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共:💬453 🌺1912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哎!
家园 不知道你看了这篇文章没有

王永成之子王刚反击陈祖甲谎言的公开信

我的易学老师告诉我,其实没有偶然。

几年前我曾有一次站在机场跑道的尽头看飞机降落:每隔几分钟半空里就突然出现一架飞机,它们是什么机型、属于哪家航空公司,对我来说完全是偶然的。但对机场负责调度的指挥塔而言,这些是早就已知的、必然的。由此也许我们可以相信:所谓偶然,其实不过是未掌握的必然。

家园 关键是

俺们还是想骗他们的银子呢。只好硬着头皮上啊。苦

家园 随时候教

跟明白人交流是件愉快的事情……尤其是知道些我不知道的东西的明白人,那就更加愉快了。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6)——反戈一击

1840年虎门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殖民主义、民主与科学。中医从此告别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日子,不得不面对一个从未想象过的对手。

总的说来,中医干的不坏,至少没有把自己送进博物馆,或者成为圈养的大熊猫。在其他文明的医学彻底衰落的大背景中,中医还有能力和勇气,与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医学进行竞争,应该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

作为以实用为第一要务的中医,如果像昆曲那样被保护起来,与其说是一种幸运,还不如说是一种侮辱。

应该说中医在面对西方现代医学开始竞争之初,还是颇有些优势的:数量众多,触角进入每个中国家庭的医生队伍;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和治疗方法,民众的高度认可,加之西医还在蹒跚学步。一切都是那么正常安静,没有时下中西医争执的冲鼻火药味。对19世纪中叶的大部分国人而言,了解西医,和看看照片,去去教堂之类的行为,好像也没有太多区别。没有行政力量支持的西医,在当时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发展了两千年的医疗网络体系。即使今天,非洲部落里的医生,给黑人们印象,估计也就是个有点魔力的活菩萨形象。

中医的优越感甚至一直维持到了接近20世纪。洋务运动,或许是双方胜负转换的开始。因为从这个时候起,西方现代医学开始获得了行政力量的支持,从微弱,到渐渐强大,直至成为民国政府的强迫症。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女人的小脚到四书五经,乃至当今天子,怀疑一切的声音渐渐的响起。中医作为彻头彻尾的传统文化,受到质疑一点都不奇怪。1879年,终于有人向中医开火了。

很多材料上把俞樾作为打响医学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这个估计不会错,毕竟是他发表了《废医论》。书在那里摆着呢。

只是他的身份实在有些尴尬。

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湖州府德清人。晚年一直在苏杭一带打转,留下了苏州的曲园,杭州的俞楼这样的二流房地产景观项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杭州西泠印社旁的俞楼,俞樾讲课的地方。今年夏天老熊还从门口经过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苏州曲园,俞樾生活的地方。

今天的很多时候他被穿上“国学大师”的马甲。可惜老百姓知道他的人不多。倒是他结交的日本笔友的推崇,使得他在日本的声望甚至比国内要大很多。而且终其一生,俞先生一直搞的是教育工作,似乎并没有怎么接触过现代自然科学。更没有象后来的那些人留过洋,学过西医。早年他还其实自学过一点中医。废除中医的理由也有趣,因为据他考证,中医=巫术。河里那些说中医是巫术的,就别再把自己的文章加【原创】拉,那都是人家玩剩下的了。

所以很多的后人猜测,他废除中医,泄私愤的可能性更大——他因为近亲(和表妹)结婚,子女早夭。更不幸的是,夫人走的也比他早。虽是晚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估计还是很有市场的。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想来对一个自认为懂点医学的人,刺激更大。

如果不是他的弟子如此有名气的话,或许这个医学武昌起义的牌坊,就轮不到他了。

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奇怪,情场和赌场,官场和学问,事业和家庭,子女和弟子,基本是拧着来的。俞樾在生孩子方面虽然背了点(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行,还有个嫡传的曾孙,红学家俞平伯),但架不住他教的学生太厉害。吴大徵,陆润庠,张佩伦,还有章炳麟。前面几个你不认识?吴大徵,湖南巡抚,干过老毛子,打过日本人(可惜没打过)

http://mil.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451/2/class045100001/hwz1186584.htm

陆润庠,溥仪的老师。张佩伦,他有个孙女,叫张爱玲。此外,他还有个学书画的弟子,叫吴昌硕。怎么样,即使不算那些不出名的,他的弟子差不多是半个中国近代史了。要把他的徒子徒孙,七七八八全算进去……?哎!俺们东哥据说也曾和章大师接触过滴。

这么多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弟子,继承了俞樾学术衣钵的同时,是否继承了他对中医的私恨?这种继承又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废医运动?俞樾先生想脱下反中医第一人的马甲,恐怕也很难了。

其实真正见识了现代医学的成就,转而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李鸿章李中堂倒可以算一个。毕竟,那个时代,虽然被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真有机会拿着大清帝国的护照,到处转悠的,不多。

中医开始被人反戈一击了,那么药呢?

对中药,除了正统的医学纳粹,大多数的学者采取的是宽容和审慎的态度。毕竟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可口可乐还被当作咳嗽药呢

。对大黄,甘草,薄荷这样自己还在使用的草药,西医们说否定总有那么些底气不足。

整个十九世纪,西方的医学虽然在不断的进步,但大多数是生理与生命科学理论的日新月异。理论和实践总是有一段距离的。因此在药物治疗

的手段和最终的临床效果上,现代医学的领先及其有限。给当时中医留下深刻印象的仅仅是阿司匹林,金鸡纳霜等有限的品种。

光有这些品种,要想重修一次本草。似乎还为时尚早。更何况如何用阴阳五行来解释那解热镇痛效果极佳的阿司匹林,张锡纯,唐容川们也没

有找到什么好方法。所以整个19世纪,药物学处于一个相对沉默的时期。编修的药学书籍,和清前中期没有太大区别。以方剂书为多,单纯的

本草书还是以考据和阐发为主,像样点的综合性本草书基本没有。

十九世纪的中国,正在爆发的前夜,凤凰正走向地狱的烈火。凤凰身上,传统医药的美丽羽毛却已伸向了烈火的最深处。

喝水去了!

通宝推:金各,
家园 1900年的西医也不咋样

最近的100年里现代技术和医学都得到长足进步。

1900年的汽车还不如马车.

家园 香港脚???!!!

香港脚肿痛∶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点服。(《事林广记》)

家园 香港脚

后来演变成脚气的代名词。原来可不是。

类似的还有霍乱

家园 大话中药发展史(17)上——长夜漫漫

二十世纪,似乎是中国历史的浓缩版,升华版。多少未曾想到的事情居然在一夜之间发生。多少人的命运象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

二十世纪的中医也不例外。中医自身的命运,在短短的一百年中,也象自己根植的八卦图般,旋转不已。

辛亥革命的枪声葬送了最后一个王朝,一起颠覆的,还有与王朝相伴的林林总总。颠覆是快乐的,就好像我们大学毕业前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砸碎一样。若干年后,我们才会明白我们到底干了些什么。

二十世纪的西方医学开始飞速发展。发展的速度,在今天看来,有点象根抛物线。无论如何,虽然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现代医学,还远未达到独孤求败的地步,颠覆了皇帝的中国人,却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拥抱它了。

民国的建立,为一切改变提供了试验平台,人们开始操持着各种试管烧瓶忙碌起来。中医,也被放进容器里烹制着。

做过试验的都明白文献的重要,一切试验,完全自己来过,总比不上有人报道过的。放眼望去,在地球的数据库里,对中国的试验而言,最容易引用的,就是日本文献了。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彻底废弃了传统医药的合法地位。虽然后来开了个小门给所谓汉方医药,但百年来现代医学的法定地位就再也没有动摇过。效法日本,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废弃中医。

应该说北洋政府在废弃中医的政策上学日本学的有鼻子有眼,而没有象后来的准纳粹汪精卫那样风风火火。日本曾经考虑到传统医药身后坚实的社会基础,所以并没有立即禁止传统医学,而是禁止这些医学世家的言传口授。等到老家伙们干不动了,子女们又没有端上先辈的饭碗,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其时,大凡激进点的文人,也都站在废医论的这一边。能够罗列的名字,几乎涵盖了近代史上所有的革命派,或者曾经的革命派:章太炎、余云岫、鲁迅、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丁文江、陈独秀、郭沫若……。可想而知,当时的舆论导向是怎样的。

可惜国人的狡猾远远超过其时颇有些憨头憨脑的北洋政府。想想也是,日本人玩过一遍的,再拿来忽悠中国人,真当玩中医的都是笨蛋啊。抗议的声浪随之而来,要知道那年头游行是一项颇时尚的健身运动。

遗憾的是东方世界里,民斗官总是没有好结果滴。何况官里面,还有汪精卫这样的大角色。废除中医的做法虽然有些反复,但整个民国期间,基本被执行了。只是由于民国各时代的政令不行,废除中医的行政命令,如同民国时期的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都没有彻底的执行下去。老熊插个嘴,要是能政策能执行得通,常凯申公应该不会去台湾了吧。

中医终于在二十世纪初,走进了自己最黑暗的时代。

黑暗是黑暗,压力也不可谓不大。正是在这种压力下,诸多的有志青年,开始了对中医药的艰难探索。尤其是中药。和当年的汇通派不同,这一时期的中医药研究者,包括某些继承了传统医学衣钵的医家,已经彻底的放下身段,提出了革新中医,或者中医科学化的说法。

相较于中医理论的玄而又玄,看得见摸得着的中药让人放心了许多。树皮草根中是不是包含着金鸡纳霜那样神奇的物质,直到今天,我们都满怀好奇,充满了希望。

同样,科学化的理念也影响到了中药。现代生物学,化学的方法开始用于中药的研究。如果说中医,还有一干老者们在竭力维护着传统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话,中药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所谓科学化的道路。而且一直走到了今天。

从零开始的研究是容易出成果的。中药研究的前辈们正是在这个时代,通过他们的努力,发现了一些被写进教科书里,至今仍在使用的药物。比如麻黄碱。

本草的编撰也有人想到了,这次编撰者仍然还是正宗中医,只是他曾经学过西医。

通宝推:五磊山,
家园 图片里的“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日本人编得修订版吗?

开卷写得人名是:

前典药头 橘 亲显

官医 细川桃庵

官医 望月三英

官医 丹羽正伯

另外很多中国古代医典是从日本、韩国、越南发掘回来的吗?

家园 这个应该是的

此图是我在网络上找的,没主义到是个引进版的。当时就看它最清楚一点。恕罪!

中医药文献,确有一些是从国外引进辑复的,但总数应该不会太多,具体你可以在清代专门的医籍考中查询。更多的是根据国外的版本对国内的本子进行修订。

个别完全是被老外保存,国内已经失传。比如刘文泰的书。

从国家上看,日本的文献引用相对多一些,韩国也有一些,越南的我倒没怎么听说。

版本学曾经是俺最痛恨的东西之一,现在写这些帖子,偏偏要和这些打交道了。

家园 太客气了,这有什么赎罪的。

以前没想过日本人能读懂中医著作,所以看到这几个名字感到很惊讶。我看中医的一些理论感觉挺玄奥的。读懂中医理论恐怕比读懂儒家经典难多了吧?

中国是中华文化圈的源头。周边几个国家借鉴并发扬了我们的文明成果,是光荣不是耻辱。我们后世子孙既不能像日本人那样,把传统医学彻底摒弃;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家园 呵呵,不知麻黄碱是中国人发现的呢。

日本现在是不是也重视中药了,老早看过报道,日本的中药出口金额比中国多得多,还特别重视在中国收集药方。

家园 是媒体的忽悠

汉方在日本国内完全是非主流。日本主要是把汉方作为自己的名片。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话语权和先发优势。

明治维新时代就没有传统医学的地位了。

当然他投入的是比我们多的多,那是人家有钱,没办法。

做东西也比我们认真,很多结果都是我们引用他们的。

家园 麻黄碱的分离是日本人做的

但他们不知道干嘛用。是中国人发现他的广泛用途,并且开启了肾上腺素受体的黄金时代。

可惜这个工作是在美国做的。

家园 日本人到中国学中医的不少

还有很多韩国的。这几年鬼子少了,棒子越来越多。学的还挺认真的。

不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决定了他们在中医的学习中容易犯错误。很多国内的大拿对他们嗤之以鼻。闹的笑话也不少。而且有国际笑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