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湮没的传奇 -- 尔雅
多年以前,两位青年才俊同时爱上了一位名门闺秀,而那两人又考取了同年的庚款留学。临行前,小姐与他们约定,谁先学成回来,就嫁给谁。 于是两人心怀憧憬,漂洋过海的求学去了。 其中一位比较老实,六年后辛辛苦苦地从哈佛以全优成绩取得博士归来,发现另一人过了两年就回去了,赢得小姐的芳心后,再度出洋。 另一种版本说的是,其实小姐早就属意于那位青年,只是不便明言。
后来他和她有四个女儿,琴瑟和谐。 而他终身未娶,他和他是好朋友,他此后对她以礼相待,他们后来都在一个学校, 保持着终身的友谊。
我入学的时候,那对夫妻已经辞世。另一位主角仍健在,某年,他的大寿, 这传奇开始在民间流传。 毕业那年夏天,故事在这个世界画上了句号。那时某个报纸上整版整版都是他的学生追忆师长的文章,终于有人正式提及了这件事,为没有人敢在先生生前当面证实而略觉遗憾。其实,有些精神或者感情只要你感知到了,那便是存在,言语又能说明什么呢?
很久以后,和一个师妹偶然谈及此事,两人沉默良久,她忽然笑道:这位先生幼稚得可笑。 我无言了。是的,这是一个高速的时代,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随生随灭,随消随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故事尚不可求,我又怎么能要求现在的孩子能懂得这样的坚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看得我这个着急,到底说的是哪三个人啊?
你那位师妹那末说也不奇怪,现在是靠“抢”的时代,那位老先生确实显得太迂腐了,不过要我说呢,也许你师妹在感情的漩涡里打几个滚,吃过几次亏后想法可能会有变化的。
仁者见仁吧,争论就毫无意义了,都是些精虫上脑的事情,至于这么多人聊了这么多年吗?谁觉得好玩谁玩!别回贴教育我了。
所以到底是谁在我们看来并无区别。
得到的就一定比那个旁落的幸福吗?生活也许并不那么简单!
并且很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总好奇别的的感情生活呢?
也许,从好的方面想,是为了了解得多一些,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或者,从“恶”的角度,是为了追求一种心理上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优越感。
不想别人回帖的时候,就把帖子设置成“不可回复”,那就彻底省心了,别人想回都回不了。
为了不再多灌一次水,先提前告诉你:这个回复框的最下面,“发帖”那个杠杠的上面,有那个“不允许回复”的选择项,勾上就可以了。
俺气人的时候就这么办,气了人还让人骂不了我,嘻嘻
http://www.cchere.net/article/236561
http://www.cchere.net/article/237850
金先生获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同在滨州大学读书的,梁毕业后去了哈佛,读了硕士一年后感觉学不到东西就不念了。一时手快失察了,可能是受了这两天争论的影响,满脑子的林梁徐金,尔雅兄说的是谁就不知道了。小子无知,还请不吝赐教!多谢,多谢!
然后洋洋洒洒,整整覆盖了一期刊物。
后来有读者来信指出,“我觉得我们都是病态的。得知你的邻居或是全国同龄人每周做爱次数比自己少就会使我们感觉悠然。我们的快感难道是和别人比出来的吗?”
我想,“窥视”可能是我们人类的一个通病,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几千年了,不见有好转的迹象!
我的一位朋友,看上了别人的太太。一次当我们碰到她先生后,我朋友还认真地对我推测,她的先生那方面可能不行......
陈岱孙和周培源夫妇。他们都是很低调的人。
想起一件事,当年许智宏以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兼任北大校长,他的老同学们很是不服,说许有什么资格同兼两职。许辩解道,他这个并非没有先例,周培源先生曾经身兼科学院院长和北大校长。他同学道:“你也配和周培源先生比? ”
陈岱孙95大寿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祝贺,好像老江还是李鹏送的条幅是“九五之尊”,比较搞笑。
那时校报记者采访他,问老先生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老先生答曰:诚实。
那天我们几个拿着校报,不禁莞尔。可是笑到后来,却慢慢地感到了一种哀伤。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传奇中,我喜欢的是这个。 因为简单,因为执著。 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 但它可以被感觉到,而它只在被感到的地方吹动。 爱, 也同样。
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