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上) -- 胡亦庄
我说的日本刀都是那种花了工时堆出来的。像二战那种粗制滥造的“爱国刀”可不算。
没讨论就不容易进步。
节目预告:下篇里面打算挑一下那些把日本刀和中国大刀瞎比的人。
中国刀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用途有专门的样式,很多是专业工具,有专门的用法,专门的套路,和日本刀那个单一的品种不太好比较。中国的刀的外形也受到地域影响,南方的刀和北方的就有区别。
至于很多人提到的日本刀淬练技术,那更是个笑话,按那种几年造一把刀的方法,这刀造好了也是放在保险柜里了。军队普遍使用的兵器,要能抗造还要便宜,知道干将,莫邪那行当为什么在春秋后就没皇帝愿意投资了吗?那叫学聪明了!
哈哈,等您的大作。
还有,倭刀其物理特性、人工特性在现代也是承认的,刀劈子弹可能是日本人的一个SHOW,但其不足两指宽的刀身能承受子弹的近距离冲击,其刀锋能将子弹头切割开
子弹基本都是铅心,铜被甲,硬度比钢差远了,手枪子弹硬度更差了,
7.62步枪子弹打穿6mm钢板都难~~~, 两指宽的高硬度钢刀,刀锋迎弹面积小,估计也就刀刃上一小豁口,子弹估计就要两半了
换钢心弹,估计都不一定能把刀伤了, 改天弄个钨弹,或者贫铀弹打一下。。。。
小日本还真能做秀~~~~
前几年吹捧军用刺刀,那玩意也就装在枪上好使,没枪还不如水果刀好用呢。不过这也挡不住热潮,人说没有使用价值还有收藏价值,败了。
唐刀采用的好像是包钢法,倭刀是在唐刀基础上演化来的。问题是真正合格的唐刀和倭刀制造时间长、成本高,使用后的保养也麻烦。铁片子做的肯定不能用。过去战争片中的鬼子,经典镜头就是没事擦刀。这是因为不擦的话, 日本刀真的很快生锈。那锋利度、强度都受影响。一把刀可是不少钱呢。而且,真打几仗下来,啥好刀也废了(越锋利就越薄,强度就差,砍拿兵器还带甲的人比砍骨头可费劲多了)。
唐后期,连年战乱,经济已经不行了,军队中的装备质量自然下降。再后来工艺也失传了。到了宋朝,日本刀就已经在国内享有大名了。苏轼还写过一首夸倭刀的诗呢。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查查,俺是忘了。
打仗主要靠钱(注意:欧洲那种小打小闹只能算打架)。对于中国这样军队数量多、战斗场面大的国家,兵器要求和小国不一样。比如同时期欧洲骑士装备精良,数量必然少。最多也就能应付几万人的场面。中国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场面,有那钱还不如多装备些质量差点的兵器。
一句话:性价比决定的。
N人切大概不行吧.
后来有人暴料说那子弹是特制的铅弹。而且如果都是子弹正对刀刃打过去还行,一旦打偏了,打在刀侧面,就算是铅弹,也会把刀打断。
打到刀身侧面,子弹完全变形,能量都传递到刀身上了
刀的厚度却只有刀刃那么厚了,
估计要断,
比如《七武士》里面,有个武士对付骑马山贼的时候身边就插了好几把刀,砍缺了就换一把
书接上回,跟同时期的其他兵器相比,倭刀军事上的价值并不突出。在大型战争的战场上,倭刀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夸耀的武器。所以胡某认为:明朝的官僚有意地夸大倭刀的威力,这给后人解读倭寇入侵的历史带来很多误会。
明末时候军队是极为腐败的,战斗力也很差:屯田的士兵中年轻力壮的很多在逃,而屯田的军官就趁机隐瞒不报以吃空饷;缺乏军事训练的行伍士兵只要行贿教头,就可以接着混日子;军队官僚体系里的武官文官层层行贿,一直到朝廷。在这种积重难返的情况下,要改革明军是相当地困难。
这种水平的明军面对倭寇一触即溃是一件极其合理的事情。对于这个“合理”,内部人心知肚明,却不能亮出来见人。胡某猜测,此时的明军一定需要找个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军事失败。
把军队里的腐败实话实说?说队伍操练不得法?还是说兵器技能教习不周?——这轻则暴露具体官员玩忽职守,重则损害整个官僚体系,绝对不可能这么说。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不懂"规矩"想说实话反映问题,比如俞大猷,就难免要被关起来调教。
在各种解释失败的借口里,倭刀是听着最顺理成章的一个——当时倭刀制造精良为中国人所公认,还有不少文人还写诗歌颂倭刀呢。既然倭刀这么出名,锋利得都成为了“众人皆知的秘密”,那么说倭寇兵器锋利难当,剿寇的失败听着不就“合理”多了吗?
就连戚继光也跟着搞了一些官面文章——《纪效新书》中说:“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从字面上看,戚继光不但承认了倭寇用的倭刀厉害,还说倭人用刀的步法很惊人。
但从戚继光练兵的效果里,却不能得出“倭刀厉害”的结论——倭刀确实比腰刀长,确实比大枪轻捷,也确实有能力把人腰斩。但是,戚继光搞出来的鸳鸯阵,用的是还是普通的长短兵器,怎么该“接”的都“接”上了,该“捷”的也“捷”了,也没有那么多“身多两断”了呢?难道是倭刀突然就不厉害了么?
戚继光写过两个版本的《纪效新书》:早年他在江浙时写的那部没有倭刀技法,只是提到倭寇刀法厉害;晚年的版本添加了刀法图谱,并且注明倭刀是配给鸟铳手的近战武器或者给步兵砍马用的刀。可以认为戚继光对于倭刀的认识已经从不太了解到实际掌握运用了。但他对倭刀的配备,恰恰表明戚继光也把倭刀当成了防卫性的兵器,而不是进攻性的。——这里进攻和防卫是军事上的概念,不是格斗上的攻防。火枪手和弓箭手一样,移动性都比较低,不是暴露在对方前锋威胁之下的时候,绝不会搞短兵相接,他们的鸟铳是进攻用的,而倭刀却只能用来防守;而对付骑兵的步兵刀手就更是要指望着骑兵冲锋,难不成要两条腿的追四条腿的?
相比之下,长枪手、刀牌手、标枪手这样的兵种虽然不如骑兵前进得快,却是实实在在的进攻力量。这些进攻性的兵力只要正常发挥战斗的功能,克制单纯的倭刀手并不应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总之,明朝抗倭形势转好的的根本原因不是倭刀的威力下降了,而是明军的战斗力上升了。不过这种上升也不怎么光荣,因为他们的起点很低(“未见敌而先走”)。要知道,这可曾经是一支可以平定天下的军队,一支从冷兵器到火器都配备的军队,却烂到连海盗都处理不了。明军暂时性的好转缓解了矛盾却没有根本扭转其颓势,后来满人入关的历史证明:改革明军还不如消灭明军容易。
明朝的人在“倭刀厉害不厉害”的问题上搞出了一桩糊涂案,那毕竟是“旧社会”的事情了。不料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一些人又在“中国大刀和日本武士刀谁更厉害”的问题上争起来了,其中某些讨论已经走到需要人们警惕的“邪路”上了。鉴于在《漫谈大枪》系列里面继续讨论中日刀具刀法的比较,有严重的跑题嫌疑,还是放到《漫谈大枪 之 外三》里细说吧。
注:
古代日本刀具的知名度,是从宋朝就传遍中国的。这里有很多吟诵日本刀具的诗篇(其中清朝诗四首,仅作参考)。这些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文人赞美刀的装潢精美和锋利,至于刀法或者锋利之外的实用特点,则只字不提——即使唐顺之这个被认为是军事家的文人也是如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人好高骛远而轻视亲自动手的弱点。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沚短刀何足云!
杨伯翼赠日本刀歌 (明) 沈仕
杨郎手持一匣霜,赠我拂拭生寒芒。
铅刀纷纷空满目,君与此皆锷鱼肠。
南金换却东夷铁,上带倭奴髑髅血。
血未曾消刃未平,皎若莲花浸秋月。
灯前细看齯鹈锋,入手还疑蛟与龙。
门外湖深恐飞去,朱绳夜缚青芙蓉。
苔花斓斑土花紫,白虹沉沉卧寒水。
归家不惜十年磨,他日还能报知己.
日本刀歌 (明) 唐顺之
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丝绠。
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荇。
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冏冏。
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
闻道倭夷初铸成,几岁埋藏掷深井。
日淘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
持此月中斫桂树,顾兔应知避光景。
倭夷涂刀用人血,至今斑点谁能整。
精灵长与刀相随,清宵恍见夷鬼影。
迩来鞑靼颇骄黠,昨夜三关又闻警。
谁能将此向龙沙,奔腾一斩单于颈。
古为神物用有时,且向囊中试韬颖。
日本刀歌 (清) 梁佩兰
市中宝刀五尺许,市中贾人向予语。
红毛鬼子来大洋,此刀得自日本王。
王使红毛预斋戒,三日授刀向刀拜。
龙形虎气生气骄,抽出天上星摇摇。
黄蛇之珠嵌刀首,百宝刀环未曾有。
有时黑夜白照人,杀人血渍紫绣新。
阴晴不定刀气色,风雷闪怪吼墙壁。
相传国王初铸时,金生火克合日期。
铸成魑魅魍魉伏,通国髑髅作人哭。
人头落地飞纸轻,水光在水铺欲平。
国王恃刀好战伐,把刀一指震一国。
红毛得刀来广州,大船经过海若愁。
携出市中人不识,价取千金售不得。
我闻此言空叹呼,兵者凶器胡为乎。
中国之宝不在刀,请以此刀归红毛。
日本刀歌和张叔未韵 (清) 仇炳台
笔锋出匣如宝刀,文光腾踔层云高。
星芒欲动忽不动,胸中郁郁龙豹韬。
先生读书意不得,投笔空嗟时事亟。
男儿五十手无柯,夜半长吟誓报国。
谁欤索地思弄武,不识中朝有尚父。
腰间久佩日本刀,酒酣拔地为君舞。
使星朗映风忽狂,狂风吹折青琳琅。
胡为割地出下策,毋乃未见刀吐光。
此刀百炼堪一试,海外陈师请从事。
貔虎能扬大国威,豕狼永戢窥边志。
笏溪今日酒尊开,歌辞慷慨有余哀。
刀光如雪雪花落,会看直上凌烟台。
日本双刀歌为子存叔赋 (清) 王昊
?鹈之膏双干将,镫下拂拭生神光。
青蛇赤蛟欲隐跃,忽令四座惊寒霜。
雀环色黄犀靶黑,积铁传来海东国。
风胡欧冶知何人,却带千年战场色。
娄城斗气非模糊,雄者不飞雌不呼。
床头夜夜肯相守,吾家大阮频摩挲。
男儿意气自奇突,试脱儒衫舞回鹘。
莫借他人去报仇,尊前且伴封侯骨。
琉球刀歌 (清) 贾虞龙
天吴翻风立海水,老鲛跳波翦长尾。
殷殷空山霹雳声,飞来海客炉中死。
炉中冉冉浮炎烟,乃厉乃锻成三年。
銛锋照川霜雪白,宝锷出匣芙蕖妍。
黄云峥嵘天宇廓,阴森日暮精灵跃。
奇气能教山魅愁,寒芒欲逼天星落。
神物所属非人求,会合亦似针磁投。
远从鳌背踏沧海,携来万里沙棠舟。
出鞘苍茫对晴昊,百感无端入怀抱。
十年磨刃赠何人,夷门古路生秋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日本的战争的话,可以分为武士和农民-足轻-两个阶层,其中武士是时代习武的,长刀是必备武器,更由于这种人基本可以说是为了战争而教育的,因此,如果战事失利,他们则就流浪并成为浪人甚至是倭寇了。而对于足轻来说,可以说是自耕农,处于战时上阵,不战回家的情况,因此,在即便是战争结束了,流浪在外的也并不是很多,总归他们是可以种地的嘛。
因此,来中国的,应该是以从小接受了杀人教育的武士-浪人比较多一点,他的武器也就多是长刀了。
ps
今年的日本历史剧大河的天地人也有这样的描述的,里面用枪的不是没有,但基本上还是用刀子的多,枪嘛,对于日本武士来说,不过是华丽的技巧性运动而已,真正拼命的时候,恐怕还是用小时候哪怕是一个拔刀式都要练习几个月的长刀第一吧。
指兵器技术水平。
盔甲技术不高,制作得倒是挺精美,以至于成为一种民族审美对象,到现在衍生成为圣斗士、高达、新世纪福音战士等(更新的就不知道了/甚至包括了变形金刚)文化概念拿来赚钱。其实炒作盔甲跟炒作日本刀有相似之处,不过日本盔甲的战术性能实在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