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沉重的起飞 -- 晨枫
1、导弹不是万能的,要是导弹是万能的话,就没有必要操心四代了,三代装上最先进的雷达和导弹就齐活了。还是用陆军做比方,子弹比人或者摩托车都要快多了,但裸奔的步兵生存力高,还是裸奔的摩托车生存力高?
2、T-50能否达到M1.5超巡是存疑的。平尾“躲”在机翼之后所以对阻力的作用不明显之说是有问题的。平尾说到底也是一个阻力换升力的装置,要是没有什么阻力,那就没有什么作用。事实上,机翼的气流是下洗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平尾高于机翼,平尾和机翼齐平,但很少看到平稳低于机翼(除了Cessna这样的上单翼小飞机)。
3、超巡的实现依赖增大推力和降低阻力,两者缺一不可。后体阻力的问题,民航飞机的尾巴都是尖尖的,从增加有效载荷来说,这很不利,因为这收缩的锥形不能用来载客、载货,那为什么呢?就因为后体阻力不可小视。早期双发战斗机(如美国F-4、英国“海盗”)把发动机放在机身中部,后面采用尾锥,除了有把发动机靠近重心的因素外,也有减阻的考虑。船也一样,只要可能,都用弧形尾,驱护舰用方形尾是为了放声纳方便。另一方面,推力和机动性直接有关,追求最大推力而在减阻上有所放弃,只能说明T-50的重点在于机动性而不是超巡。
4、T-50的机翼最多能算梯形化的三角翼,面积律上比后掠翼要好,但肯定比不上菱形翼,那一点点小平尾改变不了太多。当然,这是和YF-23相比。和F-22相比,T-50在面积律上不差,但是湿面积和后体阻力上吃亏了。
T-50的地位不是我们能否定或者肯定的。只有俄罗斯空军才知道T-50的设计要求和是否达到要求。我们只能根据“一般原则”来评论,谈不上肯定或者否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网络战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联那套自动空情指挥系统+低速数据链能不能算网络战呢?”
可以算网络战的前身。美国也有类似的东西,不过在这方面,由于美苏空军思想的差异,苏联实际上走在了前面。但这不等于俄罗斯今天依然在网络战水平上走在了前面。
超巡问题请见:
1、俺的导弹万能论,其实说的是超巡的问题要向前看,看在未来的战场上能发挥多少价值。换言之,假设不具备超巡能力的四代机——F35,碰上具备正在超巡的四代机——T50,T50能因为超巡占多少便宜呢?
陆军的那个例子,俺要篡改一下,裸奔的步兵对付的是裸奔的大马车。。。呵呵,这个问题俺就此打住
2、1.4M也好,1.5M也好,对于T50完成截击补防任务、快速转换攻防节奏来说没有本质区别。
平尾“躲”在机翼之后之说,自己瞎掰的,实质还是说矢量推力可以减小平尾负担(和三代机相比),呵呵。
3、后机身设计的问题,俺还是固执己见。在我眼里能够超巡就ok了,多一点也占不了什么便宜。
和晨大在死胡同里大讨论,还是能学到很多知识。哈哈,耍赖太多了,俺还是就此打住
锯齿形喷口有两重作用:
1、雷达隐身,和维护舱盖的锯齿形边缘一样的意思,作用有限,但不能不做
2、红外隐身,由于喷流的压力高,锯齿形形成菊花瓣截面的喷流,比圆形截面的喷流来说增加了一点混合面积,但还是不如矩形截面。简单的几何问题,矩形的周长还是最长的。
F-35采用锯齿形圆喷管而不是矩形喷管,很大的原因恐怕是F-35不需要推力转向。如果不用推力转向,也对超巡没有要求,矩形的可变截面喷管的重量、成本代价就太高了。至于F-22和F-35的红外隐身的相对性能,F118是B-2用的,是从F110发展而来的,和F-22或者F-35的发动机是两回事,根本就是两个公司的,F110/118是GE的,F119和F135/136是P&W的,F119和F135/136共用核心发动机,所以两者的低红外燃烧室技术应该是一样的。因此,F-22和F-35的红外隐身性能的差别就取决于喷口了。顺便说一句,锯齿形喷口也有推力损失的。
矩形喷口和推力转向喷口都是“装上”核心发动机的,F119和F135/136本来就是共用的核心发动机,垂直起落不是采用锯齿形喷口的理由。
波音X-32采用长尾喷管不是为了低红外,而是其“四立柱”垂直起落原理的要求,用于垂直起落的喷口需要在中机身附近,尾喷管在尾后,只能用一个diverter在中喷管和尾喷管之间切换。具体请见晨枫:【原创】像鸟儿一样腾飞(二十九)
民航客机那样的hush kit是用强制混合降低喷气速度达到降噪,代价是阻力和推力损失。不是说T-50和F-35不能忍受推力损失吗?
关于米格I-44的喷口,看到F-16 MATV的,有点相似,如果是一个意思,那就是说,还是推力转向,和红外隐身或者强化混合没有什么关系。
F-16 MATV
米格I-44
极端一点地说,直升机也能装空空导弹,运输机也能装空空导弹,在有同等的电子对抗系统的情况下,你认为战斗机是占优势呢,还是没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