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我接触的国内知识工人的近期思想动态观察 -- wqnsihs
以前我也认可网特的存在,认为网上那些过激言论多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只是一些找工作不太顺利的大学生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说的。但是豆瓣上的排行却让我对青年人的信心不再。在豆瓣上,《浪潮》与“再见列宁”的分数竟然比“黑客帝国”还高,前两者无论从观赏性到电影本身的摄制手法而言都无法同后者相比,如果说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击。
豆瓣上的这批人,应该是比较不关心政治的人,如果他们都这样想,那么真的这批群体的人应该都像下面两位小朋友所言的,并不认同忙总主帖中的观点。
只要走上社会,碰几次壁,知道锅是铁做的,不是幻想做的,就都转变了(除极少数人)。当年在美国参加民运的一帮子人,现在不也在国内讨生活,对官员们行贿起来比土鳖厉害多了。中国人哪有什么至高无上的理想,只有现实利益的比较。一旦利益所迫,就只关心自己那点地盘了。小朋友如果现在就很现实才是悲哀,说明我们在退化。
最少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忙总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我看过本地企业税收排名情况,排名靠前的大多是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不但有移动公司、供电公司等垄断性企业,也有很多竞争领域的国有制造业企业。在落实社会保障各项制度上,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定上,落实劳动就业法规上,国有企业也都好于民营企业。
中央从来没有把国企和民企对立起来,左派和右派们喜欢大做文章的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都只不过是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已。
黑客帝国的观众群体是一般民众,而那2个片子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过,看这2个片子的群体恐怕在意识形态上本来就有特定倾向。
就像德国人发明汽车与排尤没有因果关系一样。
只是外人看起来象回事情,其实没有任何决策权,甚至连建议权都受限制,至多算个干力气活的执行者;第二任何组织中都需要我等工蚁,但是工蚁永远就是工蚁。现在国家机关中有一大批优秀的工蚁,但是他们完全无法影响政策走向,就是干活而已。精英淘汰要筛选出的不是工蚁,而是决策者。工蚁是没有资格参与筛选的。
逗着乐呵的,别当真。
“就是美国人干一小时顶得上中国人干十小时”,这是不对的,在个别领域有例外,绝大多数应该相差不多,例如制造业,例如零售业,例如铁路运输,例如航空运输,效率并无区别,区别的是分配制度。我们是高积累分配制度,美国人是寅吃卯粮。这几个行业的美国企业我有实践接触,不是看书看来的。
子产不是还有不封乡校的美谈。与互联网无关。倒是互联网降低获取信息成本是对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说明这个传统的。
有时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也是慢慢接触现实才知道。有的看起来很荒诞的行为,实际在现实中被证明是最优解。例如贪官问题,看起来是社会进步的障碍,实际有时不是。用某地的例子最好说明,某官高升,地方不舍,理由是虽然很贪,但是也很能干事情,换个清官,什么也不敢干,遭殃的是百姓。结果这个贪官到新地方,照样干得风生水起,地方各级人等赞不绝口,说是总算带来一点希望。结果的确不错,此人一如既往贪。只是看他运气,是否会被当成打击对象。这是官场公开常识。
无论对于江总和朱老板有什么样的议论,由于他们亲身经历过47-48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胀,所以对于其灾难性后果还是比较警惕的。
本届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大都是40年代出生,对于那次的恶性通胀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对于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不清楚。现在请WXMANG总帮着理清一下:
1. 中央是否真的想抑制通胀和打压楼市泡沫?
2. 如果想,是否有能力同时抑制通胀并打压楼市?
3. 如果只能二选一,估计中央会选哪个?
4. 如果二个都没能遏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最后,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会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呢?
除了万里风中虎外,河里还颇有几个写经济的高手,有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偏重于经济理论的探讨,当然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要数无限忙,
请大家不吝赐教。
思想会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是相当功利的,没有什么地方留给理想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此就只关心票子、房子、车子、儿子、位子,也就再也没有看清楚前方道路的能力,自己不管是精神和能力都会急剧萎缩,就像常说的格局太小,眼光太短。人生总是在做选择,选择的要点就是眼光,目光长远的人,选择余地大一些,目光短浅的人,选择余地小一点,机会也就少很多。所谓伟人或成功人士,不过就是目光比我们普通人远一点点而已。而保持对理想或现实的观察和探寻,就是我们继续获得生命选择权的唯一办法。有一位河友说他只关心房子车子,其他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关心的,我敢肯定如果真是这样,他在生命的余下时间里将不会再有任何选择自己成长的机会,也就永远不可能实现他的现实理想:票子车子之类。因为他自己选择把眼睛比起来了。
从现实出发,我们必须关心更远的事情,不然我们对前面要走的路就什么也看不清了。
不管打压通胀还是房产所需要的政治资源目前都没有,所以打压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良性通货膨胀本来就在政策选项中,只是要防止恶性;房产有各种利益纠葛,尤其是地方财政因素和银行风险,需要双方妥协,所以只能适度控制,而不能下重手。所以我的观点是因循而已,也可以说无为而治吧。目前在经济领域的不作为现象已经很明显,大家可以仔细观察。这是各方力量平衡的结果,谁也不想把盆子踩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