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不能用于药物的。满篇“铅汞谨收藏”--要是药物都用而且只用铅汞就真要命了。
这点知道的人不多哦!
一个王朝的强盛应该是全方面的。而不仅仅是军事。没有文化的支撑。军事的强大常常是昙花一现。
无论用什么标准衡量,唐帝国无愧于一个强盛王朝的称号。直到今天,我们的生活仍然不时能看见唐帝国的烙印。会背“床前明月光”的远远超过看过《红楼梦》的;华人曾经聚居的社区叫做唐人街,虽然后来明白那其实有点歧视的意思;明明是现代服饰,却偏偏要叫“唐装”,……
不要说我们已经强大,复兴的路还很长。什么时候米国人相会后的告别方式开始夹杂中文。或许我们才有谈强大的资格。
唐王朝的医药学,作为强盛的标志性内容之一。也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最高境界。
历经了南北朝后期的厮杀和隋末的纷争。初唐的和平是那样的宁静。宫闱里的刀光剑影无论多么无情,离开他越远,似乎越感受不清。科举制度的最终确立,为吏治带来了清醒的空气。如日中天的唐帝国,把国家的管理提高到了MBA的水平。医药,作为统治力的内容,也被纳入了政府办公的项目。
中药,老百姓要吃,皇帝也要吃。而且吃的还是一样的。那干嘛本草书要让那些升斗小民来写,俺们皇家出版社有的是著名的签约作者啊!终于,一个名叫苏敬的家伙跳出来了。
唐显庆三年(公元657年),在右监门府任长史的苏敬向高宗李汾进表请求重新修订本草,以修改《本草经集注》中的一些缪误并增加新的内容。
苏敬并不知道,他的请求,为世界上第一次政府修订药典开了先河。从苏敬把当时的权臣长孙无忌作为名誉主编来看,他的举动,政治投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点。不管他是什么动机,在唐王朝蒸蒸日上的时候请求修这么一本书,无疑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
不管什么政府,集中力量还是可以做大事滴。等到他集中力量也做不了大事的时候,离最后的日子也不远了。所以也别抱怨国朝三天两头捣腾点弱智的事情给大家,比如这个代表,那个发展观什么的,那好比列车启动前对系统的检查一样。
由于政府无论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具有个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当时唐高宗曾经下令各地方政府进贡药材,甚至是新鲜的药材,以供编书之用。因此苏敬工作十分的顺利。仅仅两年时间,《新修本草》就完成了。也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诞生了。从此编撰药典也成了王朝建立后彰显和谐的手段之一。而欧洲的第一部药典要到800年后才出现。
《新修本草》共有药物844种,似乎比陶弘景老先生并没有增加多少。可在大唐把长安建立成国际大都市政策的影响下,书中出现了很多外来的药物。比如胡椒,血竭什么的。这些药材的出现,除了唐朝对进出口贸易的宽松外,中医的开放体系也是功不可没。从那时直到今天,常用中药中颇有一些纯外来的药物,比如西洋参,乳香,没药什么的,用的也挺好,似乎也没有人怀疑这些是不是中药。
当然我们不光进口,名闻遐迩的“丝绸之路”,除了运输茶叶,丝绸,陶瓷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物资就是药物。比如大黄,就是整天吃肉的欧洲人必不可少的。虽然欧洲本土也有大黄,但是对付便秘的作用还是中国大黄最好。以至于在进口的中国大黄中掺入欧洲大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一项很有钱途职业。三鹿奶粉啊,你的手段是有祖师爷的。呵呵
《新修本草》不但增加了药物种类,史料记载,它还开创了本草著作的图文并茂时代。因为政府不但征集药材,还命令画师对药材进行描绘。所以《新修本草》配有专门的药材图册,考虑到宫廷画师的技术,这些画册应该蛮好看的,惜乎不传也!
还有很多,比如官版介绍中,说苏敬,贯彻了厚今薄古的原则,并且注意“下询众议”;说《新修本草》保存了前世本草的内容云云。老熊就不一一道来了。八卦文章写成了学术论文就没劲了。
其实苏敬并不是唐代最为大家熟知的医学人物,很多朋友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最具八卦价值的当是大名鼎鼎的“药王”孙思邈。关于医德的传说,他老人家的年龄(最保守的记载他活了101岁),都是极佳的八卦素材。可惜老熊写的虽是八卦文章,还是要大致遵循中药知识积累发展的主线。孙思邈虽然号称“药王”,他所写《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也包含了不少药学内容。可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两部书更接近于医学百科全书,而非本草学的专著,因为里面内外妇儿药,甚至连药品仓库该怎么建都写了。所以老熊就只有忍痛割爱了。
不光孙思邈本人有名,他的学生也很厉害,比如一个孟冼 写的《食疗本草》,就记载了261种食物在医疗中的应用。
整个唐代的本草著作都非常的丰富。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如陈藏器 的《本草拾遗》,拾《新修本草》的遗居然拾了680种。《海药本草》记载的是唐代的外来药物,……连大名鼎鼎的刘禹锡,也曾经写过《传信方》这样的医药小册子。直到五代,也还有韩保升写了《蜀本草》,据说对药物形态的描述“颇详于陶、苏”。
土鳖和铁牛又工作去了。
南北朝时代,除了药学的发展外,中医的其他各方面基本完善了。比如晋代皇甫谧(mi)的《针灸甲乙经》使针灸的体系完善了起来。王叔和所著《脉经》则完善了中医脉诊。还有著名的炼丹家葛洪
不知道这是不是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传统的士族贵族最后的辉煌了。
唐代的风风雨雨中,还有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邻居也向我们展示了它迷人的丰姿,只是它的丰姿太卓越了,以致今天还有众多汉子惦记着她。
那就是曾经有过一个叫松赞的干部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吐蕃。
如果说关于中医的话题是西西河的“例假”,吐蕃问题就是一直流血的伤口。
还是来说说吐蕃医药。
公元753年,也就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的100年,一些藏族的医生经过大约2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一部叫做《四部医典》(藏语《据悉》)的著作。有图有真相,先看看它长的什么样子吧。
这是文字,老实说,俺也不认识。还是看看其他图片吧
这是药材的描绘
人体解剖与穴位
医疗器械
吐蕃的医学故事
《四部医典》共记载药物1102种。回想一下,大唐药典《新修本草》只有844种。
明白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吗?医学百科全书!想想同时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可没这么华丽。《四部医典》共有华丽的插图约1000幅。包括人体解剖图、药物图、器械图、尿诊图、脉诊图和饮食卫生防病图。
如果对医药知识没有深入了解的话,就凭《四部医典》的编撰水平,说唐代吐蕃的医学水平高于汉族,应该不是很夸张的结论。所以我猜,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多数西人眼中,我们和吐蕃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汉族人充其量是穿西装打领带,说汉语的吐蕃人,更何况我们还缺失了吐蕃的佛教精神和那种淳朴祥和。
这也是西西河里很多人想极力证明的。最典型的恐怕是那个号称“中国科技从来就没有领先过”的人了。
郁闷么?冤枉么?
吐蕃抗铁牛去了。
五代的混乱是巨大的,因为混乱的是人心。当每个人都有窥视自己最大利益的野心时,五代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那么的渺小。
接下来的两宋却是一个奇怪的朝代,西西河里的老文"满江红"很好的描述了被陈寅恪形容为中国古代文明顶峰的宋代。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这位作者应该和老熊一代人,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对杨家将、岳飞很是陌生。不知作者现在到那里去了。
宋代在除军事外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着惊人成绩单。其实军事上也就是战事不利,军事科技绝不是那么窝囊。其他的不是老熊的擅长,能多说两句的只有医药了。
宋代延续了唐朝官方修订药典的传统。而且是在开国之初就开始做这件事。不但如此,宋代修编本草的次数和力度雄踞所有王朝之冠。
开宝6年(公元973年),此时宋朝和北方的战争尚且如火如荼,宋政府就开始修订一本叫做《开宝详定本草》的书了。第二年,书刚刚完成,皇家出版社已经觉得书编写的不好,让作者马上重来,这次就叫《开宝重定本草》。
八十年后,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此时天下太平,包大人坐镇开封府。皇帝老儿闲来无事,又想起咱该修个本草啥的,为和谐社会做点贡献啊!于是命令掌禹锡,苏颂(就是发明浑天仪的那位仁兄)第三次修订本草,这次修的自然就叫《嘉佑本草》(全名《嘉佑补注神农本草》)了。可惜宋政府的一片苦心全被历史的红尘掩埋——这三本本草都没有流传下来。
本草图经
皇家出版社的书虽然今天看不到了,在当时显然是畅销书。读过的人很多,北宋民间有钱人多,民科更多,终于有位叫唐慎微的民科做了件让官科汗颜的事情。
唐慎微,四川名医,出身于医学世家。据说长相很是不好,想来早就绝了参加快男选秀的念头。从政估计也没法和北宋的那些超级偶像们PK。只好安安心心的当他的医生了。既然是民科,所以他编书也是发挥了一个民科所有的草根特长,除了参考政府修订的本草著作,还参考了佛家,道家,各种名著,据说引用的参考文献有500种之多。四川也是中国药用植物的大省,唐老先生估计也没少上山去看看。反正经过了很LONG很LONG的时间后,终于1098年正式完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两年之后1100年,著名的国学皇帝赵佶上台了。
《证类本草》共载药物1764种,并附有900多幅图片,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证类本草》的蒙古刻本
此外还有3000个左右的方子,据说是靠唐慎微不收钱给人看病换来的。全书共31卷,约60万字。
如此好书,怎能逃得过国学大师赵佶的法眼?赵佶大师当时正以身作则,发起一场爱国学,学国学,用国学的运动。很快(1108年),就有担任过杭州仁和县尉的艾晟加以整理(主要是把图改了,掺了点东西),刊行于世,作为国学运动献礼作品。这一年年号“大观”,出版的本草书自然叫《大观本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同样的事情八年后北宋政府又做了一次,这时的年号“政和”,于是《政和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也诞生了。证类本草是如此之好,以至于高宗南逃,建立南宋小朝廷后(1159年),继续以它为蓝本,修订出版官方本草,这一年年号绍兴,出版的就是《绍兴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政府在文化科技的建设上的用心和成绩由此可见一斑。
好像是由于纸张保存的原因(1000年左右是纸张保存的一个槛),《证类本草》实际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真正原汁原味的最早本草著作了。感谢唐慎微,这位孜孜不倦,才华横溢的民科!
喝水去了
哈哈哈大笑三声
早知道俺自己先做了。
欢迎来做沙发。
自己抢沙发是作弊
沉宝抢沙发是习惯
其他抢沙发是沉宝
也不知道怎样沉宝。能赐教下否??
但在西西河,更是一个抢沙发专家。拒不可靠数据显示,沉宝出现一来,西西河九成以上的沙发都归他\她抢去了,在借代的修辞手法里面,沉宝就是沙发,沙发就是沉宝
赐教可不敢当,还请您多多赐教才对呢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健康
那么大宋朝啥职业最挣钱?
自然是医药代表(比如西门庆筒子)
但凡承平日久,没有了游牧民族的狼牙棒,人,无论贵贱,就都开始关心起一个相同的问题——健康。无论是宋朝的天子,还是穿上丝绸裤子的脚夫,概莫能外。
天子和他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健康,早在北宋的一千年以前就有人关心了。历朝历代,不管这个皇帝再锉,给自己找个好医生看病的事情基本都还没有耽误过。太医局就是干这个活的。王公贵族的医保从来就是不需要担心的。
老百姓可就麻烦了。医生不好找,好医生贵着呢。差的医生您敢请他吗?请完了医生,抓药又是个大问题。医生本村没有,外村还可能有一个。可这药房就不可能有这么多了,那年头可是真正的“医药分家”的。万一碰上个“名医”,给您开个“原对的蟋蟀,经霜三年的芦根”,咋办啊?连鲁迅鲁老爷那么大的学问,都硬生生被折磨的不信中医了,别说咱了。那年头不信中医还能信谁去啊!
那咱不吃汤药,吃中成药行不?桃花岛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推出了急救药品——九花玉露丸。那疗效,可不是盖的。咦!不对,桃花岛公司的CEO不是黄老邪么,怎么卖药的成周伯通了?
“喂!你这药丸子怎么还有股胳肢窝味道……”
“爱买不买,乱讲话,九阴真经可不是吃素的。有本事你混个太医局的医保卡,别上俺这里买药啊!”
北宋的皇帝注意到了这些网络上的闲言碎语。熙宁九年(公元1076)爱民如子的宋神宗,在宏观调控中首先在京城建立了大宋医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熟药所”,试点药品规模化生产和专卖。该公司隶属太医局,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执业药师若干,设备全部为皇家专用设备,统统made in China。
生意出人意料的好,元丰元年(1078年)4月24日,三司对官药局头一年经营审计后说:“太医局熟药所熙宁九年六月开局,至十年六月收息钱二万五千余缗(千文为一缗),计倍息。”即国家获得了与投入资金相等的利润收入。不但投资当年收回,京城的药价也因此稳定下来。该公司由于主要制造OTC产品,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小病去药店,大病请医生的预期。北宋的医改初战告捷!
在大好形势的鼓舞下,宋政府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进行推广。分公司一家接一家的开办起来。
崇宁元年(1102年),国学大师宋徽宗赵佶下诏,允许各州郡用地产药材等价交换官药局成药。这一措施深受地方和百姓欢迎。崇宁二年,官药局业务激增,徽宗及时诏令扩大规模:卖药所增加到5所,另设2所“修合药所”,专事成药生产;隶属关系由太医局转到太府寺;户部要派官员进行检查。太府寺为掌管国家财货政令、商税、贸易的中央机关,相当于今天的工商局、税务局和商务部的合并。
这么肥的买卖,太府寺当然希望公司呈跳跃式发展。不久,“卖药所”改名“惠民局”,“修合药所”改名“和剂局”。同年,吏部尚书何执中向朝廷上奏:卖药所其惠甚大,当推行天下,凡有市集,务置处之。上奏得到批准,官药局便在全国陆续推广。淮东、淮西、襄阳、四川、陕西及各路会府都先后开办,盛时全国达到70局,形成了庞大的官营药业工商体系。京城官药局独占鳌头,年获利达到40万缗,30年增加了16倍。
西门庆同志,估计就是在这个时候获得了阳谷县医药专卖的资格,摇身一变,从民间的药贩子,成为阳谷县医药公司的CEO,成为阳谷县的税收大户。走上了人生和事业的康庄大道。
这种大好形势一直持续到了南宋。
可全民医保的目标是人人有药吃啊,大宋医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辐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啊,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辐射到怎么办?
三流公司做产品,一流公司做标准!
作为当时世界顶级医药大公司,大宋医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显然不会这么没有进取心。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高宗又诏诸州置惠民局,发给成药配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国药局均使用“太平惠民局”之名。并向全国公开,让诸多小公司也享受标准化的好处。
世界上第一部官方制剂标准就此诞生了。这本制剂标准实用性之强,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大家熟悉的藿香正气,就是出自这本书。
将近一千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的不一样。可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仔细的寻觅的话,还有很多当年先人设计的影子在不停的晃动。想用刀切开自己的影子,和切去自己的jj没有太大的区别。
宋王朝应该是无愧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顶峰。
除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样的制药标准,宋朝药学方面的成就还有编撰了《圣济总录》(公元1111—1117年)。共编成的二百卷,收集了两万多个药方。是宋代以前的方剂大全。
医学方面的成就也很多。宋代中医的分科开始全面细化。
妇产科有公元1098年北宋杨子建(生卒年代不详)的《十产论》和公元1237年南宋陈自明(公元1190年—?)的《妇人大全良方》
儿科有著名的有:约公元1107年北宋钱乙(公元1035一1117年)的《小儿药症直诀》,广告里那个“药材好,药才好”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出自这本书。关于钱老兄,罗大伦老师有详细的介绍。
外科方面,南宋初,针灸医家窦材(生卒年代不详)在《扁鹊心书》卷下中记载了用山前花(曼陀罗花)和火麻花作今身麻醉的药方“睡圣散”,这是中药全身麻醉药方的最早记载。
法医学 公元1247年,南宋宋慈(约公元1186—1249年)著成《洗冤集录》,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检验尸体的各种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司法检验专著。因为有一个根据宋慈的故事编的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一度大热。不过那最后一集,老熊觉得能通过ZXB审查实在是个奇迹。
原著。不知道是那个版本
俺觉得这部电视剧还是不错滴。
还有……………………
如果不是蒙古高原的寒流,吹散了南中国的阵阵暖风,如果崖山之战能坚持下来,如果……。只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渴,水
再在针治的过程中完善了经络学说。古代的砭法应该早于针灸治疗,因为石器时代早于青铜时代。中国能出现刮痧治疗的原因可能跟早期的玉器崇拜有关。
至于说是因为原始社会的人也掀起医学发现的“新高潮”的原因,我宁可相信是刮痧后出现的斑点和感觉导致的穴位和经络的发现。
离开了对先秦的哲学体系的理解,就难以理解中医的科学实质。
打住,一不小心又要被人批了,中医有科学么?可笑,阴阳五行的哲学体系太落伍了,前提是错的,当然结论也是错的,俺抱头鼠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