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奇怪了,老广那个文章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是对的 -- rul
哪里有这么多人。西部要这么多铁路、公路,跑什么?这些都是地方增长的冲动,有工程就有业绩,还有钞票花,落实不到经济上。
中国的城市化能否继续下去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没有产业的升级,就不会有实际意义的进一步城市化。而产业的升级需要改变国内收入分配,这在目前的政治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的。至于人口的变化,我不觉得是唯一的因素。之所以有人把它看作唯一的因素,恰恰是因为这些年来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十分缓慢。
不比沿海少。这么多人口发展起来,需求怎么会少?
不全是地方政府政绩冲动,确实有需求。以我所在地级市为例,一个小机场,每天一趟北京广州的航班,趟趟爆满,这在前两年因为上座率不够几次撤销。现在机场负荷已经超标了,扩建在即。
周围规划的几条高速,多年前就要动工,但是因为没有钱,拖到今年才开始,搭经济危机的船啊,这早就是多年的规划也不是政府临时起的冲动。
你在大城市呆惯了,不了解下情啊。
郎咸平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看法我也认同。现在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前景感到悲观不是没有原因的。本届政府自执政以来没有进行过一次经济体制上的攻坚,遇到困难绕开走,能混则混是其基本特征。这在官僚体系内混确实算精明,算得上人精。但是就国家前景来说,就大大不妙了。
要不你去调查调查,哪个城市的规划不是一次一次匆忙的修改?
就跟这几年一样,谁也没有规划到中国崛起这么快吧?
那些血汗工厂。这样一来帮印度搞基础设施建设就有可能帮助印度的血汗工厂来抢夺中国的血管工厂的订单。不要忘了,世界上血汗工厂的代表不是中国工人,而是孟加拉制鞋厂的童工。虽然印度不可能就此大发展,但对中国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至于这代表着什么,对经济史不了解的人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几十年后就知道了,因为事实会在中国把以前在世界其他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再发生一遍。
他们怕什么了。
没错,当时的外国友人来中国援建基础设施的时候,是不怕什么,不担心有不良后果。同样,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外国友人出于他们的目的,支援中国,但是现在他们开始害怕了,发觉控制不了了,后果不堪设想了。
所以老广网友的文章是提醒中国政府,提醒中国人要小心行事,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燃。并非跟邻国不相往来,并非不能作任何经贸项目,并非不能合作搞非关国家战略的基建。
因为我看到了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对中国工业起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当然,没有苏联的支援,我们也能搞出工业体系,这个不假,但是苏联的援助节省了我们时间,至少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个价值是非常大的。比如老萝卜我在做一条路,碰到的一个具体问题就是,这个砖头面应该高出边上的土层多少?一厘米?两厘米?没数。这个老大哥一来,就说,高三厘米,然后用中号compressor一砸,砖面高出土层1厘米,正好。你说,要不是老大哥这么点拨一下,这些经验到哪儿去找?靠你一次次试?
我们对印度的合同,类似于苏联老大哥当年对我们的点拨(类似,实际上要弱一些)。正是我们由于当年收益巨大,今天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就更应该严加控制。即使印度终究会腾飞,延迟他几年也是好的。
我不同意老印天生贱胚,整个民族没有指望,即使你帮他建设,他也是烂泥扶不上墙这么一种说法。中国人在六七十年代不是一样民生很难吗?回推到三四十年代,不就是整个一个愚昧、落后的形象吗?苏联援建156个项目的时候,苏联很多人一定会想:中国那个连钉子都要进口的国家,能对我们强大的苏联有什么威胁?他怎么会想到就是那个连钉子都造不了的国家,会这么快造出原子弹?那时候我们谁想得到今天的地位呢?我们不要以静止的眼光看印度,不要托大,不要只顾着眼前利益,对印度防着一手,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我坚决支持老广的建议。印度的基建最好不掺和,损失些钱,但只要能延缓他几年,也不算吃亏。这个代价是必须的。
印度已经完成他的社会变革了。。。。。。。
但现实是印度没有
被断章取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