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人这一辈子,总要做一两件带种的事(上) -- 一条溺水的鱼
照片的没有!
送你一对Punk父子行乐图,你自去想象缺失的第三人吧!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一牵扯到死亡,冲击力和震撼总是要大很多。另外女孩儿家的事情总要柔和些才能让人接受,对观众如此,对影片审查官亦是。
大学时看的,细节记不清了,现在留下的印象只是那一霎忍住满眶眼泪、压制住放声大哭的痛苦感觉。
只是那一刻在记忆中刻下的痕迹是如此深刻,每次一看到任何可以想起这个电影的片段信息,就会回忆起那一个个顽强站立上桌面的少年,和那一瞬间的感受。
你不会是因为wilson去看的死亡诗社吧?我承认我是
可惜啊,当年的英俊少年,现在看来,真是要做伤仲永之叹。
这一篇是对于影片本身的解读。
影片中导演并没有使用太多的技巧,只有几处地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
一处是影片开头和结尾时的镜头切换。开头时是在表现Welton学校的传统入学仪式,镜头切得很碎,乐器、校服、孩子们、蜡烛、旗帜、风笛手、象征知识传承的点蜡烛仪式、校长致辞时旁边须发皆白的老师,等等等等,短短几分钟就用很多细节把学校的保守和装腔作势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结尾处同样是切得细碎的镜头,不断的把Keating老师、校长、Todd的脸孔、表情特写推到面前,特别是Todd的表情,由于内心的激动而显得脸色苍白、嘴唇颤抖,最终无法抑制情绪的爆发,用燃烧自己的反抗来宣示了自我的初啼:也就是我在标题中说的,带种的事。这两处多镜头的处理,一前一后互相呼应,开头处是暗示,结尾处是高潮,合力宣告了Todd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击碎了笼罩在Welton学校上的死板一块的沉闷面具,生命的呼喊随着那一声声Captain,My Captain的诗句喷薄而出。这么多天之后,每当回想起这个镜头,我仍然觉得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另一处是Neil自杀之后,镜头给了一个数秒长的校园的全景,在皑皑白雪覆盖下的Welton校园,沉静而祥和,雪还在纷纷扬扬的下,如此美景,谁能接受在这样的琉璃世界下竟有一个青春的生命被活活扼杀。接下来的镜头里,我们看到Todd在雪地中干呕、跌跌撞撞的奔跑、声嘶力竭的大喊,随后镜头转到室内,Keating老师看着Neil遗留在教室中的书本,以及书本上抄录的那段“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不可抑制的泣不成声。
相对于导演,本片的编剧功力更胜一筹,最后那段让我一再流泪的场面,把矛盾冲突的爆发,赋予在Todd这个角色身上。Todd从影片开始就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是犹疑的、内向的、软弱的,而就是这样一位犹疑内向软弱的Todd,在结尾处的爆发,才把内心的冲突引入到不可抗拒的境界,这个人物非常丰满,甚至比Neil更甚。
谈到Welton学校的假模假式,不由得想起了几年前国内大为流行的那本《格调》。作者保罗福赛尔用他的黑色幽默,把美国上上下下各阶层讽刺和挖苦了一个遍,当然被嘲笑的最多也是最惨的,还是中产阶级。这部影片中的Welton学校,正是中产阶级——也许还包括了中上层阶级——向上攀爬的阶梯之一,因此无时无刻不显露出因循守旧、了无生趣的中产阶级趣味和特征。影片开头那装腔作势的点蜡烛仪式、滑稽可笑的旧式校服、向英伦致敬的风笛、衣冠楚楚白发苍苍的老师们,摆足了全套架势,使出浑身解数向家长和观众们说道,我们是守旧的,我们是有传统的,我们代表了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我们是通往更高阶级的最佳捷径。
这样一所学校,遭遇了Keating这样一位老师,不知是谁的不幸,但一定是学生们的大幸。一个班的男孩子有一半以上被Keating老师的风采所吸引和感染,毅然抛却了实用主义的教条陈规,他们心中都有被点燃的激情之火、自由之火,与开篇那物化的蜡烛恰成对比。
片中描述的几位主角,我最为欣赏的,是那个有点坏坏的Charlie Dalton。Charlie一开始就表现出跟其他循规蹈矩的男孩子们不一样的地方。跟Neil一样,他身上有天生的Leader风范,而与Neil不同的是,他身上还有一股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味儿。于是,在DPS聚会的诗社中,Charlie给大家分享他的色情图片;室外课堂上大家都在Keating老师的带领下,抛开他人目光的操纵而迈出自己的步伐时,Charlie会说,我要体验不迈步行走的自由;在校长震怒人人自危的会场上,Charlie会出来耍宝,接听来自上帝的电话;而在Cameron选择背叛以求自保的时候,Charlie不顾被开除的威胁而拔拳相向。多么可爱又至情至性的boy!从戏剧的角度来讲,Charlie这个人物不如Todd那样丰满,因为他的行为和内心是一以贯之的。不过这点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这是个带种的家伙。
Keating老师这个角色,按照一般人的解读,应该是这群男孩子的精神导师,启蒙领袖。他真正点燃了这些青春,把活力从古板学校强加在男孩们身上的灰色外套下释放出来,用色彩装点了这座暮气沉沉的古堡。不过,在keating被神话的外表下,我们其实也不难看出他的脆弱和无助。Neil在片中与Keating有过一段对话,当时Keating正在灯下写信,写给远在伦敦的爱人。这背后有一段怎样凄婉的离别之歌呢?因为什么而不辞辛劳的远渡重洋来到welton?Keating也是Welton毕业的学生,可他不见得对这所禁锢人的精神的堡垒有着多么强烈的感情,从他也把学校戏称为Hellton可见一斑。那么他告别所爱的原因是什么?电影中没有交待,却通过这个镜头把Captain拉下了神坛,Keating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的无奈和悲哀。到Neil死后Keating在教室中痛哭的那一段,我们已经切切实实的感受到,Captain在大自然的惊涛骇浪面前可以镇定自若,在生活的、现实的重击下一样彷徨无助,痛苦悲伤。
看这部电影,俺们特准许小女一起来看,再加以引导,相信会有好的效果——正在上初中的孩子,心里涌动着叛逆的怒潮,释放出来就好,最好是往好的方向,呵呵~
杰作.
是我到加拿大以后看的第一部英语原声真人电影,英语课上老师逼着看的...
当众泪奔不是什么好事情...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影片看完已经有许多天了,自己的感悟却一直没有动笔。时间、精力都是理由,但又都不是真正的理由。昨晚又重新看了一遍,结局还是一样,泪奔。
如今我也过了所谓而立之年,青春的步子早已远去,青葱一般的岁月回想起来常如雾里看花,多少张鲜花一样怒放的面容在乳白色的、吞食天地的雾气中漂浮着,诉说着当年的彷徨无助与意气风发。回忆像流水一样轻轻拂过又全不可追,而皱纹像魔咒似的终于攀上了眼角眉梢。
由片中Neil等人风华正茂的青春想到自己的青春,天下少年,心境都是类似的吧。我自读书时起就不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女,常做些离经叛道的事情,还好学习尚可,也未曾顽劣过甚,因此还没吃什么苦头。
中学时,我在校风非常严格的所谓名校、重点。虽不像Welton那样高举“传统、荣耀、纪律、杰出”的招牌,却也是颇有点历史传承,校方也是以此为荣的,那种保守和装腔作势深入骨髓。所以我看片子的时候,很有些代入感。虽然片子里说的是男孩子的故事。
作为一个有点儿另类的女孩,其实那种孤独苦闷更甚一筹的。毕竟,聪明且出位且跳脱的男孩子不少,这样的女孩却凤毛麟角——我当然不是自夸,只是形容数量之少—— 这样就更难有知音。所以我当年只能和一帮子男孩子们混在一起,他们都是极聪明的人,对学校那一套陈规嗤之以鼻,又有着少年人的不知天高地厚,所以也曾结社,不过不是诗社了,而是更世俗化的形式,地下兄弟会。我作为小妹妹,是很受照顾的,毕竟跟他们有共同语言又能蔑视校方的权威肯于跟这些坏孩子厮混的女生,好像就我一个。当然论年龄我并不是最小,可人人都把我当小妹妹,全不理会我无穷又无力的抗议。
一帮子人很是做了些挑战校方底线的事情。其中一件是这样的:那时有个高两年级的男生,人长得挺帅的,据说是住大院的高官子弟,自从见到我起,就不断的骚扰。他是有过劣迹的,曾经骚扰过另一个女孩子,他的同班同学,最后逼得那个女生转学了事。我非常讨厌这人的油腔滑调,更加厌恶他身上那股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派头,因此对他从来只有冷面冷语。到了我进入高中时,这位衙内终于不堪忍受我的冷暴力——当然,我觉得他更不能忍受的是热脸贴上了冷板凳这个局面对其江湖地位和优越感所带来的伤害——放出话来要让我好看。于是,我的这帮可爱的兄弟们,分成俩人一组,每天陪护我上下学。如此数月,直到某日终于爆发了一场冲突。那天,这位衙内身着风衣墨镜——很有派,我想他是在模仿小马哥吧——站在我放学必经之路上候着,身边是他的一帮小喽啰小混混。
这天送我回家的两个男生,一个是戴着近视眼镜的斯文小哥,另一个是不戴眼睛的豆芽菜先生,看到这个场面,对视了一眼,斯文小哥摘下眼睛交到我手里,豆芽菜先生取下手表塞进我的书包,嘱咐我一句,等会你快跑。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发了一声喊,把书包抡成风车一般,杀向衙内和他的混混们了。本来他们是寡不敌众的,衙内加上那群混混,至少有6、7个人,可谁也没料到他们居然先发制人吧,一时竟被飞舞的书包打得七零八散,落荒而逃。衙内脸上首当其冲的挨了一下,墨镜不翼而飞,说到这里这是我毕生唯一一次觉得念书背着沉重的教科书是物有所值的,想来这点斯文小哥和豆芽菜先生一定同意而衙内绝不会赞同。当时我呆了一下就转身往学校方向跑去,等我叫齐三五个人返回战场时,两行眼泪就立刻流了下来。斯文小哥和豆芽菜先生被几个混混打倒在地满脸是血,俩人死死揪住的,是那位衙内的头发和衣服,一群混混在旁边拳打脚踢俩人也不放手,跟衙内滚倒在一起。见到我们有人来了,混混们四下逃离了,而我哭着冲过去抱住了斯文小哥和豆芽菜先生。这一架的后果是,衙内住院三周,据说还做了当时很先进的核磁共振,斯文小哥头破血流外加掉了两颗牙,而豆芽菜先生除了破了点皮之外奇迹般的只牺牲了一件衣服。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一些,直到终于有一天,我们一伙中的带头大哥,被校方认为是害群之马,拿出来示众,逼迫他转学。
那个男孩子转走的那一天,我们一伙人在上课时集体伏于桌面,用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对抗。因此,看到Todd站上桌子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就无法忍耐了,刷的一下就掉了下来,那种少年时代纯真的感受被唤醒了,根本无法抑制。
如今,斯文小哥已经不复斯文,而是挺着将军肚的公务员了;而豆芽菜先生,生意做得很大。我回家乡时还会一起聚聚,有次大家谈起当年这件事,公务员斯文小哥会打个哈哈,说少年时的荒唐事还说他做啥,而豆芽菜先生会有点羞涩的低头,说其实…当时我是喜欢你的小鱼。而其他人就会在一旁起哄,然后豆芽菜先生高举双手忙不迭表达对现任领导的忠心,并在聚会结束后主动去买单来权当封口费。
和当年的这帮兄弟一一碰杯的时候,人人脸上都带着笑,这时候公务员脸上不是对着领导的那种笑,生意人脸上也不是对着客户的那种笑,其他的各行各业的兄弟们,全都不是日常挂在脸上的那种笑;和当年的这帮兄弟一一碰杯的时候,人人眼里都含着泪,为了我们那渐行渐远的青春岁月,为了我们那永不言悔的年少轻狂,干杯,青春的祭奠,随着杯中的液体一饮而尽,随着酒精去燃烧我们的神经,深深刻入我们的脑中、眼里、皮下。
深得群殴之精髓啊,敌众我寡的时候不管对方如何人多势众,就照准了对方一个人(最好是头儿)痛揍。
不但如此,此二人表现上佳:
为免我受辱挺身而出是义;
以寡敌众以少打多是勇;
沉着冷静擒贼先擒王是智;
动手之前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准确的判断出对方其实只有衙内本人有比较旺盛的战斗意愿,所以集中火力先把他放翻。这些都是行家的表现。从结果看,以较小的损失重创了敌人,关键是有效的打压了对方的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