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不光彩的杂种 Inglourious Basterds -- 颜赤城
昆汀·塔伦蒂诺是个极其优秀的导演。风格鲜明,质量可靠。他的电影都是一群不可思议的人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使是平静的场面也可能突发巨变。有了这种心理预期,观众的心里就保持着紧张感。这就是品牌的效应。
所有人的表演都很精彩。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是导演和剧本成全演员。没有好导演和好剧本就不可能有好演员。一方面是导演的指导,一方面是强烈戏剧性的剧本给演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昆汀总是不厌其详地把故事里的戏剧性发挥到淋漓,毫不遮掩。他的戏,看着过瘾。《不光彩的杂种》就这么很给劲的进行着,直到希特勒决定亲临剧情中的首映式,也就是他们要进行伏击的场合。到这个地方,感觉立刻变了。因为我们知道,希特勒并没有死于某个剧场的刺杀,那么我作为观众就知道他们的行动失败了。可是,随着故事的步步紧逼,他们离成功却越来越近。成功已经似乎不可逆转。
这时我的心理就有变化了。我要看他怎么编,怎么把这么成功的局面变成一个悲剧。这让我想起了八十年代看的一个老电影。那时候央视每周日放一个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黑白片。其中一个电影讲的是一个没有什么责任心的有钱人,非常热衷于打猎,并且身手不凡。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决定去刺杀希特勒。这个电影的名字我不记得了,但我相信看过的人一定都还记得这个故事。这个人确实有本事,潜伏到希特勒的别墅附近,在有效射击距离内把准星对准了希特勒。扣动扳机。没有装子弹。因为他只是想证明自己,他对这场战争并不关心,置身事外。他已经证明了自己,非常的满足。但是想了想,拿出一发子弹,上膛。再次瞄准了希特勒。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瞬间,他被卫兵发现了,组织了,抓捕了。
这只是电影的开场戏。后面讲他的逃亡,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玛丽。后来美丽的姑娘牺牲了。他从一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成长为一个有崇高信仰的坚强战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
为什么它让人难忘呢?就是因为那份错失的遗憾。比如踢球吧,一个球员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是成功漂亮的破门得分。但是面对空门一脚射偏的记忆更加不可磨灭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这个电影就充分利用了这个心理学和美学。姜文也讲过《甲午风云》那种不能伸张的感觉让他怎么也忘不了。道理是类似的。
讲了这么多,再回来看《不光彩的杂种》。下面有剧情透露,如果你不想知道就此打住吧。我在等待着结局,看他怎么结果这个故事。显然,他用了一个更加出乎意料的结局,就是希特勒被杀掉了,人们的所有愿望都实现了。看完之后,我心里就说,这是什么滥玩意儿?这是恶搞吗?恶搞得也很不高明。
我们对这种东西是有忌讳的。这是意淫。就好像一个人吹嘘自己并不存在的艳遇,这种行为很让人看不起。做了个梦,还要把一个梦大书特书,咂摸着回味。这是什么人呢?所以我认为把幻想中的希特勒之死和战争结束去掉就好了。本身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电影。
但是这种臆想确实很美国。《光荣与梦想》里有入木三分的精彩描述。“我们热衷于收集亮晶晶的毫无价值的垃圾。我们寄情于简单直接的可以解决一切烦恼的答案。”这种特性应该说即使优点也是缺点。
多数战争片,或者传统的战争片,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今年的战争片,《南京南京》和《不光彩的杂种》走了两个极端。前者讲了暴行的人行,后者视纳粹如猪狗,敞开弄他们就行了,不需要任何条条框框。什么初为人父的士兵,什么纯情的英俊军官,少跟我来这套,就是要弄死你!还是咱们中国人比较伟大富有同情心对不对?总是要替敌人着想。这两个电影里面就有两个不同,关于事实真相的不同,和关于态度的不同。哪一种解说更接近战争的真面目呢?我说不好。但是打起仗来,还是杂种的态度更正确。活下去,胜利,这是个道理。
“我们热衷于收集亮晶晶的毫无价值的垃圾。我们寄情于简单直接的可以解决一切烦恼的答案。”。几乎就是美国人的民族性。
但是丘吉尔希特勒有替身又不是什么新闻。
格利高里派克,好帅的。
多是正人君子的银幕形象,在一部西部片里演过一个帅气却又歹毒的坏弟弟,庄园主的二小子。
在刺杀希特勒的电影里,最后他用那女的送他的钢笔尖还是留给他的胸针,当作弓箭的箭头把企图堵住他的德国特务给射死了。
老哥评价下酒馆枪战吧。
那个开头给人印象很深。你说的分毫不差。
结尾是那个人终于杀死了追捕他的盖世太保,粉碎了纳粹利用他的事件作为借口从而对英国开战的阴谋,并且逃到了英国。然后若干年后,二战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他搭乘一架轰炸机飞到柏林上空,然后脖子上挂着狙击步枪从轰炸机上跳伞了,要再次刺杀希特勒,影片到此结束。
那个片子太长了,我当时看不下去,半截就跑到自己的屋子写作业了,过了一会儿再回来看结尾。然后让我爸给我讲中间的过程。
为加以区分,故意拼错了bastards.
这个电影我就对最后那段有印象了。
那个好像是他买给那个女人的。德国特务抓到并杀死了女人,把他堵在他藏身的山洞里面,带来帽子以做证据。他好像是拆了床板卸了自己的腰带做了一套弓箭,拿那个帽子上的首饰当箭头,射死了门外拿枪的德国特务。
真的是好久以前的电影了。
干掉希特勒就是特意要戏弄观众的心理预期的:你不是已经等了一个小时要看希特勒怎么从这个连环局中逃出生天嘛,我就特意让犹太小鬼用冲锋枪把他脑袋打个稀烂,再来个面部特写让你看个清楚
公道地讲,观众在看到最后一幕之前,心理预期已经被调戏了一个七上八下了,这种状态下哪会有人再去用忌讳什么史实呢?
艺术家呗
我给气乐了---昆汀就是个恶搞的混蛋。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憋着看昆汀这小子怎么把后面编圆乎了,都知道嘛,希特勒他不是这么死滴!可是昆汀就敢一直意淫恶搞下去---我这儿希特勒就是这么死滴!借句名言,认真你就输了。
而以叙事结构、对白张力(或者说罗嗦)以及黑色幽默见长。
这个戏又跟他的其他戏一样是个并行结构,冗长的对白只有开始一段较明显,当纳粹少校掏出大号烟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低俗小说》里结尾时两个杀手神情肃然的把枪插进大裤衩里。
唯一的含情脉脉的地方,是犹太少女注视躺在地上的少年德军英雄的时候,给人一种感觉,虽然他杀人如麻,可心性毕竟还是少年一个。就这样,在音乐声中,当她把他扳过来的时候,冰冷的现实瞬间击碎了少女和观众的温情。
昆汀就是这样,对现实既不颂扬也不贬低,毫无判断,正跟美军士兵对德国人割头皮时候的纤毫必现的呈现一样,请我们不要对这一切进行毫无必要的思考和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