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节语文课:中国的高速铁路 -- 路边

共:💬90 🌺87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补充几个例子

CATV经济频道财经类新闻,现在动不动就要联系什么路边社之流的几个花瓶评论员来点评一下,好像这种评论用英文说出来就更权威之类的, 虽然我有很多次看到那些个花瓶眼睛瞄着镜头下方的提示板对着念都打磕绊..

再者联想到很有一段时间国内对某些冠以XX投行高管,自以为是的买办们热捧的场面,仿佛一夜之间,只要差不多是个银行,都整出一个所谓首席经济学家来了,在那大放厥词,最初阶段还是颇有迷惑性的,现在也慢慢的发现马甲穿不住了..

家园 大笑,另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不对
家园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

我家本来去上海都要开车去,自从有了动车组后,发现从舒适性和经济性上来说都有提高,所以现在都不自己开车了。现在在建客运专线,应该是高铁吧,应该对自己有吸引力的。这种选择既符合我个人的意愿,也有一点点积极的社会意义吧。

当然,这纯属个人意见,欢迎批语指正。

家园 还是有明白人啊
家园 不过话再说回来,就怕学生当时体会揣摩不出来啊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情真意切,但是初中的学生真的难读懂,反而会发笑--要等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他们才会完全明白其中的深意。。。

但这不怪学生,也难怪到教育部的头上--不把这篇名作编入教材的话,学生们十年后,二十年后长大成人,又有多少机会能读到它呢?

家园 真好,你太有才了。花。
家园 路边好像人品很好,大家送花得宝的几率很高。我刚得一个。
家园 好文章……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现在不怕没机会

现在出现好文章会被网络迅速传阅, 有体会的人自然会被感动。另外,就算长大成人后没机会读到《背影》,那和中学时听了考了再忘了,有什么区别?

尽管我自己小学、中学语文成绩都还不错,但就亲身体会,我根本回忆不起什么,更别提感动了。

相比之下,高中一同学给我印象很深,她讨厌语文课,喜欢读钱钟书、三毛、萌芽。。。各种层次的都有,贝塔斯曼在那时候很流行,她是忠实fans。即使当时懵懂的我,也可以感觉到她的内涵很深。

当然她是个例,除了天赋,也和她敢放弃课本(尽管高考前还是不得不死记硬背),敢把做语文卷子的时间看课外书,是分不开的。

老祖宗说得好,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而国内的语文基本局限在课本里,一学期只有二十多篇文章,默写生词、划出中心句、归纳中心思想,背诵段落。。。一篇文章能这样翻来覆去的一个星期,让大人来读都枯燥无味,却要求孩子从调皮活泼的6岁开始,持续12年!多读书?学校、老师永远会说“鼓励”,但没完没了的练习,没完没了的考试,谁有时间看课外书?即使学生看了,没有老师会因此表扬或加分,更何况好多课外书被划为“闲书”。

所以,课外书的时间被集中在课本里。俗话说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而语文课要求你即使不能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即使你的看法跟老师说的不一样,也要记下来备考;即使你看不懂经典段落内容,也得全背,老师要查,背不出来要罚站。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跟大人比差很远,耐心和活泼负相关,和年龄负相关,本来就枯燥的东西使学生大致演变为两种情况:1.顺势而为,做个天天向上的“好生”,乖乖背书拿高分,不过,十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一不小心被扣上“高分低能”的帽子;第二种情况:消极地接受,老师罚站,那就站呗,开开小差发发呆就过了,上课不想听,传纸条说说话,时间又过了,被喊“差生”?习惯就好了。这样学习,语文的理解能力何以提高?

也许有君提出反对意见了,中国这样的教育,不照样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是没错!但跟语文课没关系,从小艰苦的学习,培养出宝贵的品质:坚韧不拔,这是做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现在众多华人在美国做得非常好,因为中国人不怕吃苦。另外,有那么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有吃苦精神,是学不好数理化的。

跑题了,回到语文课,比成人相比,学生真正擅长的,是在不断地接触大量知识中,不知不觉提高能力。就像学说话,不需要教婴儿怎么发音,什么是语法,怎么组句,什么是祈使句疑问句,只要放在有人说话的地方,他自然会说话。同样,读书最需要的是一个环境,鼓励他大量读书,在环境的熏陶下自己的理解能力自然就提高。当然,读书比说话难,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家长配合,让他们渐渐喜欢上书,意识到书中有着奇妙的东西,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可以满足他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还有,大家都知道循序渐进很重要,但传统教育里,只鼓励读名著、经典,只鼓励背唐诗宋词,觉得读故事书、漫画就是不好好读书(至少我碰到不少父母这么认为)。而事实上,有多少大人能读懂所谓的名著,又有多少人体会到从金庸小说里无形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家园 老师:Sorry,下节课讨论更加精彩的文章。

下节课讨论穷国劫(借,发音问题,后面还会出现)2万意刀搁在米国的文章。

比濒倒国更加出彩,米国的检破烂的都走进自己的别树了。

(伦敦市向阳小学四年级二班的教室内系列之2.)

家园 我觉得还是看老师吧

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就很鼓励大量阅读,我读了金庸小说以后写的读后感还被当做范文点评过

家园 花,真是个明白人。
家园 是,肯定会这样的老师,但是

我也遇到几位,但这和教育体制的力量相比,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还有文化的因素,亚洲各国擅长理工科教育,却在文科教育非常弱:

1.学生上课从小强调专心听讲,不许讲话,一直都是老师一个人在唱主角,学生一直没有积极性,长大后在美国大学里被形容成shy;

2.缺乏逻辑训练,缺乏辩证性思考;

3.语文考试强调正确答案,忽略个性的发展,忽略个人情感的发挥。

学生的创造力就这么被长期压着,不知道长此以往,中华文化会不会在欧美、日韩文化的强烈攻势下慢慢淡去。

家园 回复

1, 我觉得是上课学生太多,如果几十人都随便说话,那么.....到了美国,上课就几个人,我觉得中国学生也不shy

2,3 同意。要是国人都有逻辑的话,哪里会有那么多果粉和jy(笑)

回复
家园 美国上课好像20多比1吧?

如果说人数的话,那复杂多了,小学还是中学,公立还是私立?

即使学生多,也可以轮流发言,或者抢答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