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什么全球变暖是大骗局 -- 陈经

共:💬113 🌺32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明朝末年有个小冰河期,图表里没有体现啊?
家园 不过青海新疆近5年来变得湿润,这个怎么解释?

难道真的是因为植树造林了?没有谁,林怎么活?

家园 自然灾害是自然灾害,吃不了饭是吃不了饭

根本不是一码事。

家园 IPCC是做综述的

和你的看法相反,我认为因为其是做综述的,需要对各方面的文献按照同样原则进行筛选,而这些原则都是公开的,文献也是公开的,因此是可以进行纯学术探讨的,所以才没有政治性。相对而言,自己资助进行专题研究的,反而更容易有主观性。

不过很有兴趣看到你的完整观点。我还没见到系统的对IPCC的反驳,能有最好。

家园 要看个案分析

不敢妄言。

我个人的猜测,雪山消融导致暂时性的淡水增多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与IPCC的预测相符。

家园 有趣的观点

预测长期规律与预测短期变化相比,你认为短期预测更容易?

感觉你的结论过于主观,不过不敢下结论。能有文献支持最好。

IPCC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

气候模式提供有关未来气候变化,特别是大陆及其以上尺度的气候变化的可靠量化估算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源于模式是建立在获得公认的物理原理基础之上的,以及它们再现观测到的当前气候和过去气候变化的特征的能力。某些气候变量(如温度)的模式估算可信度高于其它变量(如降水)。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模式始终提供一幅因温室气体增加而引起气候显著变暖的稳固而明确的图像。

气候模式是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式,用计算机代码表示,并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上运行。模式可信度的一个来源在于以下事实: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物理定律基础之上的,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和动力定律,同时还有大量的观测资料。

模式可信度的第二个来源是模式模拟当前气候重要方面的能力。通过把模式的模拟结果与大气、海洋、冰雪圈和地表的观测结果比对,可以对模式进行定期和广泛的评估。在过去十年里,通过组织过多模式的“相互比对”,对模式的评估达到空前的水平。在表示许多重要的平均气候特征方面,如大气温度、降水、辐射和风的大尺度分布,以及海洋温度、海流和海冰覆盖的大尺度分布,模式表现出重要的和不断提高的技巧。模式还能对许多跨越不同时间尺度观测到的气候变异分布型态的重要方面进行模拟。实例包括重要季风系统的前进与后退、温度的季节性偏移、风暴路径和雨带,以及温带地面气压的半球尺度起伏变化(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环状模”)。对一些气候模式,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变形,还可以通过用它们预测天气和制作季节预报来对其进行测试。这些模式在此类预报中证明它们的技巧,表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表述大气环流的重要特征,以及季节和年际变异的各个方面。模式表述这些特征和其它重要气候特征的能力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即它们能够表述对于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基本物理过程。(注意,气候模式在预报几天以上天气的能力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并不能限制它们预测长期气候变化的能力,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类型的预测-参见FAQ 1.2)

模式可信度的第三个来源是模式再现过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的能力。模式已用于模拟古气候,如6,000年前温暖的中全新世,或21,000年前的末次冰盛期(参见第6章)。它们可以再现许多特征(在重建过去气候时允许有不确定性),如上一个冰期中海洋变冷的大小和主要尺度分布型态。模式还能够对遍及仪器记录中的气候变化的诸多观测方面进行模拟。一个实例是能够以很高的技巧模拟过去一个世纪的全球温度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即包括人为因子,也包括自然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模式还可以再现其它观测到的变化,例如温度在夜间比白天增加得更快、北极的变暖程度较大,以及在重要火山喷发后出现的小规模、短时期的全球变冷(和随后的恢复),如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参见FAQ8.1,图1)。模式做出的对过去二十年全球温度的预估也在总体上与其后对该时期进行的观测相一致(第1章)

不过,模式仍然表明存在重要的误差。尽管这些误差通常在较小尺度上会更大一些,但仍然存在重要的大尺度问题。例如,在模拟热带降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以及Madden-Julian振荡(在30-90天时间尺度上观测到的热带风和降雨的变化)时存在不足。大部分这类误差的最终原因是许多重要的小尺度过程不能够在模式中显式地表达,因此,当它们与大尺度特征相互作用时,就必须纳入到一种近似的表达形式中。其部分原因是受到计算能力的限制,但它也是由于在科学认知方面、或者在对某些物理过程进行详细观测的有效性方面存在局限性所造成的。尤其是,重要的不确定性与云的表述,以及最终得出的云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关。因此,在对特定温室气体强迫做出响应时,模式继续显示出大范围的全球温度变化(参见第10章)。不过,尽管存在这些不确定性,对温室气体增加过程中会出现气候明显变暖的预测仍在增加,且这种变暖在数量上与受其它来源(如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和过去气候重建的结果)驱动的独立估算是一致的

由于全球模式预估的气候变化的可信度减少,为了研究区域和局地尺度的气候变化,专门开发了其它技术,如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或顺尺度方法(参见FAQ 11.1)。然而,由于全球模式仍在发展,其分辨率继续得到改进,它们对于研究重要的较小尺度特征(如极端天气事件中的变化)正变得越来越有益处,预计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在区域尺度的表述方面会有进一步的改进。模式在处理气候系统时正变得更具有综合性,从而可以显式地表示更多的被视为对气候变化有潜在重要性的物理和生物物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尤其是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一些实例包括:在最近的一些全球气候模式中纳入了植物响应、海洋生物与化学的相互作用,以及冰盖动力学。

总之,模式的可信度来自它们的物理基础,以及它们表现观测到的气候和过去气候变化的技巧。模式已经证明是模拟和了解气候的极为重要的工具,它们有相当高的可信度,能够提供可靠和量化的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估算,尤其是在较大尺度上。模式仍然存在重要的局限性,例如对云的表述,这种局限性导致预测的气候变化在大小、时间,以及区域细节上存在不确定性。然而,在几十年的模式发展中,它们始终提供一幅因温室气体增加而引起气候显著变暖的确凿而清晰的图像。

解释来源是2007年版报告中的常见问题解答。

家园 很是期待

我可能写个长一点的东西,把我的看法摆一摆。

不同的见解有利于大家对于目前环境问题的正确理解,十分期待楼主发表看法。

家园 柴达木盆地不是

柴达木完全是因为雨水多了。河西走廊是祁连山雪化的原因。

家园 能帮忙提供文献么?

谢谢。

怎么认证还没通过?铁手干啥去了?在等支持票数最多的记录?

家园 来自中国气象网站

据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台消息,今年春季(3~5月)柴达木盆地各县、市累积降水量达354.2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4成,净增96.6毫米,气温偏高1.4~3℃,这使得一向干旱少雨的柴达木盆地不少地方披上了新绿,处处生机盎然。

  在柴达木盆地的一些县、市,在青新、青藏公路两侧,昔日茫茫戈壁滩上很多地方已呈现郁郁葱葱的景象,那一片片绿色着实惹人喜爱,特别是前些年遭到破坏的那些裸露的戈壁滩上,植被也初步得到了恢复,更令人欣慰。这些绿色的植物是柴达木盆地独有的梭梭、白刺、红柳、枸杞、沙拐枣等沙生灌木,在雨水的滋润下长势茂盛,给干旱的大漠戈壁带来了阵阵绿意。据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苟日多杰介绍,今年,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降水偏多5~8成,德令哈市偏多1.1倍。这是自2002年以来,柴达木盆地春季降水连续三年偏多,也是自1993年以来盆地春季降水最多的一年。多杰台长说,由于近年雨水增多,柴达木盆地沙漠戈壁的地表风蚀量明显降低,生态植被恢复较快,沙源减少,沙漠向绿洲农田推进的速度也明显减缓。

  对于这几年柴达木盆地降水增多的原因,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林解释说,从百年尺度上讲,气温和降水的匹配是暖湿、冷干搭配的,但是降水的变化滞后与气温的变化随着气温的升高,降水必然增加,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

外链出处

家园 再次感谢
家园 5亿年前地球海平面比今天高400米,再早可能更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自从上个冰川期以来,地球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2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地球诞生以来,地球在不停脱水,海平面在逐渐下降(从第一张图可以看出)。目前地球海平面上升估计已经停止(看看第二张图那个做头的样子,政委分析一下是不是头部形态?)。

地球脱水的现象在这里有个描述:

链接出处

家园 是俺写地,请指教。
家园 模式的可信度来自它们的物理基础

谢谢橡大提供的资料。

如果真是基于物理原理,这个模型最多只能给出定性的结果,也就是说温室气体增多,地球的平均温度增加。因为这里的因果很简单,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平均温度越高。注意是平均温度,不是某一个地方,某些地方的温度,那些用某些地方冰川融化来证明地球温度升高都是骗人的。因为即使地球的平均温度降低了10度,喜马拉雅山上的温度也有升高10度使冰川融化的可能。

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动力学系统,物理模型绝对不可能给出定量的结果,比如说蝴蝶效应。从这里可以肯定预测气候变化的物理模型绝对不是基于第一性物理原理的动力学模型,而是引入了诺干可调参数(每一个参数代表了至少一种人为的近似)基于平均场近似的物理模型,指望这个模型能给出定量的气候预测还不如指望有蝴蝶效应的气象预测靠谱,好歹蝴蝶效应发生的时间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是会延长的。要得到一个可靠的模型,即使只有一两个参数,没有几百个数据来拟合都是不可靠的。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地球本身的非平均特性,每个数据只能来自于每年的测量平均,几百个数据就是几百年。根据井大提供的资料,精确的海底测量数据才是从2003年开始的,指望6个数据的拟合去推测上下几百年的温度变化,说它是忽悠一点都没错。

“然而,在几十年的模式发展中,它们始终提供一幅因温室气体增加而引起气候显著变暖的确凿而清晰的图像。”这个就纯属蒙人了。只要在模型里把地球平均温度随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设定成指数关系,再适当的调节控制指数变化的参数,当温室气体浓度大于某个数值时,这个模型里其它参数控制的温度变化都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对温度变化起主导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报告在这里敢说“确凿而清晰”,而在评价模型本身的时候只敢说 模式已经证明是模拟和了解气候的极为重要的工具,它们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写过论文的都知道,相当高就是不够高!这模型本身的可信度就不高,模型给出的结果即使再精确也是白搭。

家园 可信度的问题

看起来IPCC还是很慎重的。IPCC对于如何使用各种可信度的描述有很明确的规定,和一般论文还是不同的。

这里是IPCC的介绍:

IPCC在准备其气候变化评估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一致和透明地处理不确定性非常重要。第1.6节论述了对以前评估中不确定性处理方法的关注正在不断增加。为了促进三个工作组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保持一致,已要求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作者们遵循一套简单的关于在评估中确定和描述不确定性的指导意见2。本框图综述了第一工作组应用这些指导意见的方式,同时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对本报告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

根据其来源,可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对不确定性进行分类。两种主要的类型是“数值不确定性”和“结构不确定性”。数值不确定性源于对特定数值或结果的不完全确定,例如,资料不准确或者不能充分代表所感兴趣的现象。结构不确定性源于对控制特定数值或结果的过程的不完全认识,例如,用于分析的概念框架或模式没有包括所有相关的过程或关系。通常使用统计学方法来估算数值不确定性,并用概率来表示。而结构不确定性则通常是根据作者们对某一结果准确性的信度的集体判断来描述。在这两种情形下,所估算的不确定性本质上是对知识局限性的描述。由于这一原因,所涉及到的也是专家对现有知识水平的判断。另一种不同的不确定性源于本质上是混沌的或不能完全确定的系统,这限制了我们预估气候变化的能力。

这里评估的科学文献使用了各种不同的不确定性分类方法。与“随机误差”相关的不确定性具有随着更多观测资料积累而减少的特点,而与“系统误差”相关的不确定性则不具有此特点。在处理气候记录时,更多关注的是识别系统误差或者因资料样本问题以及分析和综合资料的方法所引起的无意识偏差。已经开发出基于定量分析的专门统计方法来进行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并预估未来的气候参数。相关章节已经综述了这些方法。为第四次评估报告提供的不确定性指南首次描述了科学认识信度水平以及特定结果可能性之间的精细区别。这使得作者们可以认为极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例如掷骰子两次都得到六点)是高信度的,也可以认为或许可能发生的事件(例如掷硬币正面朝上)是高信度的。这里使用的信度和可能性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应用时通常是相关联的。

IPCC关于不确定性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的用于定义信度水平的标准术语是:

信度术语 结果正确的可信程度

非常高的信度 至少有九成机会结果正确

高信度 大约有八成机会结果正确

中等信度 大约有五成机会结果正确

低信度 大约有两成机会结果正确

非常低的信度 少于一成机会结果正确

注意“低信度”和“非常低的信度”只对特别关注的那些领域使用,在这些领域,基于风险的判断被认为是合理的。

这样的情况下,对其信度的描述进行指责是不方便的。IPCC本身是在做综述,其数据的选择、筛选原则,处理方法,都是有公开的方法的;其信度的评估,原则也是公开的。可以指责其信度确定的原则,也可以指责其数据的筛选有问题,甚至指责其报告并没有遵守其原则,但这些都需要一整套的数据和方法论支持。简单的概念性的指责对于IPCC的结论是没有影响的。

IPCC的确通过这个方法把反驳的门槛提的很高,但是的确要想反驳IPCC,如果没有类似的严谨性,结论是很值得怀疑的。对于我们这些并不是相关领域专家的人来讲,进行资料总结的人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其过程严谨,那么其结论就更可信。我现在倾向于相信IPCC的报告,基本上也是基于其严谨性。反驳的资料里面,我还没有见到有如此严谨的数据处理。

具体的模型问题,内容在详细的技术报告里面,没有中文版的,我有计划看,但是刚刚开始,所以不清楚IPCC究竟在说什么。不过2007年版报告已经出来两年了,有批评,公开文献早就应该有了。如果您关心这个具体问题,能否查一下相关的评论做个总结?应该是受欢迎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