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水上飞龙 -- 晨枫

共:💬160 🌺30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在ICQ聊过几个俄罗斯妹妹

人家还是很爱国的。

家园 没事

爱国不妨碍爱人嘛……

没事
家园 这次老大去圣皮德堡感觉如何?

明年我想跟旅行社去。

家园 圣彼得堡非常值得一去

但跟旅行社去要想好了,他们的路线和时间不一定对你的胃口,如果作为一个火力侦察的话那没事,如果想这就是你的“一次到位”的话,那要留很多遗憾。圣彼得堡比威尼斯大N倍,时间上也要留得充足,2-3天只是刮点皮毛,除非什么博物馆也不进,只是在户外拉练、拍照。

家园 我看了看,至少一周吧。

但是俄罗斯签证和旅馆很麻烦。虽然我不是很担心安全。

家园 美军的舰炮可能没法做到TG那样的步炮协同

另外气垫船无法对付陡峭的岸沿,而很多岛屿没有平坦的沙滩可供气垫船使用。

比如马祖岛,全部是陡峭的岸沿,登陆用气垫船没有意义,一江山岛也没有沙滩,气垫船也派不上用场。

仁川登陆,潮汐搁浅淤泥航道长达23英里,美军登陆前火力准备充分,月尾岛上的守军基本被炮火掩埋。

其实仁川登陆可以轻易化解,将几艘沉船预先置放在航道上就可以阻挡美军登陆艇。

家园 这是无法回避的痛

我们跟游轮的shore excursion上岸,不需要自己办签证,有blanket visa,照样排队一个小时才过关,而且不能独自上岸。俄罗斯就是这个样子,在这些方面比20年前的中国还差。

家园 陡峭的海岸连登陆艇也上不了

步兵大部队攀岩作战可不是好玩的。

美军登陆的太平洋诸岛大多有沙滩,峭壁不是问题。美军的步炮和空地协同也不是问题。

家园 要达到TG200米步炮协同精度可能美军当时做不到

美军的步炮和空地协同也不是问题。

现代定位技术,船身稳定和火炮稳定技术可以使步炮协同精度极大提高。

登陆作战有吃力的,也有容易的,仁川登陆可以看成容易的,容易是因为火力准备充分,而登陆条件仁川是最危险的。

诺曼底登陆区条件很好,伤亡如此之大就是没有步炮协同。难听地讲,盟军在诺曼底用的是标准人海战术,

家园 盟军在诺曼底的战术是和时代相符的

岸线只有这么长,要同时部署登陆舰艇和火力支援舰艇,摆不开。由于射击精度问题,那个时代到舰炮火力支援只能用直射火力,更加加剧了这个问题。

家园 这个是战术问题

强行单兵种一个波次直接横渡冲滩解决问题都不行,以野牛的航速单一冲击第二波后续登陆也要近3个小时之后(雌鹿大约是5小时),4艘野牛搭载的部队,2000名步兵或者12辆主战,或者32辆步战,未必能比雌鹿顶住更多的时间。尤其是面对敌方的装甲部队,32架雌鹿一小时内全部参与打击,耗尽燃油,对面损失至少一个装甲旅还是很可能的,毕竟登陆战的主要战场还是在登陆场数十公里以内,强行攻击数小时的损失绝对能让对岸哭出来。如果是搭载2000名步兵,大约要300架雌鹿,那么分5批轮流出动6~7小时顶住没有问题。当然,有没有那么多钱就是另一回事了,实际实施起来很可能是米17 24 28混编。如果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同等搭载数量米17,24,28组成的登陆梯队,战斗力不会低于野牛搭载的部队。

第一波攻击主要是要开辟并巩固登陆场,防御战为主,一定程度上这会节省油耗。

两栖攻击不可能是单一兵种打包,太危险了。现实些还是野牛机降空降大型登陆舰全方位立体同时出击的可能最大,至于野牛横渡海峡更快其实没太大意义,他再快也得等后续部队,不然就是孤军了。其最大意义在于海岸前数十公里处冲滩,那么有两栖攻击舰机降也能搞定。

家园 这么看来野牛很适合打南海

小岛上上几个连就好了,原有的登陆舰遇见珊瑚礁未必能把重装备运上去,现在用野牛,两艘搭载500步兵3辆坦克够扫荡一个小岛了

家园 诺曼底那次盟军该有的都有了

制空,制海,情报,补给,人员,士气,第五纵队,这仗要是再打输了,那就真不是人养的了,何况很多登陆地点根本就没人防守

家园 其实TG引进野牛是很有针对性的

目的就是把99端上路,小规模机降突击是战术冒险,德国人伞兵玩的开是因为背后有装甲部队撑腰,真到了登陆,那办法多的是,根本不用那么复杂,弄个千把艘渔船,改个遥控,装上百十门107,只要进入射程,就一通乱炸,保证登陆场半径五公里内无任何活物,人,树,草还是野生动物,接下来,那就随便玩了,TG重装部队只要登陆,那就没任何悬念了

家园 登陆战肯定是多兵种全方位的作战

野牛机降空降大型登陆舰全方位立体同时出击是肯定的,而不是可能性的问题。机降的作用是突击队开辟登陆场,空降用来在纵深牵制敌人,登陆舰艇用来输送步兵和两栖车辆(包括63A),野牛就是用来装99的,用来干别的什么都是浪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