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一 IPCC评估报告 -- 橡树村
我想,文中后面部分对于几个词的定义,有必要澄清一下。不然的话,大家对于IPCC的结论很可能会受到误导。
首先是信度(reliability),如果您所说的不是这个英文词,那么需要谨慎的查一下其真正的汉译名,这些都已经是常用词了,最好不要自己独创新译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所代表的是被测量对象的可测性。也就是说,信度越高,测量得到的数据中的人为因素也就越少。举一个例子来说,大家来测量指定某个物体的实际温度。无论张三李四,还是您来测量,只要采用一致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步骤,得到的温度,应该偏差很小。我们就说,其中的信度很高。而如果大家来用自家的温度计测量一下现在北京黄台火车站的地表温度,那么得到的结果估计会五花八门,我们就说,其中的信度很小。
与信度相关的一个,是效度(validity),效度表达的是你所得到的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异。效度越高,你的数据的可靠性也就越差。
信度和效度,一般不会在文献中加以讨论。因为一旦质疑信度或者效度,那么就是从根本上质疑对方的测量手段或者测量步骤,也就是全盘质疑对方的数据的可靠性了。这个,就是完全的否定的态度,根本谈不上会去引用对方的数据,来进行讨论的问题了。
————————————————————————————————————
您所说的,结果有多大可能性是正确的,这个在统计学中,实际上是指置信水平 (confidence level)。但是这个置信水平,直接反应的,并不是你的理论正确的可能性p,而是将你的理论的反命题的正确的可能性q,从整个可能性1中减去后得到的结果。在统计学中,p=1-q。这个只能是理想状态存在的,其例外,我们不扯远进行讨论了。
统计学中,所有置信水平小于0.9,也就是低于90%可能性的。都属于没有显著意义的结论。也就是说,作者并不能够确定,自己的理论对于那个结果是否正确。所有发表的数据中,只有置信水平高于95%的,才会被用作直接证据来进行讨论。某些领域中,置信水平必须要超过99%才行。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置信水平,并不是指我们所讨论的理论,其真实性的多少。它真正所代表的,是作者的实验用这个理论解释,其不真实的可能性的多少问题。而所谓的理论到底如何,跟这个置信水平完全的无关。
而一个理论如果用置信水平来评述的话,95%的置信水平所代表的,不是这个理论是95%的可信,而是这个理论有5%的可能性是错的。
我不是来挑刺的,只是做点有益的补充。使得大家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费劲。呵呵
一个是confidence,一个是likelyhood。定义使用的是IPCC的专门说明。
在这两个概念的说明,使用的名字有明确定义的情况下,这么使用是没问题的,不存在故意误导。这是在报告第一章有专门说明的。我在这里特意说这个事情,实际上也是为了明确一下这两个词在报告中的含义,避免误导。
这毕竟不是物理学,毕竟是在不高的可靠程度上讨论问题。要想用哪怕95%的confidence来要求,气候学到现在也不会有几篇文章了。
至于为什么这么低的信度也会被一些人视为真理,视为必然,那就只能是很复杂的问题了,很大程度上可能都与科学无关。
统计中的信度(reliability)描述的是多个衡量值的一致性,而这里的信度似乎被定义为某个命题正确的可能性。不知您原文中“信度”的英文是什么?
所以需要专门说明。否则就不用专门说明了。
参见对水风的回复。
我仔细读了你和水风的帖子,又去IPCC网站上看了他们在glossory里的定义,觉得你们的理解还是不太正确。
IPCC对confidence的定义,"The level of confidence in the correctness of a result", 应该就是某个命题正确的概率,而不是你们所认为的置信度。通俗地讲,就是对这个命题的正确性有几成把握;数学描述是Prob(X=true|O),其中O是观测值,X是该命题,也就是说,根据现有的观测值,这个命题为真的概率。所以我们不能用95%置信区间的阈值来衡量confidence的显著性,这是不同的概念。通常,如果这个值能有50%以上,也是能够接受的。就象我们说对某件事有六七成把握,那就说明你有点信心了。
其实水风兄对几个统计概念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但可能因为confidence这个词容易让人联想到"confidence interval",所以产生误解。事实上,confidence这个词在统计里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对IPCC report里提到的confidence,更常用的描述是Bayesian probability,这是因为这个概率的估算要用到贝叶斯定理。要估算这个值并不太容易,因为要用到先验概率Prob(X=true),这个通常是未知的。我没有仔细看IPCC report里数据分析的部分,也不知道细节有没有写出来。
信度是IPCC中文版提供的翻译,我只能这么用了。
可能应该说明一下。
http://sankei.jp.msn.com/world/europe/100121/erp1001211055001-n1.htm
除了confidence,还有那个likelihood,跟严格的定义还是有区别的。不知道那里有没有统计学家。
很多地方的使用按照统计学来要求都不合格。
比如一些地方,有几个人的研究,结果分别是0到10,平均是7,IPCC的结论就会是7[0,10],还说这是90%置信度的结果。纯粹是大杂烩。
不过他每个这样的地方都有说明,所以你也不能说是在骗人。
在科技版,大黄的帖子。大黄:【原创】也谈IPCC报告:脚下的冰面吱嘎作响
如果我对里面的日文猜测没错的话。
这个故事我前几天也说过,在回井底望天的一篇文章里面。
確切的説是日本的解釈、也是全西方国家的解釈、我認為確定是陰謀。
英语也行,看不懂日语。
这只是一个不重要的结论上的一个错误,上升不到阴谋论。
我没有料到气候学的可靠程度如此之差。如果实验结果解释都可以用70%可能性来作为置信度的话,那么误差分布就跟数据值分布差不多了,模型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在此基础上所讨论的一切,还有意义么?
气候学不应该是这样的。
至于究竟什么可靠程度的东西能够成为决策依据,那还真的不是科学问题了。
在COP15遇到推销NIPCC 的人,他们的政治目的非常明显: 赖账。
全世界最穷的50% 以上人口,排放量很少, 但现在受气候变化之害,他们在谈判中的最大要求:借此和西方算账, 恨不得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算总账。要钱,要科技,玻利维亚提出的"climate debt" proposal, 本质就是如此。 这一次谈判中帮了中国大忙的苏丹,其立场也来源于此。 这方面中国急需要加强和这些国家的合作,共同对西方施压要钱要科技。
而西方推销NIPCC 的人,是为赖账做铺垫:既然全球变暖不是人为制造,那么你们没有理由向我们要账。 在COP15我遇到的推销NIPCC 的某人,说得非常露骨: 现在非洲一些地方因为全球气候变化而干旱,很可怜,出于人道主义原因,西方应该加强援助,但这是慈善(意思就是可做可不做),而不是义务。 而苏丹的立场也很明确:我们要的是公平而不是慈善(equity not ch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