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的航空情结 -- handiman
最近看到一直兄的航空文章引起河里的航空热潮,不禁回想起我那充满梦想的童年,一个充满航空梦的童年。给我的感觉是,全中国的男生只分为3波,一波爱航空,看航空知识,一波爱航海,看舰船知识,一波爱陆军,看兵器知识,读希特勒,朱科夫,巴顿,隆美尔。尤其是看到老萨提到当年央航的DC-3无人驾驶安全着陆的事情时,就觉得仿佛是昨天我还在手捧着航空知识看<<DC-3传奇>>.那时正值DC-3五十寿辰,而我刚14岁。如今DC-3已经快七十了, 我也过了三十。不知世界上还有没有DC-3在飞,甚至是DC-2.5在飞。
我是上小学六年级时,无意中得到了一本北航出的印刷精美的彩色的厚厚的全是插图的<<航空画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航空。也就是不到一周的功夫,我就决定了将来一定要当飞机设计师。对我来说“立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看好了就去做,并没想太多。所以在考大学的时候当有的同学在最后一秒钟还决定不了到底学医还是学建筑的时候,我打心眼里觉得他们是很可怜的,竟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难道将来结婚的时候也要进行多选不成? 当然我自己更可怜,选了EE,而不是北航的飞机设计专业,那时后话了。
自从我迷上航后以后,就央求老妈把她们学校图书馆每年处理的《航空知识》都包下来。还不解渴,于是在小摊上开始搜刮从1961(?)年创刊以来的所有过刊。不但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连纪念币都用上了。也花光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不过整个的收集过程锻炼了我的体力(总要骑车跑各处的旧书摊)和整理能力。几年下来,我已经基本集够了所有1961至1990年的过刊,只差了十几本。我的收藏里面着实有一些不可多得的纪念品。像1976年的二月号封面为蓝天白云,没有任何的飞机,目的是在当权者的淫威下无声地纪念周总理。我不禁为当年主编的胆大而喝彩。也正是这期使我对《航空知识》杂志有了更进一步的崇拜。现在想起89年六月五日之后的午间半小时节目连续几日播放Samuel Barber的安魂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无声的反抗是最令人震撼的。
航模也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父亲的外国朋友给我带来了不少航模拼装套件,能让我造出和真飞机一样比例的内部结构框架和外蒙皮。记得我的第一个套件模型是美国货,十几片划得密密麻麻的桐木板和一张超过一万字的1号英文图纸。这图纸对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天书,我只查了一行字的字典就放弃了,活活边看图边干把飞机造了出来。自此,识图能力与原来不可同日而语。之后坐套装飞机做得没意思,甚至自己”设计”初飞机来造,当然是没有图纸,甚至不用尺子的设计。爱屋及乌,车模和船模也造了不少。可惜了我那些模型在无数次“转场”之后变得像垃圾一般,只好扔掉。
那时心目中的英雄有两个Kelly Johnson 和Chuck Yeager. Kelly 是臭鼬鼠工程队的老大,Chuck是当年突破音速的英雄。他们赶上了航空事业空前发展的大时代,赶上了世界上最重视航空的国家,短短20年时间,新技术和新机型层出不穷。用Chunk的话说没几天就有一个新机型出现,只需几分钟的功能熟悉就可上机。他只要想飞,随时可以飞。后来在大学里看到和他们两个各自的自传的中译本,那精彩劲就甭提了。Kelly的自传看了3遍,Chuck 的看了5遍。来美后,买到了Chuck自传的英文版,又看了3遍。大家别不信,确实耐看。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完全地看完一本英文小说,之前每每半途而废都让当英语教授的老爸觉得恨铁不成钢。大学的我思想比高中成熟多了,从两部书中领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靠机遇,一个航空大时代的
衰亡留给成千上万航空迷的只是每几年不到一架的新型和改也改不完的改型。中国的顾诵芬又能怎么样,哪有歼这歼那的任务给你玩儿。所以想起当年高考时没报北航的正确性。后来在这儿拿到Master之后还和Lockheed Martin进行了一次面试,最后被告知政审不过关。那是1999年,李文和还没成为焦点的时候。最终进了半导体业,作测试,倒也赶上了一个大时代的尾巴,每两三个月一个新片子,找到了Chuck当年的感觉。记得在Chuck自传中最感人的一段是他回忆试飞基地的老搭档Riedly.他们分手是因为Chuck 推出了试飞圈。告别时Riedly 不无伤感地问:“We had a lot of fun these years, hadn't we?”Chuck说“Yep, we sure had a lot of fun”。
现在我还可以说是一个航空爱好者,每年都要去看空军表演,而且希望在Chunk健在的时候能在表演上见到他一面。我所有的<<航空知识>>都被留在了国内,等个机会送给一个铁杆的航空迷俱乐部吧。我想他们的任务完成了。他们伴我走过了人生中那段非常美好的时光。顺便多说一句,要是我当时有电脑,有Internet, 有钱,有汽车,有。。。该多好啊,省我多少事啊。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我那些年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因为“I sure had a lot of fu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也是个航空迷,虽然年头比handiman兄短了许多。我看航空知识是初中的事情,一次班上一同学拿了本来,指着封底的画说,这个是F-15,那个是F-16。我当时特崇拜他,我怎么就看不出这银光闪闪的飞机有啥区别呢!(不过现在回过头来想想,-15、-16上一堆复材,怎么可能全身银光闪闪?)那时家里严格控制我的零用钱,一个月就五块,刚够我误了午饭在外面吃的。所以自己买不起杂志,只好借别人的看,也是有一期没一期的。上高中正赶上苏-27首次在巴黎航展亮相,普加切夫眼镜蛇看的那个震撼哪,心说飞机还有这样飞的。然后就是国际航空上大封面,苏-27开着跑道灯的正面照,真是漂亮。高中条件比较好,学校有个图书室可以看三大知识,于是就没买了,改为几个同学凑钱买国际航空。虽然国际航空多半看不懂,但看看精美图片也是好的。上大学以后,发现图书馆里有三大知识自70年代起的过刊,于是连着几个星期的下午晚上跑去看,总算是好好享受了一番。
现在国内杂志多了,老的三大知识却日渐衰落。我出国以后订不到国内杂志,改为看英文杂志为主。现在自己订着AFM、AI和IAPR,AWST、FI太贵只能到图书馆看看了。
不过多半换了涡轮发动机,改叫“涡轮达科他”了。
http://www.wforum.com/aerosport/
最近刚成立的,也许是北美第一个华人航空运动论坛,
内容包括小飞机驾驶,滑翔伞及电脑飞行模拟。
如果你想学以上任何一种,我们会热情地帮助你实现少年时代的梦想。
多多来捧场
记得里面至少有三个故事颇有魅力。
一个是DC-3的皮实,中美联合空军在喜马拉雅山搞驼峰航运,日军来袭,拼了老命也没打下DC-3来,弹药打光了,蜂窝煤似的DC-3还在飞,鬼子一恼,武士道精神病就发作了,俯冲撞过来,要和DC-3同归于尽。鬼子的零式战斗机速度快,DC-3无法躲避,咚的一声撞上,日本飞机撞掉了一个翅膀,打着旋坠毁了,DC-3呢?耸耸肩膀,接着飞。。。
一个是DC-3的良好气动性能,也是驼峰航运,DC-3也不是总运气好,这次飞着飞着就迷航了,驾驶员看看没办法,看看油料用尽,只好让大伙儿跳伞,各奔东西,飞机呢,那就让它自己坠毁吧。没想到大伙儿跳伞以后,那DC-3自己找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施施然落了下来,连个灯也没碎,用车拉回来就可以接着飞了!
最后一个是DC-3出色的适应性,讲DC-3有一架在衡阳机场被日军扫射,一侧机翼全被打烂,发动机也被击穿很多窟窿,但是日军马上就打来了,必须赶紧起飞撤退,怎么办呢?工程师发现附近有一个DC-2的机翼,就给DC-3换上了,发动机的弹孔呢?临时用防热胶皮粘上,就乘着黑夜起飞了,仗着飞行员技术好,两翼不平衡居然也顺利起飞。中间日军飞机赶来拦截,跟了一段,没敢交战就跑了。战后察看日军纪录,原来毛病出在发动机上,当时正在下大雨,DC-3发动机上的胶皮补丁全被冲掉,雨水浇在发动机膛壁上化作火焰喷射器一样的红光,而空气穿过这些不规则的窟窿发出刺耳的尖啸,日本飞行员不知道这是什么新式武器,不敢上前,DC-3顺利突围。
看到您的文章,勾起了很多有趣的回忆。
比如B-17,F6F。苏联的安-2与米-8也行。
我没机会结识鬼子飞行员,但是有的老鬼子战后让美军征了在驻日基地干活,维修飞机的时候很有感慨,说他们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大梁十分纤细,只要中一颗子弹就会全机拦腰折断,美国人的飞机就没有这个问题,且空间,改装余度留得很大,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重量也比较大,空战中肯定比较笨,至于两种设计思想谁正确,那我们就不好说了。
美国人的P-47,傻大笨粗的典型,基本上就是个超大号的玉米棒子插上一对方形翅膀。可是P-47的发动机功率真大,2800马力。早期零式发动机不过它的零头而已。零式的设计师崛越三郎也很高明了,可是马力不够能有什么办法。想要提高性能只有减轻重量,减来减去自然没那么结实。早年零式还能趁狂一时,美国把F4U、F6F、P-38拿出来,零式就没戏。日本人自己是说因为有了零式就没注意发展新飞机,我看只是底子不足的借口而已。博物馆里有美日的二战发动机并排放着,美国的发动机看着是正牌产品,小鬼子看着就像地摊货。美国货螺钉崭新铮亮,铸造部件端正光滑,管线一条条横平竖直。再看看小鬼子的,虽然没生锈却颜色灰暗,发动机壳体铸得歪瓜裂枣,一个螺帽居然是歪的。好歹小鬼子仿的也是纳粹们的DB601(BF109的发动机),看着真让人难过。
说白了,工业基础的问题。小鬼子不是不想把飞机做的结实,技术跟不上有啥办法。
跟个大桶似的。二战战斗机中,P-51D、喷火造型漂亮。据说达索评价飞机时,说过好飞机一定是架造型好看的飞机,出处是85年前后《世界知识画报》,一篇介绍达索的文章里提到过。不知老萨有没有正解。
二战战斗机中,P-51D、喷火造型漂亮,P-38也还入眼。据说达索评价飞机时,说过好飞机一定是架造型好看的飞机。记得85年前后,《世界知识画报》一篇介绍达索的文章里提到过,不知老萨有没有正解?
不过达索的话反过来说(“造型好看的飞机一定是架好飞机”)就不太成立了,比如B-58造型就真漂亮,共造了116架,但摔了26架,接近四分之一。它本来是用来打核大战时,执行同归于尽式的“最后的出击”任务的。好么,核大战没打起来,对丧生的飞行员来说,“最后的出击”倒是不假。
P―47雷电战斗机( REPUBLICP―47Thunderbolt)
P―47雷电战斗机是外观强悍威武的重型战斗机,成为大战中最重的单发动机军用机,它具有双发战斗机的尺寸和轻轰炸机的载弹量。
相对“飓风”和“喷火”战斗机来说, 虽说“雷电”形体较大, 也不够灵活,但它的发动机劲大,火力猛,生存能力强,只要不是要害部位,即使挨上几十发子弹也不碍事。而且俯冲性能好,在空战中只要抢占到有利高度,对敌机的俯冲攻击是很容易得手的。因此,P-47 一经使用证实其优势后,便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各型“雷电”飞机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在欧洲和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数几种曾大量生产并屡立战功的著名战斗机。
P-47 在欧洲战场上不但为轰炸机护航,而且也用于对地攻击。1944 年盟军在欧洲的反击战中,共有 19 个战斗/轰炸机大队装备有“雷电”式战斗机。为了增强对地攻击能力,一部分 P-47 在原有机载武器基础上,还配备了火箭(每侧机翼下可装 3 至 4 个火箭发射管)、集束炸弹或燃烧弹。P-47 的任务是掩护盟军的装甲部队进攻,袭击敌方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网,使德军大量运输工具和设施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