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9) -- 江南水
被赶去修秦皇陵和长城可不是什么好差使。
起码不会像晏子说的齐国那样。虽然有时候做苦役确实是生不如死,但是这不仅是能逃得了一时的问题,要知道损坏肉体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是带有人身侮辱性质的。所以说苦役还是要相对仁慈一些。
写得通俗,这样不错。
脸上刻字这种办法不会影响罪犯进行劳动改造,像景公的那种砍脚做法会影响劳动效率的。
问题是如何防止出现集体性的钻空子现象。
为国家打仗,国家给予丰厚的回报,为家族械斗,国家给予严厉的惩罚
潜恒兄才是“大”呢,阁下一系列的国内认识文章,实在让在下佩服。
在我看来,所谓的“帝道、王道、霸道”就是治理天下的不同手段。
帝道,大概是指五帝时期的治理手段,以调和为主,制裁为辅。
当时天下的大小部落尊奉一个超级部落,这个超级部落的领导人更多的是一个仲裁者,站在仲裁的位置上调和各个部落的矛盾,只有在实在没法调和的情况下,才会动用制裁手段。
这种调和和制裁有很强的随机性,因时因事因人,随时变化。
看上去很温情,很和谐。
这个跟今天的联合国有点相似。
王道,大概是指夏、商、周初年那段时期的治理手段,调和和制裁并重。
严格说来,夏商跟五帝时期的治理手段没有太大差别,夏商这两个部落的领导人还是仲裁者,调和和制裁还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他们已经大量使用制裁手段了,从启斩杀有扈氏到商纣王囚禁周文王,都没离开制裁。
到了周初分封后,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有了完善的调和和制裁机制,周天子再调和或者制裁的时候,就有法可依了,避免了随机性。
同时,周天子掌握了唯一的动武决定权,能够有效的实施制裁手段。
从帝道到王道,治理手段的变化,反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越发达,利益矛盾就越多,单纯的调和已经没法适应当时的情况,所以制裁的比重逐渐上升。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利益矛盾更加尖锐,干脆就不怎么调和了,更多的使用制裁,简单方便有效。
霸道,应运而生,制裁为主,调和为辅。
没人会喜欢制裁,所以“霸道”这个词,在中文词典里始终是个略带贬义的词语。
不过就治理天下来说,这三种手段不好说哪一种更高尚,借用总设计师的话来说,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
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天下,王霸道杂之,就揭示了整个帝国时代的治理技巧。
即使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离不开法律制裁做后盾,王霸道杂之还是依旧有效的。
注:我说的一切只是自己的推测,没有什么证据,我也没法拿出证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但王道的规则,也须要强力来维持,所以太甲没有强力维持规则时,就被伊尹放于桐宫了,那么当其实力恢复,规则也就又恢复了。
太甲,名至。
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如果规则长期不能恢复,国家就会进入霸道时代。
似乎生产力能决定规则的新陈代谢。比如现代史上,中国的枪支大量增加,持枪的小民也增加了。这也许决定了必须要有一支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队伍才能建设新规则。
那么在秦汉时期,要摆平哪些利益才能建立新规则呢?期待江南兄大作的继续。
军官的爵位要等士兵的战功核实以后才能履定,一旦被举报出了问题,军官首先受罚。这条做法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有军官就因为假报首虏数目,虚报战功,有的被判削去爵位做苦刑,严重的甚至畏罪自杀。最知名的就是冯唐和魏尚的故事。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春秋时代的贵族们,尤其是各国国君,除了宋襄公外(这个是真是假也不好说),哪有个善男信女的?就他秦穆公比邻居大妈还好心?我看是刁买人心的成分大。
另外这个三百野人救驾的段子,也觉得有点问题:战场附近布满着双方大兵,三百个野人怎么就能指哪打哪,如入无人之境?而且寻找战机准得出奇,偏偏就在秦穆公最危急的时候出现,堪比救火队员。再加上秦穆公这人诸般美德集于一身的伟光正形象,这整个故事怎么看怎么像是和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一样,是后世儒家编出来的传说
所有的动作,难免都会有政治考虑,这个就不要强求了,关键是看他的实际效果,这三百多野人都免于处罚了不是
想起一副不太合格的对联: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源,原迹不原心,原心世上没好人
我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是,只要他能给普通人一个厚道的结果,就一律算他厚道,从来不要求他内心是一片冰心。
至于,三百野人救驾,应该不是突发事件,合理一点儿的看法是,从秦穆公被围困开始,他们就努力去营救,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们成功做到了。
美国大片,不都是玩儿的这么心跳吗
当然了,我们已经没法复原当年的战斗场面了,只能是,史书上怎么写,咱就怎么信,毕竟咱没有上过战场,这么戏剧的一幕,是不是能发生,实在是不敢轻易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