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牛鞭效应如何干掉一个企业1 -- wqnsihs
很有启发.
IT环境足够成熟后,很可能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当然不仅是快速消费品领域。
阿里巴巴/淘宝的成功就是占了游戏规则改变的抢先优势 ,也反映出游戏规则变化对整个市场的巨大影响力。
我对快速消费品是外行,自己的理解怕是很肤浅,所以想请教一下忙总
但是失败也不可避免,买东西谁也不想找罪受(可能俺赶上的就是偏酸偏苦那一拨)。。。
黑色的是很酷,但很多情况下批发商和小商贩都是放在室外的,结果吸热后很多瓶身出现了变形,根本卖不出去。
可以想象IT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果会是彻底改变产业面貌,游戏规则改造是应有之义。只要看一下物流业在网络时代的运营模式完全改变就可想像制造业将发生全面改变。但到底如何变,没有人可以想象,只能瞎猜。
一级经销商把下级销售商视做自己的禁脔,不许别人动自己的蛋糕,即便供应商也不行,这应该算是常态而非变态吧。
那些成功的企业是如何做到恰当补货的呢?依据经验进行估测与修正?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进行调研?还是采用什么其他方法渗透过一级经销商的屏蔽直接获取第一手信息?
我还从来没喝过呢。看着广告热闹就烦。
尤其对于传统企业,不是技术不够,而是缺乏架构。对于传统行业,不是技术先行,而是管理、创新先行。
您在这里提到的现金流,应该是指的供应商的现金流吧?
之所以出现快消品的现金流特点与化肥企业现金流特点的不同,是由于这两种产品的保质期、库存时间等特性决定的吗?
产品以外的原因比较少吧?
化肥一般都是国企,以前在审核投资预算时,专门有铺底流动资金一项,由计委立项后,工商银行负责提供(基建资金由建行负责),库存资金(铺底流动资金其中的一项)一般都做得很大,至少三个月,一般是6个月。铺底流动资金循环使用,利息优惠(等于是长期贷款,计委给粮票,银行执行而已)。这个传统现在也在大型国企中没有改变,所以他们在立项时就已经获得可靠的库存基金。
快消品企业一般建立时间晚,体制大多是民营或非国有,所以铺底流动资金靠自己筹集,自然成本高且不稳定,受银根紧缩影响巨大,所以压力极大。
另外产品的特点也使快消需要周转快,不然就过期了。
我想这是两个根本原因。
化肥有半年是生产出来卖不出去,糖厂有半年就是停工的,所有的设备采购维护(这些都是只能在停工期做的),都是开期票,等半年后糖卖出去了再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