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砖家总是不甘寂寞,44个汉字要整容。 -- 非闲人
许多东西想做到全面真的是很难。但并不代表改变一些东西就是不对的。
在我们家乡有两个姓,一个是棘的一半(KUN),一个是郗(CHI或CI,因为我们方言平舌卷舌不分的),但在新华字典里,没有KUN这个字,没有CHI这个音,但并不代表,没有人家这两个姓。
象那个“蜃”,我一直以为是新式的写法。汗
避免他们在身份证户籍等等上的烦恼,所以并不反对恢复部分异体字限定在人名和地名上使用。
现在反对的是对44个常用汉字无端的整形手术,像“杀”字,有必要去掉那个勾吗?这个勾妨碍到群众什么了吗?
50年以后台湾坚持繁体字,是因为是否支持简体成了(在台湾)政治正确的一个标准呢?
文字意识形态化
“杀”字没了勾,美是美了,但是没了杀气。
见: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3-22/1612241.shtml
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他跑到蒋介石办公室大吵大闹,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还说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讨论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蒋介石做了一些解释,戴季陶仍听不进,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简体字表》,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召开的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由于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没办法,蒋介石只得下令暂不施行简化汉字。次年2月,戴季陶又促蒋介石以行政院的名义下了一道“暂缓推行简体字”的命令,这次汉字简化也就不了了之。
1952年秋,蒋介石在一次国民党宣传会议上再次提出文字改革,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作适度的简化”,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等造舆论定方案。就在蒋介石推动简化汉字时,著名学者胡秋原又站出来反对,胡秋原的主张得到台湾文学界和史学界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利用“立法院”这个讲坛,猛烈抨击提倡汉字简化的罗家伦等人。
见社会上不断有人反对文字改革,蒋介石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时难以施行,便不再提简化汉字的事了,文字简化也就再次搁置。
从钱玄同、胡适1920年倡导简化字到1935年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15年。
解放后1950年文字改革座谈会,到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简化字总表》,14年。
你怎么发贴用简体字?用繁体字呀,我都能读!—— 不再继续繁简之争,纯粹浪费时间!
可以增加繁体字,但不能改动现有简体字写法。
20年代以后的简体字,拉丁化,甚至五四本身都是在民族自信心的最低点出现的,简体字未必就是一定正确的。50年之后因为五四之争,以至国共之争,确实在两岸都有意识形态化的倾向。
但是到了21世纪了,恢复繁体字突然热了起来,在几个月之内教育部就急匆匆的推出方案,考虑到现在争论的大背景下,这其中是否也有借繁体字来否定49年,“要改良不要革命”的另一种意识形态化延伸呢?
现在谁都知道简化字是不可能推翻的。方案的争论点在字形调整,对于适当增加的一些专用繁体字,大家并无异议。而字形调整,比如那个杀字,不过是回到康熙字典的杀字的偏旁写法,仍然是简化字。把大家是否接受放一边不谈,我觉得新写法反而是一个有根的字,更像一个系统一种规则出来的字。你不必上纲上线到意识形态去。
都不知道在瞎争什么,不知所谓。
比如原来我上的那个初中,在我读初一和初二的时候改了个名字,之后因为遭到广大校友群众强烈反对(原校名有超过50年的历史),又改了回来,好嘛,前几年落档案的时候在入团志愿书里差了个章,要求回初中补办(管档案的也无聊,都十多年前的事了,档案至少在几个教委、招办转了几次手都没问题,就到他那有问题),结果回初中补办后,发现盖的章上名字不一样,再次差点被拒。。。。
是否改字值得商榷,但说浪费未免过头了。
计算机软硬件要更新,手机电话要更新,改
个字库算个什么。
钞票样子要换,城市扩大,新房新人,每年
换电话号码本。
我等小时候经济不大好都是新书为主,难道
现在小孩不每年用新课本,更别说学生每年
做题考试,卷子,题目都在不挺更新。不都要
重新排版印刷?改几十个字算个什么。
中国的内部事务为什么要让外鬼来指手画脚?
您怎么不邀请宇宙上国呢?
棒子不是还想算计汉字的发明权吗?
干脆请它们主持吧!
你一定觉得繁体简体的学习难度是一样的
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
你管我耗多少功,费多少事,任务完成就好了;
管什么成本、时间,咱都不在乎;
苏联老毛子搞经济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完蛋了
繁体有些字难,也有很多字不难。
简体字有些字看着简,反而更难学。比如见,车,鱼,门,东,等等常用字。繁体还真比简体更易学易记呢。
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还不是你嘴上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