把大宛都城放在Ashgabat,把乌孙都城放在Bishkek,我认为似乎难以解释以下里程:
1)大宛贵山城距乌垒为4031汉里(1676km)
2)乌孙赤谷城距乌垒为1721汉里(716km)
3)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两千(汉)里(832km)
因为即使按直线距离,上述三个城市之间有如下关系:
直线(km) 记载(km) 直-记(km)
轮-A 2235 1676 559
轮-B 801 716 85
B-A 1478 832 646
也就是说,即使按直线距离,这三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全比汉书所记载的路程还要长! 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直线距离无论如何是最短的。
------------------------
城市间的距离是在这里计算的外链出处,所使用的坐标为:
轮台 41°47′N, 84°15′E
Bishkek 42°52′N, 74°37′E
Ashgabat 37°56′N, 58°2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