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河风吹老少年人——沅江河上的排古佬(前言) -- 大叶茶
这个景色绝对是桃源境内的,大概在县城上游一些。
漂亮死了
惊喜:你意外获得【经验】 三十点
2 枚 通宝已收。通宝推荐已被记录。被推荐帖会以适当的方式被推广
有点纳闷,为什么沅水不从沅江过呢.
湖南四河,有二大河在湘北.资江在益阳,湘江在长沙,一条在湘西,沅江,一条在湘西北,澧水.
伊甸园里也只有四条河.
沅江虽然没江,却抱着一个洞庭湖.
湘南水系发达, 但都是小河小江, 湘资沅澧级别的大水木有...
N年前去过湘西一次,不知啥时能再去了。
有空去转转
在洞庭湖边生活了20多年,没做过船。。。
越看越想家啊
六、陬市与河洑
我的故乡傍依在沅江边上。
故乡是个小镇,名叫河洑镇。河洑镇属常德县管辖,与邻近的桃源县交界。
当地人历来以河水的流向,确定上下方位。往下,也就是向东去十五里的陆路,是原县治所在地,即今天的常德市。往上,也就是向西走十里,便是桃源县治下的陬市镇。
与小镇隔河相望的,是个小码头,名叫马鞍坡。这码头也是桃源县的辖地,属木塘坪乡。木塘坪乡的人要去常德市的话,必须经过河洑镇。从河洑对河的码头,马鞍坡渡口过河。
小镇虽小,然而,自古以来便是常德府连接湘西,乃至四川,鄂西,黔,滇方向的驿站和关隘,也是常德城西边的门户要冲,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民国三十二年,也就是1943年,著名的常德会战外围战,就是先从河洑这小地方打响的。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有名的一次会战。
当年,这场战役打得相当的残酷。常德城内是逐房逐屋逐街地争夺,而河洑山上,也是一条壕沟, 一条壕沟地拼杀。会战打了近一个月。国军第七十四军的八千英烈,用生命和鲜血阻击了日寇的西进,为后来的雪峰山会战和宜昌会战争取了时间。
为了纪念这次会战,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常德城内修建了烈士陵园。那座“陆军第七十四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至今仍存常德市工人文化宫前面的烈士公园内。
过去已经成为永恒的历史,然而,历史将永远铭记着英烈与光荣。
从前,这小镇上的人们,大多是吃水上饭的,或者说,是为水上生涯服务的。这便是古人所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吧!
下河排古佬主要集中在桃源县所辖的陬市镇,木塘坪;常德县所辖的河洑镇,丹洲和南湖坪一带。
以此为职业者多居住在两镇之内。其余的,则为打工性质,有事,下河做排,无事,则归家种田。
清《嘉庆:常德府志》载:“陬溪市县东四十里,沿岸有市民数千家,商贾辐辏,为一邑巨镇,乃木材集散地,民殷富,市繁华”。
陬市,河洑之所以成为沅水流域为数不多的木材集散地,皆因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其优越的条件。
桃源以上,多为滩险水急狭窄之地,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沅江发源于云贵高原。那里的海拔高度千米。因为地势的牵制,沅江从贵州起源伊始,一路奔腾而下。下来的途中,网罗了贵州,川东,湘西数百县份无数的大小溪河,穿山越岭,直泻向东。一路上喧嚣不停,势不可挡。
故而,桃源以上,多为滩险水急狭窄之地,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可沅江到了陬市这地方,进入洞庭湖平原的边缘地带后,海拔高度一下子陡降至三十多米。地势的骤然巨变,迫使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不得不来个急刹车,放缓脚步,慢慢地流淌起来。
说来也怪,这条大河到了陬市后,便把头摆向北岸,傍靠河洑,依着丹洲垸,朝东方折去。然后,又陡地返身朝向北方。这一段的河流,在陬市与河洑一带,划了长长的几十里的一个大弯弧。
而陬市与河洑这两处集镇,恰好处于弧形河湾的缓冲地带。这一带,水势平缓,水域宽阔,水位的深浅也极适宜于木排的湾泊和舟船的停靠。
这天造地设的优越条件,使得两地自古以来,便成为连通湘西,云贵,川东南,鄂西南的水陆要冲,成了上下物质往来,富商大贾云集之地。除了府衙常德城外,上下百余里之内,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码头了。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商贾囤积居奇的首选之地。
又因其成为千里沅水线上有名的木材集散场所后,反过来又带动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使得两地如火上烹油,烘烘然兴旺发达起来。以至于数百年间,这两个集镇一直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兴旺景象。
俗话说得好,从来没有万年庄,红花自有凋谢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上世纪70年代初,贯通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焦柳铁路通车之后,昌盛了几个世纪的沅江“黄金水道”,便失却往日的辉煌,至此,不但不再居有先前的优势,而且,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陬市,河洑两镇自此便衰落下来。
由此反观历史,其结论是明摆着的!
解放前,陬市素有“小南京”之称。其繁华景观由此可窥一斑。
当年,无数的下江客和上河佬,如过江之鲫,在陬市,河洑这两镇之间,如穿梭般出出进进。也正是他们的来来往往,带动了两镇的兴旺。
当年兴旺的排筏业,曾养活了这一河段的两岸数以万计的百姓。
先从相关的篾缆业说起吧。
上河的木排运到陬市,河洑以后,还需重新进行编扎,方能运往上海,南京,汉口等地。不然,洪江,沅陵放下来的那木排,经过长途跋涉,饱经风浪,已然是累累创伤,再也经受不起洞庭湖和长江的险风恶浪了。
既然木排要重新编扎,那竹篾编扎的缆索是绝对少不得的。因此,市场的需要决定了篾缆业的蓬勃兴起。
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从陬市到河洑,北岸沿河一带不下数十家私人开办的篾缆厂。当年,我家居住的隔壁,就有两家私人经营的篾缆厂。雇请来打缆子的女工和篾工,便有好几十人。
打缆子要搭高台。这台是用四根粗大的直杉树搭起来的方形高台,有如今的四层楼房高。模样像个了望台。台子上面盖得有顶,既遮风雨,又挡阳光,可容纳四个女工同时编扎篾缆,一人一方。
篾缆的起头是插在一节大楠竹筒里的,中间是蛮宽的竹片做芯子,外面分为几股几疋编织,像打辨子一样,边织边往下塞。
织到规定的长度后,就用斧头将篾缆剁断。剁断后的两个头,分别用软篾包扎紧。
留在上面竹筒里头的那一节,还要接着织下去。躺在地上的那一段,则按其形状盘起来,盘成一卷一卷的。一整根大缆子要盘成好几大卷,两个人抬一卷,一根篾缆要好多人同时抬。整根篾缆伸展开来,长度有几十丈。
编扎好的生篾缆要放入窖坑,撒上生石灰浸泡个把月时间。浸泡中间,每隔几天便翻转一次,上面的放下去,下面的放上来。那窖坑约五丈见方,深约两米多。
做这个营生的,每家都挖有好几个这样的窖坑。经过月余的浸泡,原先的生篾缆,变成了熟篾缆,变得柔软坚韧结实无比。然后,用人抬到专用的木架子上堆码起来,用雨棚盖好,阴干后出售。
其实,篾缆是分为好多种的,而且,各有各的用途。
其中,最大的一种叫“五疋”,顾名思义,这是用五疋宽约寸许的篾片编织而成的。
“五疋”中又分为好几种。名目有“泡五疋”,“中五疋”,“五疋”,“小五疋”和“花五疋”等等。其中,最粗最大的是“泡五疋”。
“泡五疋”是用来停泊木排的专用品。因为,放往下江去的木排又长,又大,又多,像条长龙,且吃水也深,所以,湾排必须要大家伙才行,而且还要好多条才管用。篾缆小了便吃不住劲,承受不起!
此外,还有四疋篾的竹缆,这是专门用来“倒簧”,也叫“捣梁”的。
除了四疋篾的,接下来便是“三花”。
纯青篾的缆子才叫“三花”,当中杂以黄篾的则叫“花青”。
三花类似上河排上的“金条儿”。只是没有“金条儿”那般的柔韧,漂亮和小巧。这种竹缆用来做底排的“捡捞”和隔层之用。
“三花”的下面是“二青”。“二青”之外还有“二黄”。“二黄”是由竹子的内层篾制成。
再就是“黄弹”,“黄弹”用纯内层的黄篾制成。这种缆子特别的轻便柔软,是专门用作捆扎倒簧的撬子棒和零星的捆扎之用。
各个私营篾缆厂还雇请得许多的男篾工。因为破竹子,破篾,离不开锯子和篾刀。这属于舞刀弄枪的力气活,所以,必得男工才行。
小时候,我喜欢蹲守在隔壁杨家,看那些五大三粗的年青篾工破竹子。
粗大的楠竹锯去蔸头尾巴后,篾工便用篾刀在楠竹的尾巴上破个“十”字。再把竹子的尾巴用手撕开,塞进牢牢的十字架上,然后,一手抓住竹子两片尾巴,使劲地拖起往前跑。楠竹撕裂后,发出惊天动地的叭,叭声,像放炮竹的。
碰到大的楠竹,便要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在前面拉,另一个则在后面用力地顶。破这样的竹子,发出的响声更大,如同炮声般炸响。
篾刀在工人的手中,像个玩具。工人们一边讲着白话,东拉西扯,一边做事,但眼睛并不看着手上的篾刀和篾片。而破开的篾片却如魔术般从他们的手上钻出来,一片,一片,像模具里倒出来的,厚薄宽窄,一模一样。
堆成山的竹子,就这样在工人的手中,被破成篾片,最后,又被高台上的女工,像编辨子的,编扎成缆索。
到了1957年,运木工会转为集材场,而后,又变为贮木场。
贮木场属于国营。贮木场“肥水不落外人田”,自已兴办起篾缆加工厂,用来安置排古佬的家属。于是,原有的私营篾缆厂到此寿终正寝。一夜之间,几十家私营篾缆厂便消失得干干净净。
印象中,当年,仅河洑镇一地,制作篾缆的私营企业就有十好几家,从业人员高达几百人。而陬市镇的规模比起河洑来,还要大许多。可想而知,当年,仅篾缆业就有好多的人,而这全是傍靠着排筏业的发展,带动起来的相关产业。
篾缆业每年需要大量的石灰浸泡篾缆。这又带动两镇周围众多石灰窑的兴起。当年,陬市近郊东北面的戴公坡山上,不知有多少座石灰窑,夜夜不熄火,日日不断烟。烧出来的石灰,大多供给了陬溪,河洑的篾缆加工厂。
那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鸡公车”。
这是一种人力加工具的半机械化装备。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这种东西现在很少见到了,不知博物馆收藏得有没有。如今的年青人想必没看见过这东西。
它的骨架是用结实的硬木,以榫楔联结方式拼成。中间有一个直径相当于大型自行车的木轮子,如同自行车套外胎一样,轮子外面套得有一层打制成的铁箍。车顶的前面有一个小的木轮子,要过沟啦,上阶梯啦,便让小轮子先上,站隐脚后,再让大轮子过去。这“鸡公车”看起来不怎的,其实挺管用!车子的两个把手上还有两根绳索,中间是一条小扁担。推车人将扁担搁在肩上,双手掌住车把后,身子前倾,这鸡公车就吱呀,吱呀地动起来哒。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这“鸡公车”堆头不大,可装起东西来,如同堆的座小山!码个四五百斤根本看不出!它行走的时候,总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鸡公车”。
小时候,我一听到吱吱呀呀的声音响起,便晓得,给隔壁杨老板送石灰的“鸡公车”,又来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