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特务的故事1-序 -- Javacai

共:💬154 🌺1526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要少做阶级斗争,多写,不准太监。

littles这样的屏蔽就好了。少他一个不少,反正就他来讲,喷的人多了,也多你一个不多嘛……

屏蔽功能也会加强一些,包括被屏蔽者不能回复屏蔽者的主题和帖,不能留言,不能发短信,以前的回复不直接显示,等等,简而言之,就是一旦被屏蔽,那就相当于这个用户对屏蔽者来说不存在。

家园 屏蔽了吧,他就是这样的。

不要耽误了我看帖,好看的。

家园 美国有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OS9k16FyksYC&dq=China+Hands:+Nine+Decades+of+Adventure,+Espionage,+and+Diplomacy+in+Asia&printsec=frontcover&source=bn&hl=en&ei=7opQS-6CKIKZlAeOuKi6Cg&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4&ved=0CBMQ6AEwAw#v=onepage&q=&f=false

家园 看来是跟国别有关, 我不在美国
家园 友不友无所谓

要明白的是,建立在交易基础上的友谊比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易要可靠。

提示,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

家园 说得好,很喜欢这种来自另一种角度的历史

政治和历史又怎么可能是那么非黑即白的东西呢? 希望楼主继续.

家园 青岛的下水井盖叫"古力"

据说就是德语的音译.不知道是不是.

家园 支持LZ.笑骂由人吧.

其实活时间长了就知道,某些人根本就不是来说道理的.象这样的人,不用理他,无视就行了.

家园 支持您。今天为啥这么黑,因为乌鸦天上飞。
家园 免个鬼,写了就要让人骂。
家园 不错!谢谢!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写的好

虽然有原著做蓝本,但完全是原创,让我们通过你的眼来看这个人的一生。

家园 不加也问题不大。因为楼主用的是个西典

法国典故:I love Germany so much that I want two Germanies.

家园 【原创】老特务的故事5-童年4

对于长期在国外的美国侨民来说,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子女的教育培养。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是对子女的“美国化”。尽管美国牛仔们是带着十足的冒险精神到东方来淘金的,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回到美国接受良好的本土教育,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不是出现下面这样的杯洗具: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他的父亲司徒尔于1868年只身一人来杭州传教。1876年6月24日,他出生于杭州城北部天水桥畔耶稣堂弄天水堂旁的传教士住宅。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

Lilley一家的“中国化”远远没有那么严重。实际上除了家中的中国阿妈以外,老特务兄弟三人和中国社会的接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尽管老特务听得懂中国话,他能说中国话还是以后在大学重新回炉的结果。

尽管没有受到中国的沾染,但是很显然他们的“美国化”是不够的。所谓的“美国化”,首先是在教育上要接受正规的美国学校教育。老特务兄弟们在青岛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于是只能暂时接受八国联军式的教育:上的小学是青岛德国学校,家里请的家庭教师是白俄,还有中国阿妈在厨房间里偷偷教他们几句山东土语。但是等到小孩们稍稍长大一点,可以离开父母生活以后,老Lilley马上把他们送到上海的the American School和平壤的Pingyang Foreign School。等到高中阶段,更是花重金把孩子们都送回美国本土的精英私立高中。

美国的精英私立高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都说美国大学难进,特别是常青藤名校。其实这些私立高中名校比常青藤大学还要精英。从这些学校毕业,必然具有普通公立学校学生不能比拟的丰富知识面和课外经历(师资和学费堆出来的,比如自然实验室、foreign study之类的),再加上老师有分量的推荐信,哈佛、耶鲁对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来说简直是探囊取物。在美国精英圈子里谈论这些私立高中的名字是可以直接称呼而不用加任何限定形容词的。

尽管如此精英,但是想进入这些学校最大的考验不是血统、门第,而是金钱——在这样的学校,,每年的学费不少于常青藤大学的本科学费。对于像老Lilley这样平民子弟出身的海外派遣人员,这可是个好消息。标准石油本就不错的薪酬,再加上派驻中国而享有的各种津贴,以及中国低廉的花费,这么一开源节流,老Lilley居然能把三个男孩都送进东北部的名校Exeter Academy。而这三个男孩后来也都毫无悬念的进入了耶鲁。

美国化的第二个方面是宗教。尽管美国是一个建立在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基础上的国家,但是起码在那个时代,要进入主流社会,没有一点宗教情怀,是绝对不行的。你可以自由地信仰天主教,新教或是犹太教,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无神论者,那基本上就要被人当怪物看了。Lilley祖上是爱尔兰天主教穷鬼,而他的妻子却是英格兰新教徒后裔。为了在家里避免“圣战”,两人结婚时就说好,不谈宗教。这样一来,小孩子的宗教熏陶就不够了。

好在美国的海外学校很多是教会兴办的。入学以后,天天不赞美上帝就不给饭吃。这招相当管用,Lilley家的孩子们后来都表现出了坚定的宗教信仰。但是这种表现在Frank和James(老特务)身上却是截然不同。Frank在平壤国际学校(PYFS)就像一个小马·丁路德一样,和教条僵化、不通人情的校方据理力争,他身上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剧透一下,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个人悲剧);而老特务则成为一个典型的WASP,忠于上帝、国家和家庭,相信使命和责任。

美国化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生活习惯,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体育。体育可以说是美国人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Lilley把孩子们第一次带回美国,看到他们可以无师自通的接住棒球的时候,他就放心了——这孩子还是美国种。Lilley家的孩子们回到美国后,经过短暂的适应,马上就投入了红火的美国三大群众体育运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中。当他们可以熟练地在场上奔跑、得分时,甚至成为团队领袖时,老Lilley知道,他们已经是真正的美国人了。

题外话:美国人之所以充满了海外探险和征服精神。我想整个社会对于这种选择的尊重和鼓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美国人来说,海外探险不是发配,而是让自己和家庭跻身社会精英阶层的快车道。老Lilley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像他这样的平民,如果呆在美国国内国内做朝九晚五的小白领,他的孩子们绝对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教育机会,这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在海外赚的钱更多了,二是海外的American School教学质量和口碑一般不错,起码好过国内的普通学校(本人接触过的美国太子党们,很多都是从贝鲁特美国学校、马尼拉美国学校之类毕业的),三是国内社会对这种海外的社会经历和教育经历都非常欢迎,在孩子申请大学时会有优势。

中国如果想鼓励更多年轻人走向世界,继承汉唐的伟大传统,这些软件上的后顾之忧,也应该是一个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通宝推:海底鼠拨土,三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快写快写,等着呢,呵呵

我们这些英语文盲还眼巴巴地等着呢,呵呵

有了楼主的翻译,省得google翻译再过脑子做二遍破译了,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