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那时候,我们如何和先进国们谈生意(续) -- 陈郢客
1.出处是南方周末,最后捎带一笔,姓名均无,我只能保持打酱油的立场。
说点杂话,我恰好涉猎过“干校”资料,主流的不主流的都看了一些,这才知道远非我当日想象。
战凤翰先生有本《柳河“五七”干校》,你搜搜就知道这本书出版有多艰难,有多小众了。谁做成电子书发到网上,功莫大焉。
2.江先生算秘书出身,不知南方和他的访谈,动过手脚没有。我非常理解建国初为什么要整顿旧的外交部,陈毅这个外交部长的风采,令后人怀念不已。只懂外语乏大局观、主心骨、胆识、阅历的人,对于步履维艰的新生国家,好处实在有限,。
3.至于邓公到日本看“电气化”震惊这段,与本文关涉不大。
华国锋逝世,西河有过文章,说华土气,邓公洋气。
我挖掘过70年代的造船业,发展迅猛,非常令人吃惊。(陈郢客:【原创】从张春桥的文章闲话中国的造船业(上))
邓公对于我国自产的万吨轮是非常不感冒的,1991年,邓小平提到这件事时说:“闭关自守不行。‘文化大革命’时有个‘风庆轮事件’,我跟‘四人帮’吵过架,才一万吨的船,吹什么牛! 1920年我到法国去留学时,坐的就是五万吨的外国邮船。”(邓小平文选 [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我国船舶业史,有80年代生产困难之语。
事实上,80年代,对于造船业、军工业、中小化肥厂(曾为我们化肥产量提供了60%的贡献),都是相对比较艰难的岁月。
毛周对于青藏铁路的态度都是一定要上,死命也要上。他们懂得关涉重大。1979年,青藏铁路1期——格尔木段完工,2期勘测工作也完成到离拉萨只有400公里处。
这时高层却决定下马,说停就停了。阴法唐为此奔波努力了十多年。一直到1994年江才启动2期。前任摘树,后任乘凉。青藏铁路算完成在胡总任上,而一期工程一直被简略写为“1984年通车”,原因不言而喻。
邓公和卡特的建交会谈,2005年卡特日记抖出相当内幕,你可以以邓公的名字和卡特日记联合搜索,这种事情,毛、周是不可能同意的。
以三国演义的角度而言,毛周时代,在苏、美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80年代完全倒向美国一方,亦有些过。1989年5月,中苏才恢复了某种关系。然后苏联很快倒台了。苏联一倒,中国亦付出太重的代价。
中韩建交,如今复盘,亦不算胜手。
……
在那个时代,邓公就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顺势而为,亦是不凡。我说过,百年牛人邓公,千年牛人毛公。
每个人都有弱点的,谁坐在那个位置上,弱点均会产生相当代价。
我觉得对待历史,就事论事是恰当的态度,尽可能克服印象主义。
以李强、江core的生平简介而言,中间那一段都是语焉不详的,然后套话文革中受到冲击blahblah,呵呵,哪个时代也少不了套话。主流话语嘛,必然要这么干。其实上,李强、江core在文革里是要用的人才。当日有反帝反修,后日有戴三块表,八荣八耻。呵呵。将来百年后,套话可能也被后世的八卦历史学家较以高下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没有几十年的宽松的出国政策,西西河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西西河的成就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个放羊政策。对国内管的紧,对出国管的松,TG制定这个政策的眼光是以百年为计的智慧。
西西河只要坚持下来,我相信她也能坚持下来,这就是一个星星之火。
毫不犹豫送花。
过去学习时在一个论坛里见到过某牛人,曾经国家专门机构的外汇交易员。据她讲中国在外汇市场上赚得是盆满钵满。国家队在某些不进行宣传的阵地上或许确实是比较有水平的。
可能说的比较难听。(YY这词其实不算什么。。。)
看完绿水的介绍,发现韩女士是非常伟大的粉丝。
有空真想看看她的原版。
ps:原来国际上有那么多好事之徒啊,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
另外谢宝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机会不能错过哈哈~
制度论的立足点是人的不完美性,制度本身多少类似于矫形器,就像矫形器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身体一样,单一推崇制度并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国家,过于强调制度而忽视人的因素,一方面容易陷入唯制度论,另一方面造成主体人的忽视和缺失。 说到底人是制度主体,没有构建先进制度的人,没有能使制度效用发挥正面作用的人,制度论就近于空中楼阁了。 将二者结合起来综合看问题可能更好些吧
FDI的很大一部分当然是沉淀在投资目的地。设备采购的事情我不大清楚,但想来除了高科技企业,大部分设备采购并不是一定要买外国货。至于那些拿着真金白银和中国企业合资的FDI,更是如此了。
起码买地皮这一项就是跑不了的。某国际大家具零售商I在中国的四块卖场都是自有土地。另外一个大家B在浦东买的一块土地,5年内从600万一亩升值到了上千万一亩。这些都是我经手过知道的案例。
本人大学的太师父,算是中国英文词典界的权威泰斗。文革当中发配到崇明去挑粪。他本人的师父辈数人,亦是上吊的上吊,跳楼的跳楼。直到WG结束以后,他才有机会回到学校,开始编纂中国最大最权威的一本英汉字典。这本词典后来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间翻译的权威工具书。
这位太师父,如今当然是越老越狭促,天天在报上发些对毛时代不酸不甜的酷评。但这只不过是知识分子的可爱又可哀本性而已。
从大局回头看看想想,当初如果紧跟太祖路线,让这位太师父挑粪到底,本来就“并未闭关锁国”的周自然是用不着英文词典的,有可爱的小mm做私人英文教师的太祖爷,自然也是不需要蝇头小楷的英文词典的。还有那些天天可以跑香港,游东欧的李强部长们自然也是不需要英文词典的。
可是共和国的普通士民们,却要通过什么渠道去“并未闭关锁国”呢?而联合国的众多蛮夷,却又如何在没有权威翻译词典的情况下与“并未闭关锁国”的天朝交流沟通呢?
到底是英雄史观,还是人民史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陈mm写1949年以前,是人民史观为主,到了49年之后,却成了几个天顶星人逸闻趣事的英雄史观了。
其他部门,还有敏感省市也是一样。最近休假回乌鲁木齐,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只得十数乃至个数,岂非华夏之悲。
陈mm好文总能引人深思,与人启迪,大牛之名不虚。
送花谢宝: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都木有仔细听他的内容,多可惜呀。老头是个用巴掌推动世界的人-一个用思想分配巨大的权力,金钱的人。他说的道理该不会错的。
难怪俺老舅超级崇拜他,结果给老哥的名字里也带一个彪字。其实我原来也木看过他的照片。他是当年的宣传部长吧。
制度建设也是跟着人走.换个领导就可能会推倒重来.因为之前的领导不可能会自我约束,用制度来减小自己的权限,继任者当然就能不受限制的加以更改.
外商投资。一般
第一步就是找贷款,而且多是中国的贷款,以此为现金流的来源。为啥老华搞洋跃进,一下子就把中国的外汇弄光了,为啥陈云说我们配套资金不足,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步,就是进设备,多是天价,以次充好,以旧冲新,具体到服务业,那么啥软件,零星设备,厂房设备都是进口的,也是天价。所以外资都爱用好东西,利益相关而已。
第三步,就是设备的一部分就是投资
最后就是赚的钱就是还设备款的。然后还做阴阳合同,利润最起码也是留在香港的。中国的FDI和美国的是很不一样的,中国是物进来多,美国的多是钱进来。
外资企业对中国的主要作用:
1 解决就业
2 大学校
3 培养了一大推上游产业。这个是规律,谁国产化好,谁活得滋润。
4 政府挣点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