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不想不愿不得不说的中国农村之现状(转载+评论) -- 魏博遗民

共:💬86 🌺1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因为中国不开放才不能移民的?

  中国往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每国给它一两亿人它们肯收?一年几十万都不收。

家园 以前是不开放啊,现在开放了,所以要继续保持。而且

进一步的要制造舆论,资本自由流动要对应劳动力自由流动。

现在中国不缺钱,你要来投资,好,按照额度先接收多少移民吧。

家园 没有常识真是罪过,阿弥陀佛

避免早婚主要为了避免早育,早育一尸两命不是不可能,最少是对女孩的身体造成很大创伤

家园  三、死亡问题

  每次过年回去,我都会问父亲,这一年,村里死了谁。整个村庄都在老去,村子里的那些我熟识的人,长久地停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人,都会在某个我所不知道的一天死去。当然,我也会和他们一样死去。墓地,我都选择好了,包括我父母的,和我自己的。都将会埋葬在那块如今满是青绿麦子的田里。  而我从来不关心,这一年,有哪些新的生命在村子里降临,因为他们都与我无关。起码与我的记忆无关,  08年,我们村子里死去了三个人,一个女人,两个男人。除了那个女人,是因为偶然事故,从我们村一户人家新盖的两层小楼上掉下来,摔死的之外(摔伤了头部,不治身死),我想说得是那两个死去的男人。  两个男人,死去的时候都才60左右,一个59,一个60出头。都是因为突然被检查出来得了癌症晚期。然后,在熬了不到半年后就死去了。在死去之前,他们都是村子里做农活的很厉害的人,当然,没有医保的他们,不会去想着检查身体,就像是自然界的动物,安静地存活,安静地等待疾病的突然袭来。  在农村,经常会听见这样的一种幸福定义“有吃有喝,没病没灾”。而若是一旦得病,也就意味着死亡,因为,每每总是小病拖成大病。然后就是等待死亡。  08年死去的这两个男人,那个60出头的,我不是很熟悉,暂且不提。而这个59岁的男人,则是需要说一下。按照辈份,是我爷爷的父亲辈。  他有兄弟两人,他是老大,家里有个磨香油的磨坊,他家的麻油,在远近十几里都很闻名(手工制作的那种,炒了芝麻,用石磨磨制出来的、然后三斤芝麻换一斤麻油)。  年轻的时候因为穷没娶上媳妇,后来在80年代,买了一个云南的女子,后来,在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之后,跑了。之后,他就一直抚养着自己的女儿,单身生活。  他的弟弟,娶上了媳妇,有两个孩子,不过,在我读初中时候的某一个夏天的午后,在自家的梁头上吊自杀了,据说,死的时候,穿了一身白色衣服,自己亲手做的。  在他的弟弟死后,村上的人本想撮合他和弟媳妇组成一个家庭,但因为年龄相差较大,弟媳妇没同意,后来,弟媳妇又招了一个男人进门。  如今,他也死去了,死于胃癌。夏天被检查出来,元旦的时候死的。  暂且不去叙述村上的这些往事,毕竟在死亡面前,所有文字都是轻浮的。(初二那年,我们村一年之内,有三个年轻女子,喝农药自杀了。恰巧的是,她们的坟,分别在在村子的三个方向上,一时间人心惶惶,说剩下的那个方向上,还会再有一个)  年前的一个午后,我去田里溜达,远远地看见一座新坟,上面还有几个花圈。回家之后,赶紧问父亲,那是谁的坟。  不知道,下一年回去,村外的田间又会多出几座坟来。  说到死亡问题,顺便再提一下火葬问题。之前政府强制实行火化,这也使得,在我们县的厂纷纷倒闭之后,火葬厂竟然存活了下来,据说效益还不错。初三的暑假,曾经作为娘家人,去过一次。  但是由于农村的习俗,虽然火化了之后,仍然要用棺材,讲骨灰盒放进里面,然后办丧事,下地。  后来呢,这里面就产生了猫腻,只要出钱(据说是好几千,当然数额多少,也要看是否有人),就可以不用火化,火葬厂收了钱之后,也会出具证明。(查也查不到,除非开棺,这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造成警民冲突)  当然,若是有权势的,不交钱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不用火化尸体,直接下葬。  之前几年,还闹得要在村里设置统一公墓,安放骨灰盒,后来也不了了之。现在,基本上都是埋在自家的田里。成为乡村田间的一种点缀。区别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将坟头堆得很高了。  火葬,原本是为了节省耕田,现在看来,起码在我们县,成为了一种形式,甚而成为权钱交易的灰色地带。  竟然连死人的钱都挣
这一篇文字的文外之意太强烈了,这些暂不去管它。后面作者提到的火葬问题才真的是具有黑色幽默的普遍现实。

家园 身体发育完全成熟生育好还是不完全时生育好?
家园 以前也不是不开放

而是没有哪个国家敢收。

现在也如此,哪个发达国家敢开放移民的?

家园 问题

这两个统计口径的误差是否意味着普查的数据疏漏较大?

问题
家园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尽管这个信息是从计生工作者那里得到的,免不了有一些部门的偏见在里面,但是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于事实。

2000年左右正是国内人口加速流动的时候,当时普查工作可能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加上普查人员特别是基层普查人员的素质、责任心不强,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应该很大。计生部门的数据应该更准确一些,农村的村、城市的社区都有专职半专职的计生工作人员,人口数据是逐月上报的,可以得到及时修正,准确性上应该比那种大规模的一次性普查要高。

明年的人口普查应该做的会好一点,这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会解决很大问题。

前言
家园 楼主写的我不相信,下面是原因

我家是河南的,现在也在河南住。说起农村,河南非常有代表性,这应该中国人都知道。

我是农村长大的,现在大多数亲戚和父母都在农村居住。我们是豫东的一个农业县,几乎没有工业,河南一百多个县,我们县一直稳定在经济实力的后十名,并且我们邻居县大部分是后十名,想了解可以查查,很容易的。所以作为农村情况,我认为我们那是比较典型的。

我经常回老家去,每年很多次,小时候的朋友亲戚,很多是标准的农村人,也不太标准,绝大多数在外打工,有的很多很多年了,都不咋能见到,因为大家都不怎么在家,很难碰到。所以我对农村应该比较的了解,不用做调查,我基本可以算其中一员。

但楼主写的那些情况,绝大多数(90%以上和我们这不符合),所以我不相信。菏泽和河南紧挨着,离我们那也比较近,我不认为有什么翻天覆地的不一样。

家园 【原创】楼主, 你能不能将你的贴子题目改一下

楼主, 你能不能将你的贴子题目改一下,不要动不动就"中国如何如何",中国太大,你所说的完全不能代表中国农村的现状,都是一些点,连线都算不上,那本<中国农村调查报告>起码人家还是做了很多地方的实地调查的,如果真的要"代表"的话,这本书的代表情应该比你转的那篇以某人的家乡作为论据的文章有代表性得多,农村情况太复杂,就你所说的早婚问题,我了解的农村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且还是贵州的农村,与一般人印象里的贫困偏远地方一定早婚早育根本不同

说实在的,我现在非常讨厌动不动就中国如何如何,中国历史如何何,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历史那么长,哪里是一句中国如何如何就能总结的,鲁迅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那是文学家的笔法,做社会科学的还是不要这么文学化的好

或者我们可以再回味一下费孝通先生写的<江村经济>

家园 计生的数据肯定不如普查的。像广东这种流动人口多的

地方,计生数据就是一团糟。

更不用说计生为了部门利益篡改数据。

家园 计划生育还是有效果的,农村年青人的观念也有变化了

楼主引用文章的还是有局限性的,其实正如有的朋友引用的教育部的数字,这些年学生人数是大幅下降的,如果说全国范围的数据不能代表贫困地区的话,可以拿我家乡来做一个例子,我老家是湖南的一个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口一百万以上,还算比较大的县,从本世纪期初以来,学生人数就在持续下降,本世纪初一个一千多学生的乡镇学校,现在就只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学生了,离县城比较近的一个乡镇小学九十年代后期有三四百学生,今年秋季就只有一百多学生了,可以说,学生人数的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我觉得只要国家政策不发生根本变化,出生率是不会爆发式增长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的育龄人口结构已经不像九十年代那样了,现在儿童抚养成本高昂,很多城镇育龄青年不愿多生小孩,而以前的计划生育难做的农村地区,由于大量青年外出务工流动,思想观念绝大部分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多生多育,看看现在二十岁出头的农村青年有多新潮就知道了,现在的年青人再也不会像九十年代那个生育高峰时的人一样宁肯不要工作,宁肯房子被拆也要生二胎三胎了。当然咯,还是有人要多生,但前提是经济条件很好或者极端贫穷愚昧,后一种早期农村常见的形态以后会越来越少,要出门,简单回几句

家园 我也提倡二胎,这将有利于整个民族。

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就业力量各方面都是有利的。唯一要注意好的是教育问题。劳动力携家带口进城是必然之路。

我也是河南的,可能跟你离的比较近。

家园 这个也太恐怖了,绝对没有普遍意义

我老家也是农村的,叔叔伯伯都在农村。我堂姐两个堂妹一个,大堂姐是25岁之后结婚的,二姐刚有男朋友,现在27了。堂妹25,连男朋友都还没有。我堂弟22,现在还没有女朋友,更不要谈结婚。

我和下面的某位河南河友估计距离家住的比较近。我们那边没有这么荒谬的习俗。

  • -- 系统屏蔽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