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共:💬226 🌺89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啊

不然晋国的实力还是挺强的

家园 不能同意廉颇坚守两年阵地说

秦得野王和上党降赵无疑都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五年,但是秦攻上党未必就是四十五年。发动大战需要长时间的积蓄准备,与韩国不同,赵国是一个军事强国。对赵国发动战争,一年多的准备时间是必要的。

白起王翦列传和秦本纪的记载前,都明说了秦攻上党是四十七年。

而白起王翦列传中也明确说了秦攻上党之后,赵使廉颇将。

吕氏春秋中“三年然后决”并不是说长平之战双方打了三年。我的理解是,如果从秦得野王上党归赵开始算,可以算三年。

秦本纪和白起列传都明确指出了47年,不是孤证,是不能用“史记年代的记载稍显混乱”一笔带过的。

家园 说一下我的看法,倒着说

第三,赵军真的有40多万吗?

从开始谋划长平战役,到长平战役结束,秦国做足了功夫,整整一年(秦昭王四十六年),秦军没有任何动静,我的看法是,这是秦国人在做战争动员,前面已经说过了。

如果长平前线的赵军数量不是足够多,秦国人会这么谨慎吗?

第二,赵括上任后,出击秦军,真的是几乎全军出动了吗?

战役后期,包围了赵军后,秦昭王亲自到前方,不惜违法法令,提前封赏,就是为了动员更多的人去支援前线。

如果包围圈里的赵军规模不够大,犯得着这样吗?

如果真的是赵军数十万全部出击,很难想象如何2万5千人如何挡住数十万大军,5千骑兵如何绝赵壁间。

如果赵括出击的部队像兄台说的那样,只是攻击力最强的精锐主力。,那2万5千人更难抗住赵军的前后夹击了。

第一,没有证据表明是粮食问题迫使赵王下决心换将出击。

对王树兄的廉颇坚守了两年阵地,不是几个月。,我赞同一部分,不赞同一部分。

从常理来推断,拿到上党后,赵国就该派重兵,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无论是对秦国还是赵国,秦昭王四十五年,赵国派重兵把守上党的可能性很大。广义上来说,廉颇也算是坚守阵地。

直到秦昭王四十七年,长平战役才正式爆发。狭义的说,廉颇的坚守,只是在这一年的六七月份。

从秦昭王四十五年赵军到达上党,到四十七年长平战役开始前,赵军的后勤供应就应该不是小数目了。

长平战役爆发后,那就是金山银山,米山面山了,这个负担的轻重,到底有多大,就不好说了。

我同意兄台的看法,现在没有赵国后勤的史料,不好说赵王换将是因为后勤的缘故。

不过,赵国后勤有问题,还是有证据的,向齐国求援就是一个文字记载。

综合长平之战前后,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高消耗的后勤战,赵国的日子难过,秦国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秦国准备了一年,战后也是气喘吁吁,这样的家底都这样,赵国能比秦国还强?

所以我推测赵王换将,后勤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如果赵国撑得住,用廉颇的打法,没有问题;如果赵国撑不住了,换将是必然的选择。跟反间计没有太多的关系。

家园 郑朱何时入秦?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卷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而为媾。”虞卿曰:“夫言媾者,以为不媾者军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且破赵军。”虞卿曰:“王聊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从也,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媾秦,秦已内郑朱矣,子以为奚如?”虞请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比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

赵王开始问话时情况,显然还是廉颇在军中的时候(七月以前),因为赵括被围时,形势已经比“赵不胜,亡一都尉”危急万分了。

在这时,赵王还没有流露出换将的打算。

如果战争全部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赵王最有可能几月份派郑朱入秦求和呢?看一下时间表: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闲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四月、五月不可能,不太可能刚刚开始打,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派出郑朱最早的时间,应该在六月份赵军的损失进一步扩大了之后。加上信息传递和路途上的消耗,郑朱到达秦国时,应该在七月或更晚了。

赵王认为“秦不遗余力矣,必且破赵军”,那么在派出求和使者的同时,让善守的廉颇继续死守不是最好的选择吗(因为赵军显然没有还手之力)?为什么赵王还数次责备廉颇不肯出战?为什么在派出郑朱的同时,突然决定用赵括来替代廉颇(赵括至军中,已是七月份了,换将的命令应该稍早)?

家园 说说我的想法吧

1、对赵军数量的疑问,主要是这45万(如果是实数),必定夹杂了大量的上党民和当地赵民。真正的军队人数可能一半都没有。

2、赵括出击不可能老巢都不要,必然要留守相当数量的部队防御大本营。防守大本营的这部分军队,主要任务除了防守外,就是给前线的赵军运输粮草。

3、秦军的两支奇兵合计3万。其中2万5千人的部队,任务是断了出击赵军的后路,应该是到达指定合围地点后,就地修筑工事。而5千骑兵任务是“绝赵壁间”,我理解这个绝赵壁间,并不是将出击赵军分为两半,而是在2万5千人的东方作战,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截断来自赵壁的粮草运输和援军。

(西)秦壁—出击赵军—2.5万秦步兵—5千秦骑兵—赵壁(东)

(西)秦壁—赵前军—5千骑兵—赵后军—2.5万步兵—赵壁(东)

这两种战场态势,哪个更合理呢?

秦的骑兵不是坦克,也不是中世纪的全身板甲骑士,从赵军出击部队的营垒中间冲一下成功冲过去还有可能,冲过去以后还在中间守了40多天那就是神话。

我脑海中的长平之战是这样的,纯属想象,大家莫笑:

秦得野王,上党降赵,双方各自进行战争准备。47年初秦军进攻,赵王命廉颇领军出战,廉颇在与秦军野战不利后转入阵地防御战,并在防御战初期丢失了西侧前沿的几个壁垒,之后稳定了形势,两军对峙。

这期间大量的上党难民逃入赵方壁垒并滞留于此(前线赵军不能再让难民深入赵国,也不能抛弃他们不管,而难民们本身也打算等战争平息后再回上党,不准备向东跑更远)。虽然准备了充足的粮食供军队使用,但这种意外的支出增加了赵军的粮食消耗,以至于需要向齐国求助。

廉颇的防守坚固,秦军不能攻克。应侯施反间于赵,赵王用赵括撤换廉颇,白起赴前线领军。

赵括到任后改变战略,率领赵军精锐主力沿大道进攻秦军,秦军诱敌深入,出击赵军抵达秦军壁垒前,不能攻克。

秦军2万5千步兵经小路穿插到出击赵军后方,就地筑营,这支部队面朝西方。任务是不让出击赵军通过自己的阵地回到赵军大本营。

这支步兵的东面,秦5千骑兵阻截来自赵军大本营的任何粮草和救兵。赵军大本营还有足够的粮草,甚至可能有足够的士兵,但是与赵括的联系中断,没有主帅指挥。

此时秦主力从西侧的秦壁出击,屡次打败赵军,出击赵军士气低落。赵括就地修筑工事坚守,等待大本营救援。如果是赵王任命廉颇这样的名将率领邯郸的军队增援前线赵军大本营,就有可能率领赵军打通后路。

秦王组织河内的秦民增援长平。一个任务是从小路给3万断赵后路的秦军送粮送兵,补充伤亡。由于道路崎岖,这个运输任务应该是相当艰难的。

一个是在赵军大本营之后,再设一道防线,拦截来自邯郸方向的救兵。如果是平时,这根本不可能实现,但由于赵前线大本营这时处于被斩首状态,自顾不暇,无法对这一行动进行干预,于是大本营和本土的联系也被切断了。

包围圈内的赵军粮食耗光,没有办法只好拼死出击,分四队轮流冲击秦军拦路部队(这时候很可能已经不止2.5万步兵),但是冲击不下。赵括被射死,包围圈内的出击赵军投降。得知前线精锐已经全灭,大本营赵军随之投降,连带大本营内的难民,全部被杀。

从年初秦军发起攻击,到最后杀俘,赵方军民死亡共45万人(含上党民)。

秦军伤亡不详,白起后来曾称秦卒死者过半。但是,这个死者过半究竟是不是长平之战的秦军损失呢?——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长平之战在四十七年,攻邯郸是四十九年,长平之战1年多后的事情了。王陵攻邯郸首先顺利,然后遇到了挫折,“兵亡五校”,这里刚好可以和平原君守邯郸的故事联系映证。

那么这个死者过半,为什么不能理解为邯郸之战的秦军,非要是长平之战的秦军呢?

战国策,卷5,秦三 有记载

武安君所以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亡鄢郢、汉中,禽马服之军,不亡一甲,虽周吕望之功,亦不过此矣。

从这段记载看,长平之战的秦军很可能并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打的是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家园 我的答案是四月之后,而不是七月之后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如果是6月,是“亡四都尉”或者“亡五都尉”,7月,是“亡二都尉”或者“亡七都尉”。

家园 廉颇有用奇兵?

[QUOTE][/QUOTE]看来老兄去过现场了

家园 有!南北朝时的陈庆之
家园 光狼城,在哪里,不好说

怎么觉得秦国在昭王二十六年(前281年)和二十七年(前280年)这两次攻赵都那么诡异呢?

秦国这两年的作战,的确是不合常规,跟他一贯的蚕食战略相抵触。所以,我认为,那是秦国人在做战略作战,不让燕国吞并齐国。

只要燕国吞并不了齐国,秦国的战略环境就相当优越,经过那一番折腾,齐国不可能再威胁秦国了。

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秦国搅和燕国的时候,楚国人想搞合纵,迫使秦国放弃了救援齐国。

后来齐国神奇复国,帮了秦国一个大忙,从此,天下唯我独尊。

史料太少了,很多事儿只能靠猜测,没法拿到过硬的证据。

家园 正是黄维

淮海战役其实是郭汝瑰的攻略。是郭策动蒋动用黄兵团打通陇海路,又将国军的意图、态势通报TG。黄不是机械执行凯申帝的三路会攻的命令,而是君命难违。黄明知死路一条还是死战到底,最后自杀殉蒋。蒋党兵团级的将领中只有此人有此精神。

郭汝瑰投共后便被雪藏,临死才得入党。所以此人事迹不显。

不是TG的PLA 太厉害了,是KMT中的PLA太厉害了

家园 亡一都尉

就让赵王觉得“必且破赵军”,忙不迭地要求和?那赵国也太脆弱了。

另:尉、都尉、裨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家园 送宝。 好图好帖。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作为在史记中留下名字的人

有理由相信这个"茄"是个重要人物。

我理解都尉应该是一个正式的军阶,而裨将这种叫法侧重于在军团中的地位。这个"茄"很可能正式职务是都尉,在早期的长平战线上又是担任主将的副手——裨将。

家园 而且你看书不认真

虞卿曰:“夫言媾者,以为不媾者军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破王之军乎?其不邪?”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且破赵军。”

这里应该是虞卿问赵王:“主张媾和的人(楼昌),认为不媾和,军队就必然失败,这样一来能不能和谈成功,完全取决于秦的意思。再说大王你觉得秦的用意是不是要击破大王的军队呢?”

赵王回答:“秦国不遗余力来攻打我们,一定是想要击破赵军的。”

注意那个欲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虞卿是主张先联合盟国,在外交上取得主动权,再与秦国和谈,而不是直接去秦国谈判,把主动权交给秦。这里的这个欲字,是问赵王是否知道秦军的目的。赵王的回答很明确,秦国不遗余力,就是有这个目的。

这哪里是你理解的,亡一都尉后,赵王就认定必败了呢?

家园 确实是你搞混了

淮海战役总前委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何、张所部11月8日起义,使得粟裕快速通过其防区,形成对黄百韬的包围。22日消灭黄百韬以后。刘邓在23日包围了华中来援的黄维。

怎么能说是何、张 害死了黄维呢?这张冠李戴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