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共:💬453 🌺1912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家园 搞药动的喜欢说 中药是通过肝脏代谢起效

搞分子的喜欢说通过生化分子通路调控起效。

都说自己的工作是最重要。最后的结果是临床反而不重要了。

呵呵

家园 传统的东西都是看似简单

但真正入门却很难

家园 这也好比登顶珠峰,若干代人偿试过,每一高度都

不易,有智慧,也是探险,其中的精神与经验都具有实际意义。当人们可以假现代科技轻易登顶时,必忘记前人经验的重要。其实,经验至今并未过时,只使人们再也不屑而已。知解传统,需要些从头再来的精神,穿越,对科学进步也具有意义。

创新高速也要与人类的原始自然本性相合。

实际上,人类也在改变,但是其基本的生理参数改变得速度以万年计,比如体温常数,心率与呼吸常数,甚至身高体重的常数,血液白细胞总数的常数。。。

所有的医学,或对生命进行操控的举措,必遵循这一原理,否则,人类有自欺欺人之谬。

科学与时俱进,应对生命现象,也要掌控速度,遵重自然程序。

如今人类的生命程序,是若干万年计进化来的,与自然,或一草一木都有连系,与自然自成体系。病态之时,也要诉诸于对自然的领悟,强力干涉,割裂,侵入等法,虽取一时之效,总归不是常法。也应吸取教训。

新奇快速不一定都有正面意义。

同理,传统,陈旧也非都是过时的。

对药物而言,好多有效的药效与毒性并存,好多药物的毒副作用要在子代,甚至多少年之后才显现出来。所以,新药不见得都好。

比如青霉素出现后,人类发现合成了多种抗生素,也不断发现不断讨汰。而水的药用价值至今还永无另物替代。

通宝推:花大熊,
家园 再与兄多谈论两句,

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及实践,存活至今,虽然受到现代化的强烈挑战或淹灭,还是据有生命力。

中国医学的每一进步,都与原始自然有关,其中有探险的意义在其中。

而都是直接以身相试,付出了好多生命代价。

很多生药的发现,都经此程序。

人们敬仰第一个登顶珠峰,第一个万米潜海的人,其实,很多有效草药的发现,意义同此。

比如,伤寒论的经方,有三物白散,其中就有巴豆。巴豆具有强烈的毒性,对胃肠道有某种特殊的作用,但是,利用此等特殊的作用,可以应对某种严重的胃疾或肠疾。单是通泻大便的药效就很特殊。当初,偿试巴豆,并组成经方的人,本身就是探险。

不过,现代医师,没几人还会去偿试探索巴豆之用,没人用,就不再会用,等于就失传了。但是,当年中国人确实用它治过病,救过命。也许将来人们突然发现了它的独特价值。

探险,不免有失败,但是,人类的进步好多都是从失败得到的,好多进步与其说是进步,不如说是失败。

原始的经验,有独特的价值。

现代医学科技实验,因为有了科技机器,还受到政治经济学等高度介入,最终也只能将在苍蝇老鼠身上所得的原始参数,再诉诸于对人体机能的解答。回顾一下前人的历史经验,或有新启发。

家园 顺便与兄简要谈论一下医与药的关系。

中医的理论很独特,独特在很原始,很自然,很不像医学理论。

中医的理论以现存《素问》,《伤寒论》文字最早,最完善些。但是,也丢失,被时代淹没很多(大多数文字丢失了),现代人读到的只能是片断。

依我所知觉,《素问》文字十余万字,《伤寒论》文字6,7万字。被现代人们读懂一半不到。也因此,常有可贵的新思考被提出,被验证。而理论与实践是连贯的,理论催生新知新实践。此经典的价值与真相之一。

任何理论都是不完备的,因为理论或定义定理公式定律是人总结的,再描述验证之,却并非宇宙的全部真相,因此,总是不完美的。

中医的理论也有粗糙或不精确之处,更有模糊不确定之处,也有错误之处。

但总体上,为观察生命现象,认知人与自然,应用自然草本,木本生药提供了一套理论。

理论,再完美,充其量,对于人类知解宇宙真相,只是个器。

器,也就是工具。

工具最终还要诉诸于实用。

中医的医理,也是个工具,长的就那样,但是它可以用来专门度量病象,主导对草本,木本等自然生药的使用,并显示出某种不可思议的真切与灵敏。可谓专器专用。好比,度量珠峰要用米尺,度量分子就要用纳米尺。当然,用纳米尺度量月地,日地之距也有可能更精确些。

比如,人们常常思考,讨论何为药物?药物与食物有何不同?

已知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将药物与食物同管,这也表明了药物定义的某种不确定性。

于西药,或所谓处方药而言,都要经过现代法定程序,被实验验证,于是,被认定是药物。西方国家因为不懂中医中药,因此,至今不以中草药当药,或只拿其中某种特定成分当药。

中国人却以很多自然草本,木本,食物等当药物。

但是,只要被中医师认为是药物,被使用,就要诉诸于中医医理,否则,就不是药物,就只是食物或物。这是医理与药物关系的本质,是医理与药物密不可分的真相。因此,医与药不可分,废医存药之说,就是废中医之理,也废中草药之药性。如此,中草药物的专业意义,或终极的医用,医学价值也就尽失了。而中草药的医用药用价值是附着在医理上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比如,水是最为寻常的自然药物。水的医用,药用价值,中西医都不否定。而适当地给病人饮水,也是中西医最常见的普通的,重要的医术。现代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每天都大量地经静脉被注入病人体内,也是西医处方药物。当然,水直接被输入静脉与经口进消化道,其医理有不同,但是,饮水也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当然,病人口渴必要欲饮水。口渴就是病象,认知此种病象,以水治之,水就是药物。而中医医理却视水为最要紧的药物,也因此,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部,水部居首,记载几十种水。

病人自找水喝,水也许就不是药,就是水。

而中医师要以水入药医病,就要辨证,就要认定如何用水,就要知道水的药性,就要知解水的寒热温凉平,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就要知解病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甚至要据不同的病情掌控用温水,凉水,冰水,沸水,或泉水,雨水,雪水,湖水,海水,江河水。。。还需掌握用水的时间与分量,这都已经接近所谓的量化与质的分析了。虽然,也就水而已。

但是,水是药物,并不简单,使用此药,如果诉诸于医理,极其专业与复杂,也因此,水,可以在医师手中创造出可贵的临床药效,甚至救命,甚至可解决很棘手的临床难解之题。这在《伤寒论》中被集中体现,容当另述。

水之药用,尚且如此,绿豆之类入药则更为复杂些。同理,要合理有用地使用绿豆也要诉诸于医理。因为,绿豆的药用功能与水不同,性味均较水为厚重,药效应更强烈。阴阳属性更难把握。

当然,病人自己喝绿豆汤,绿豆就不是药。五本先生们用绿豆,也不是药。但是,不是专业医师使用绿豆,可以当成一道高汤,鼓吹其色香味,鼓吹其营养价值,却不可假医师专业身份解答绿豆的药物特性,更不可言说自己在用绿豆汤治病。因为,绿豆是一味重要的药物,必诉诸于专业使用,才具有药用医用意义,而必须诉诸于医理,才能最终赋予自然草本,木本,某些自然之物,食物具有药用价值。才最终使自然之物,被合理有效地医用。

医理与药物是一体,是阴阳。

关于阴阳,也是另一主题。

家园 看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家园 日本西化的早,“废医存药”也弄得早

结果如何?有些东西一旦失去,是很难找回来的。

家园 如果真是牙髓炎的话,没补牙不疼了很有可能是牙髓坏死了。

good luck

家园 凡是不可知论者

反正不可知,也就不必论了。不知也罢。

不论包裹上什么神奇的修辞,还是一样。

这不是发展中医的路。

家园 那时、那人啊
家园 好文,宝推河友共享
家园 个人看法:神农是第一个以政府名义编药典的。

个人看法:

神农是一族,或者说是历史上某个曾经纵横天下的大的势力集团,建政后某个时间,一个伟大君主,下令收集天下方药,编成第一本“本草”。能够编写这样大规模的药典,自然之前这方面应该已经发展了好久好久了,可能已经积累了至少几百年的技术经验。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实事变成了神话,就成了神农尝百草了。

另外,后来黄帝一族做大,委派 岐伯(是负责人的名字或者是编撰机构的名字)又进行了一次“尝百草”的活动,个人揣摩估计也是一种国家行为的编撰药典行动。

有点类似后来的盛世编 “大典”的样子。

家园 培养总工和工程师难度是很不同的

中医师 = 总工程师: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

西医 = 工程师:只需要应付一方面的问题

培养“总工程师”很难,“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失败率很高,这很正常。

家园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在工程领域很正常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在工程实践中很正常,根据我的经验,现实情况千变万化,要做到完全同一标准化是很难的。

最直观的,比如全球千万个麦当劳肯德基,你能找到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么?

同样一套房子,装修方案还很不同呢,即使相同,也会因为主人的各种癖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得不同。

同样一条 cpu生产线,还有良率问题,并不是100%产品合格的。

一些所谓的“为何同样方法现实中却不能得出同样结果”所以一定不科学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人在书房凭空想象出来的。

关键是要弄清楚这些“变量”的权重和起作用方式。

家园 此说亦有耳目一新之处

显然不是个人行为。、

不过嘛,一要证明那时候的政府已经是像模像样了。二是要证明他们大张旗鼓的干了。

嘿嘿,有专家又要忙活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