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中见闻 9 14晚更新 -- 马前卒
如果漫灌成本大于滴灌的成本,那肯定应该是农民自己出。毕竟最大受益方也是农民自己。政府可以先借款、贷款给农民,分期返还。因为采用滴灌技术以后对地下水有保护,受益方不仅仅是农民自身,所以从财政里做一些支持也出一部分成本,另外贷款利率上优惠,这样是合理的。
西北大部常年缺水,华北大平原这些年很不乐观,百米以上的机井不少,可能就东北的情况好些。
难怪国家急着搞南水北调。
要用滴管人的素质技术资金都有一定要求,但以国人的脑子来说不是不能解决,可能还没有引起当地重视吧。是否感觉那是沙漠戈壁用的东西,拿到平原上似乎还有些.....
黑龙江自98年洪水以来,几乎年年大旱,我估计应该是跟灌溉有问题
村长可以由乡或者县指派,但是村民选出代表(村委会),对财政进行监督,重大事宜也可以否却村长的决定。
直接选举具体办事人员不是好办法,善于选举的人不一定有能力有意愿办好事。
基层试验成功以后,再层层上去。
就是党委提出人选,人大代表等额选举,更重要的是zf每收的一分钱,每花的一分钱,都被监控。法院、检察院、审计(统计归进去,免得数字出官,官出数字)都直属人大。所有的钱都在人大手上(但是人大不能花钱),按照预算和申请按固定项目把钱发到下属各部门。
除了财务,还有人事也必须人大审核批准。
当然,这种事,要掌握行政资源的人愿意自己放弃好处才有可能,基层的选举靠个人和强大的团队对抗是没戏的,也因此,执政党不这样做,多党制就是gcd绕不开的坎(你既不愿意有别的政党和你抗衡,又对一个个弱小的个体施展强大的力量,那么只能等算总账的那一天)
希望不吝赐教。没有去过西北,不是太明白当地情况。按常规讲滴灌技术是适合当地需要节水农业的。
缺水的地方太多了。更多的还要从开源节流着手。
开源的话,雨窖是一个选择。将雨水存起来,干旱的时候再用。
节流就是采用节水的生产生活方式。象滴灌技术。城市节水的潜力也很大,还可以搞生活污水净化再生。
救市资金如果投在这方面,可以促进农村消费的提高。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说的很真实,我家乡也是这样,特别是关于地下水那段。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不管人在那里,来自家乡的信息,总是最关心的。
城市原住民现在往郊区搬迁中,以便腾出空地给有钱人;农村人口也迫于生活压力往城市找生路。看来我们正在一个城市化的进程中了。其结果是广大低收入的人口被迫放弃原来的土地使用权,进入次一等的地租圈。中等收入的也将自己的资产换成一个不足70年的合同,从而丧失改善生活的能力。(70年的产权是指从土地批出日算起,如果遇上个倒了十几年手的期房,入住时不剩50年也有可能。)想象一下,到最后十年,房子因折旧不名一文,土地使用权又快到期,不管是续土地使用权还是交物业税,这项投资都算不出收益。
哎,我们那里还算是富庶的平原地带了,不知道贫苦点是怎么样。
渭北平原算是关中比较富庶的地方。虽然距离大城市比较远,但是农业发达,人口以前比较稠密。
现在回家,
牛粪的臭味一里之外都能闻到。
村子没有多少年轻人。
说很多年轻人娶不到媳妇,这个事从这个消息里边听到的。
说:某人一致娶不到媳妇,一天在西安打工的时候遇到一个女的,说给她家2万元,即刻成家。
于是,就给了2万元,成家,过了一年,生了孩子,女人跑了。
过了一段时间,在河南(渭河以南)发现了这个女人,再询问。
原来是:专业结婚的。也就是骗婚的。因为年轻人找不到媳妇,所以病急乱投医。结果上当受骗的很多。
这个还算是生了孩子,有的呆了十几天的,就跑了。
我是渭河以北,临潼与渭南交界处的。
从各位的描述看来,不搞工业,不搞三产,光靠每人几分地的确不行。真的只有集中土地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