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国防科技的军民两用问题 -- 晨枫
但在国内,唉,还是流于形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带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保险年度审查,更多的就是拍点照片,可以在以后出险索赔中用以佐证。
自然会重视的。如果保险公司只是“平时没事,赚的钱是我的;出事了反正有国家擦屁股”,那就没指望了。不过这样的时间不会长久的,中央财政不是傻子,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业务的话,也会是一个促动。
先受我一蛋,心痒得不行,又实在没地方可扔。。。
看着这蛋挺可爱的,不敢乱砸,就砸你这儿啦。
好好的鸡蛋,不舍得给他,又收回了。
现在商用软件发达了,大规模选型的时候,完全可以先用简化解析方法计算估算出个大概,再用商用软件选优,最后通过实验优中选优。
比如100条船,可以用简化的模型,计算出个大概,筛选出20个方案。
再从这20个方案里面用软件计算,选出5个方案。
这5个方案做实验,最终确定用哪条船。
另外,最后5条船的试验数据可以作为技术积累,并没有浪费掉,最起码知道了怎么样的方案不可行。
另外好像流体力学里面,文中提及的湍流与非牛顿流体,似乎都不容易啊。
有个段子说:某大师告诫其门徒:想要多活几年,就别去搞湍流。
就拿电子元器件来说,军品民品上都要用到的。
二战结束之后,美军发现雷达上的电子管有约1/3的在仓库里面就失效瓦塔啦。
后来工艺水准上去了,电子元件的可靠性也上去了。
可靠性的上升,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电视机越来越先进,但是坏得越来越少了,这就是可靠性的提升。
80年代,电视机的MTBF是500小时,而现在已经达到上万或者十几万小时了。
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可靠性研究得比较透彻,例如电子元件、螺丝帽等。
目前就世界范围内来说,单件小批量产品的可靠性研究不够,例如船舶(包括军船与民船)。
不搞湍流、非牛顿,还搞什么呀?
民用产品的MTBF有几万小时就够了。要做到10万小时以上,电子元器件的MTBF要达到8级以上,成本会大幅度增加,也没有这个必要。以一天使用10小时计算,MTBF达到10万小时的话,平均寿命为1万天,将近30年,即使能做到,厂家也不愿意,会影响更新换代。
反正大规模生产的,比如电子元器件,动辄上百万的产量,可靠性研究得比较好,但是单件小批量的,例如船舶来说,研究得还不够
鄙人正在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欢迎争鸣
80年,第一个CFD软件Phonix可是巴统对华禁运的,某熟人的同学早年就定居美国,当年经常偷偷回国倒卖违禁品时候也卖过这个玩意,如今年纪一大把了居然被FBI还是CIA来着通缉了,回不去米国了,正好躲在国内包了个二奶逍遥
如今,fluent等都臭大街了,某师姐就靠它折腾一个算例发一篇paper,顺利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