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成都平原是不是“天府”?
都江堰是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才开始修,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是在此之前打的.
相比之下,号称南蛮的楚国都要比他们好得多
贴一段《秦史稿》的介绍:
个人推测,都江堰之前尽管没有大的水利工程,但是小的应该不少,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没有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是不太可能的。另外,牛耕和铁质农具的普遍使用对巴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应该也是有贡献的。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多次出国境远距离作战,粮食的供应早就是高层研究的课题,只不过长平这次像淮海那样是带有决战性质的大仗,所以秦国前期准备的时间更长。
古代将军都不是白给的,应该都深的用兵之道,这点非常赞同。
但是也需要指出,古代由于通讯不便,侦查周期非常长,而战机是稍纵即逝,因此古代将军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谋断,尤其是在敌我信息不完全明了状况下的谋断。名将和笨蛋的最大区别就在此了,从短小的信息抓住战机,及时改变打倒敌人,你就站在岳穆、霍去病、李靖、蓝玉、朱棣等同列,反之那就是可悲的笨蛋了。
因此,我的结论是赵括是一个很nice的将领,但在综合形势把握,判断和随机应变上不如武安君,此也无可厚非。毕竟武安君才是那个时代最牛X的将军。
有时10万民夫,真不如800精兵。
而且我很好奇的是“伤亡过半”的秦军在赵军投降那天还有多少能站起来的人。至少司马迁似乎只是说和赵括一起被围的那批人是饿得投降的,而大营里的那些在赵括死后投降的家伙可不好说有没有挨饿。
吴楚之战吴国就有了预备队了,而且是在柏举大战之前好几年。吴国的战术是有传统的,故而孙武这种“楚材晋用”也不算完全偶然。
而在西方,即使我们只考虑名人,高加米拉之战里亚历山大就把重装步兵的兵力的四分之一做了预备队。想想双方人数的对比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赌注了。
无论如何要坚持住,等你的好文
白起认为此战不杀赵括,日后无人能制。
若这个是真的,那赵括真是一代天才,只不幸刚出道就碰上了战神。
若赵括能够活下来并成长为能与白起相抗衡,那其“易言之”的特点也许我们会认为是天才军事家的正常自信。
先花再慢慢看,
赵被困死地啊,周围高点都被占了,部队摆都摆不开,只能直线冲锋,根本没法玩。
兄台 读透了历史 小弟收益匪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