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狂想曲】中島狂想曲——短暂的富岳之梦 -- 宝剑橡叶骑士
1984年10月27日、东京羽田老机场的扩展工程正在进行之时,在羽田单轨列车“整备场车站”边全日空汽车服务公司所有的土地里,工程人员在地里发掘出了一台航空发动机的残骸,这是一种巨大的双排星型气冷引擎,主轴周围并列装备有两组共22个汽缸。赶赴现场的专家们不由得兴奋起来了,据其中一位三菱重工的工程师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陆军第二航空研究所工作时,在三菱大幸工场试制过的三台绝密发动机之一,其代号是“发-50-10”,这种巨大的发动机到那时为止还是一个传说。据说这三台中,有两台毁于空袭,最后一台战后美军曾准备带回国进行测试的,专家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发动机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它的发现使得又一种传说中的巨型机再次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飞机的代号为“富嶽”。
[COLOR="RoyalBlue"]羽田机场工地发现的,现存成田市内航空博物馆的发-50双列22缸引擎。[/COLOR]
“富嶽”者,日本灵峰富士山之雅称也,浮世绘的泰斗葛饰北斋的《富嶽三十六景》便是描绘富士山的传世佳作。作为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可谓举世皆知,日本人冠之以其灵峰圣岳之名的飞机又会是何方神圣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1884年1月1日:在群马县椎田郡尾岛村,作为农民中岛粂吉的长子出生。
1898年:尾岛寻平常高等小学毕业。
1902年:通过专业学校考试。
1903年:海军机关学校第15期入学。
1907年:海军机关学校毕业,次年任少尉。
1911年:作为日本第2位试飞员,试飞日本最初的伊号水上机,并晋升大尉。
1912年:毕业于海军大学。
1912年:赴美国出差,获得日本第3位飞行员资格证书。
1916年:作为海军军官赴欧洲考察航空事务。
1917年:辞海军职,群马县尾岛市(现太田市)设立了“飞行机研究所”。
1918年:与川西清兵卫协同经营,改称“日本飞行机制作所”。
1919年:川西清兵卫撤出经营,中岛买下其股份,更名“中岛飞行机制作所”,并接受陆军20架飞机的订货。
1930年:向第17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中,以立宪政友会公认的候选人首次当选众议院议员。
1931年:其公司改名为“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
1937年:与鸠山一郎,前田米藏,岛田俊雄一起就任政友会的总裁代理委员。
1938年:任铁路大臣
1939年:伴随着政友会的分裂,就任政友会革新同盟 (革新派,也称中岛派)的总裁。
1940年:开设了海军飞机的专用装配工厂;中岛飞机小泉制作所(现在为三洋电机东京制作所)。
1941年:中岛飞机的一式战斗机,被陆军上被采用正式,称为“隼”式战斗机。
1945年4月:成为第一军需工厂,虽然实际上被国营化,但公司本身续存。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全体工厂归还私有,公司改名为富士产业株式会社,成为战后日本汽车制造主力之一“富士重工”的前身。创业以来总共生产了飞机25,935架、发动机46,726台。
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成为东久迩宫内阁的军需大臣、工商大臣,之后被GHQ指定为甲级战犯。
1947年:甲级战犯指定被解除。
1949年10月29日:在东京三鹰的泰山庄猝死,享年65岁。
由于“富嶽”的研究早早便宣告结束,而且所剩的资料也大多被销毁,因此这种巨大飞机的身影一直便是笼罩在一片疑云之中,对于“富嶽”的形象莫衷一是。而在这种混乱之中,日本还有一种六发重型轰炸机的图形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也被认为是“富嶽”的一种设计方案,这是一种椭圆型带有锥形翼端的大型飞机。
但是经过日后的考证,那是在陆海军就“富嶽”方案进行争论之时,军需省(企划院)向“川西航空机株式会社”定购的用于空袭美国本土的远程大型轰炸机。虽然称这时军需省单独进行的研究项目,但是事实上,这是陆军为了和事实上以海军为主导的“富嶽”相对抗,根据中岛Z计划的基本思路节外生枝实施的计划。而军需省也希望在这场陆海军争斗中分上一杯羹,捞取资金的一幕闹剧。
[COLOR="RoyalBlue"]一直被误认为“富嶽”的川西TB[/COLOR]
这个方案在东京大学航空研究所和“川西航空机”合作设计的,在1944年1月下旬完成基础计划,这种飞机被成为TB,这时根据日文“渡洋爆击”的略称而定。并召开了和“富嶽”的比较研究会。然而由于2月1日日本陆海军航空技术委员会作出了采用“富嶽”的决定,TB早早地被中止设计,成了官僚机制下的内耗所造成的巨大浪费。
由于在战后,有关TB的所有资料全都被销毁,虽说数据和图纸都早已经不存在,但是有一份题为“运输机设计资料”的计划概要却阴差阳错地保留下来。根据这份资料的记载,这种飞机在川西内部,被称为KX-9,由于为了保密,而将其标为“运输机”。
这时一种机身细长的主翼巨大的飞机,其翼展为32.4米,全长28米,主翼面积220平方米,自重45吨,最大起飞重量74吨。发动机希望使用2100马力级的带有废气涡轮增压器空冷型引擎。估计为三菱的A20(发43)或者为中岛的“誉20”(发45-20型)的高空用改造型。
弹舱的载弹量最大为6吨,最小为2吨,在远程轰炸时,还可能在机翼下悬挂6到15吨的各种炸弹。自卫武装为13毫米机枪2挺和双联装13毫米机枪1座。主起落架和“深山”相同,为4个,也设想在起飞以后,抛弃外侧2个轮胎以减轻重量。其起飞方式列举出多种方案,有自力起飞、助推火箭起飞、倾斜跑道起飞等等。
同时,为了防止超重以及提高生产效率,这种飞机也就使用材料以及工作方式进行了研究。机身的前部备有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增压气密隔舱,为了预防增压设施的故障还备有供6名机组20小时使用的液化氧气。而且,为了预备60小时左右的长时间飞行,还设计了供6人使用的床位,备有供6人3天的食物和饮水。
相对于“富嶽”而言,虽然这种飞机从总体上看可行性要略胜一筹,但这对于当时日本的国力而言,开发这样的飞机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更何况,这种飞机可谓是日本官僚体制所产下的一个怪胎,当时,时局对于日本而言已经极其不利,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还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着尔虞我诈,白白消耗去原先就不充裕的人力物力。这种看似优雅的机体内却折射而出的,却是如此丑陋的一幕,这岂不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吗?
机种:6发超远程战略轰炸机
乘员:6人以上
全长:46.00米
翼展:63.00米
全高:8.80米
主翼面积:330.00平方米
原定发动机:中岛“发-54”空冷式4排36缸星型
单发功率:最大5000马力,4700马力/2000米,4200马力/6000米,4100马力/7000~15000米
后定发动机:三菱“发-50”空冷式2排22缸星型
单发功率:最大3100马力,2640马力/1600米,2370马力/10400米
每分钟转速:2600转
螺旋桨:直径4.5~4.8米,恒速 6~8叶或者共轴反转4叶
自重:42吨
正常起飞重量:70吨
最大起飞重量:122吨
最大速度:780千米/小时 (高度:10,000米)
实用升限:15,000米 以上
航程:19,400千米/载弹5吨,18,000千米/载弹10吨,16,500千米/载弹15吨
战争后期,日本的命运正如中岛所预测,在战略轰炸下最终走向了覆灭,而有关“富嶽”的各种研究资料,有的毁于战火,有的被自毁,所以留下的只是各种纷纭之传说,即便是三面图也没有一个定说,有最早的小泉设计所海军机设计部的单垂尾,单层机首,前三点起落架式,也有稍大一些的太田制作所陆军机设计部的双垂尾,单层机首,后三点起落架式,更有被称为最终案的单垂尾,双层机首,前三点起落架式的,甚至还有将椭圆机翼型的川西TB试案误以为是“富嶽”的,“富嶽”的身影始终被笼罩在了一片疑问之中。
[COLOR="RoyalBlue"]装备反转螺旋桨的设想[/COLOR]
最终,活塞引擎的六发轰炸机,只有美国康维尔飞机公司所设计,问世后不久便立即消失在了喷气时代洪流之中的B-36,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喷气式B-52。中岛当时梦想着使用“富嶽”压垮美国,而B-52可以携带30吨炸弹,在越南战场上仅72年就投下了55万吨的炸弹,这也没有将越南压垮,可见,即便“富嶽”凌空,也未必是“必胜”的。
中岛提出这样的所谓“必胜战策”的可行性到底如何,这里不妨可以对比一下相对规模要小得多的B-29,B-29的原型的研发工作开始于1934年,1939年底正式定型,原型机XB-29于1942年9月开始试飞,生产线的启动则要到1943年9月,到1946年为止,一共生产了2766架。当时每架B-29单价600,000美元,订单总值达30亿美元。即便如此B-29在接受订单时仅仅作了风洞实验而尚未曾真正试飞,该计划因而又有“30亿美金的赌博”之称。
再看一看规模与“富嶽”相近的B-36,这种巨大的飞机的诞生也是基于一种如果英伦三岛沦陷,那么即便在美国本土也可以对德国进行战略打击的理论前途下,在1941年4月提出设想,同年11月由康维尔飞机公司开始进行原形机开发工作的,这种巨大的飞机翼展70.15米,全长49.44米,总重160吨。虽然没有如同其日本对手一样被关在研究所日夜兼程,但设计工作还是步履维艰,样机的飞行拖到了1946年8月8日,最终没有赶上大战,而投入现役则要到1948年6月。推进B-36庞大的身躯的最早为是6台3800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R-4360四排28缸的引擎,和“富嶽”遇到的困难一样,这6台巨大的发动机也有散热不足而容易起火的问题,即便如此也很难让B-36达到应有的性能,直到在翼端加装了4台通用电气的J47-19喷气发动机之后,才使得这种巨大的轰炸机不至于成为“无用的笨牛”,这时已经到了1949年7月19日,距离她们匆匆退出现役的时间也只有十年之遥。与中岛最初动辄数千架的Z计划相比,B-36的产量即便包括样机和实验机也只有区区384架,生产数量之少引人瞩目。其原因自然一是战争已经结束,而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喷气发动机技术的成熟,使活塞引擎飞机性能达到了极限。可想而知,即便给予中岛知久平机会,费尽周折研制而成的“富嶽”也将和B-36一样,刚刚诞生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COLOR="royalblue"]“富嶽”与B-29,B-36以及B-52等巨型美国猛禽的同比例俯视图。[/COLOR]
在美国如此巨大的工业力下尚且如此,从1942年底才提出的“富嶽”计划,其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实在是不容乐观。不过,至于中岛在这个计划中,获得了多少投资,到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了。在日本这样的军国主义国家里,越是巨大的军事计划,越会激发起狂妄军人们的痴心妄想,而对于提出计划的财阀们而言,现实性可行性如何已经无关紧要,落入其兜囊的巨大的利益才是他们希望攫取的目标。
“富嶽”本身最后只能是梦幻一场,然而,战后在“中岛飞行机”的废墟上重生的大型汽车产业的名称,便是战后享有声誉的“富士重工”,这“富士”之名也算是为这个翱翔于梦幻天际中那只大鸟的一曲挽歌吧。
1944年4月,为了开展“富嶽”的研究,陆海军航空技术委员会专门设立了“试制富嶽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自然由中岛知久平挂帅,担任委员长。其成员有陆军第1到第8航空技术研究所,海军技术厂代表,中岛、三菱、住友金属等成员。根据中岛方面的资料,这个委员会在4月于中岛的小泉制作所初次碰头。而陆军的记录是,3月14号陆军方面对于“富嶽”的研究性能作出了报告,并在中旬展开陆海军共同研究,计划展开并不顺利。而军需省在听取了陆军航空研究所的意见以后,却随便地向“川西航空机株式会社”下了完全别的重型轰炸机TB的订单,更是加剧了混乱的规模。(详见专栏)
而技术方面的困难就更大了,最大的问题依然在于飞机的心脏,也就是发动机上,当时中岛提出方案是使用当时最大功率的发动机,将原来双排18缸2500马力的中岛发-44型机(陆军称发-219,中岛内部称BH型)串联,制成四排36缸功率高达5000马力的发-54(陆军称发-505,中岛内部称双BH,或者DBH)的设想。这就对于汽缸的冷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必胜战策》中,对于汽缸的冷却将会遇到的问题,中岛的解释虽然是:“根据不断实验的结果,如果装备特殊的装置,便可以达成完全的冷却”,然而,其特殊装置不过是强制冷却风扇,这对于后两组汽缸的冷却问题依然难以解决。有人提出前两组用空冷,后两组用液冷的方式,但对液冷发动机技术尚不成熟的日本而言也不现实。最终只能放弃了这种过于复杂的引擎,先以6个发-44的应急方案着手,然后使用本文之初提过的发-50引擎。发-50是三菱的星型双排22缸空冷发动机,其开发要早了很多,在1944年就已经完成了地面上的所有测试,并准备搭载到改装后的轰炸机上进行测试。“富嶽”将要采用四叶恒速螺旋桨,并采用共轴反转型式配置,此举就算引擎转速较低时也能输出很大的马力。
[COLOR="royalblue"]不成功而结束的发-54型四列36缸引擎,冷却问题最终没有被克服。[/COLOR]
第二个问题便是支撑着120吨的起落架问题,“富嶽”采用了复式的起落架设计,因为其一只轮胎就超过了1吨重,因此为了节省重量,在起飞后会将外侧的拋掉,然后在长程的飞行和轰炸后因为机身重量减轻,仅仅使用单式主轮就能降落,之后再加油挂弹并装上外侧主轮后起飞,之后再重复上述的动作回航。不过尽管有大马力发动机和能提供高升力的大翼展平直型主翼,“富嶽”在滑跑时仍然需要1020米才能起飞,不言而喻,这大大限制了能够使用的机场,同时这些机场也将面临防空的难题。另外,中岛也考虑到了“富嶽”将进行超远距离飞行,除了将给机组人员提供6天份的餐饮,他还采用了舱室加压的方式,并有自封式油箱和舱壁以避免战损,其橡胶的用量高达2吨。
其他还有可使引擎在9000米的高空仍然有4500匹马力功率输出的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研发,气密隔舱的开发,坚固轻巧材料的探索等如山的难题,但无论如何,到了44年夏,很多细部设计也进行到了相当的程度,三鹰研究所更开始了能够组配这翼展60米飞机的巨大工厂之建设。
但是,44年7月联合舰队在马里亚纳大败,塞班岛被攻占,日本更需要战斗机来实施国土防空了。“试制富嶽委员会”也在8月进行了解散仪式,这种中岛知久平的梦想中的怪物终于回归了梦幻的世界。
[COLOR="RoyalBlue"]最终型的机身剖面图[/COLOR]
至于“富嶽”的收尾工作究竟如何,目前留下的记载和回忆也众说纷纭。据日本的《大本营机密日志》记载,“富嶽”的制作在1944年4月28日便告中止,并称将其留下“作为研究的课题”。而在当时在“富嶽”设计室担任强度计算的工程师中村和雄称,他们直到8月接到停工的通知为止,依然还是整日地在设计室进行埋头工作。室内整日悬挂着巨大的“富嶽”主构架的设计图。还有资料称,“试制富嶽委员会”扫尾工作一直进行到了第二年,该委员会正式废止是1945年春天的事情。
[COLOR="royalblue"]日后假想的所谓“实战型富嶽”,这是在最终型富嶽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加装的设备。1.驾驶舱,2.轰炸,雷达区域,3.轰炸、地形侦察导航雷达,4.前起落架,5.主起落架(两重,一个是投下式),6.螺旋桨(固定型,直径4.5米)7.发-44-11型引擎x6,8.辅助动力,三菱“燃330喷气引擎”,9.燃330燃料副油箱,10-13,润滑油舱,14-16,甲醇舱,17-20.主油箱,21.22.24.一万升体内油箱,23.6000升体内油箱,25.4000升体内油箱,26.2720升体内油箱(容量为推定),27.防弹油箱的外形,28.机身内通道,29.襟翼,30.辅助翼,A.机首双联20mm机炮,B.机首侧部单装20mm机炮,C.前方上部旋转20mm机炮塔,D. 后方上部旋转20mm机炮塔,E.尾部双联20mm机炮,射击瞄准用“玉3”型雷达,F. 后方下部遥控旋转20mm机炮塔,G. 后方侧部单装20mm机炮,H.炸弹舱,也可搭载副油箱。[/COLOR]
[COLOR="royalblue"]这种实战型的想象图[/COLOR]
《必胜战策》中出现的飞机不单单是投弹的轰炸机,而是一整套5种机型的系列,除了搭载20吨炸弹的Z轰炸机,还有装备96门20毫米机炮的或者400挺7.7毫米机枪的Z扫射机,搭载1吨鱼雷20枚的Z雷击机,搭载武装伞兵200人或者50吨货物的Z运输机。
[COLOR="RoyalBlue"]CG下的富嶽编队[/COLOR]
Z轰炸机是用以破坏工厂机场之用,如果以50米一发投掷20枚1吨炸弹,一架飞机就可以摧毁一条长1公里,宽50米,深15米的区域,如果以50米间隔的20架横队,破坏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
Z扫射机用以拦截空袭日本领空的敌方大型轰炸机群,机体下以330毫米间隔并排8门20毫米机炮,前后也以同样间隔配置12列,如果一旦齐射,将在形成一条宽2.5米,长3公里的弹幕,据称一架扫射机可一举歼灭50架编队的轰炸机。而7.7毫米机枪型扫射机则是机体下以250毫米间隔并排10挺,前后也以同样间距配置40列,这样以时速600公里飞行之时,每挺机枪如果射速为每分1000发,则可以形成一条宽2.5米,长10公里的弹网,据中岛的计算,如果以15架为编队,1分钟可以布下宽45米,长10公里的巨大弹网,在这个弹网下,即便是战列舰或者航空母舰,弹网也会将其甲板上的人员杀伤,飞机弹药引爆。
其具体运用是对于来袭敌军,20毫米型扫射机用以击溃来袭敌机群,7.7毫米扫射机夺去了敌舰队防空力以后,再由Z雷击机击沉。而如果攻击美国本土,第一阶段是在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建立前进基地,在破坏美国的工业或者轰炸美国各大都市后,在欧洲的基地着陆,然后补充弹药后往返轰炸。
[COLOR="royalblue"]Z雷击机[/COLOR]
在一定的打击以后,组成美国攻略军,编制为4000架Z轰炸机,2000架Z扫射机,5000架Z运输机,动用陆军300万人而不使用一艘舰船。据他的叙述,可以每次以100个40架Z轰炸机和20架Z扫射机组成的编队出击6次,就可以破坏美国太平洋沿岸的700个空军基地中的600个,对于剩下的100个,再组成50架Z运输机,在40架Z轰炸机和20架Z扫射机的掩护下进行空降占领,再连续空运两次就可以完全输送300万侵略大军,然后以此为基地继续向东攻击,便能在短期内压制整个美国。
毋庸赘言,要完成这样动辄数千架的生产,需要的投入可谓天文数字,对日本国力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中岛的《必胜战策》中,虽然也没有忘了说明生产计划一章,但多属豪言壮语和一厢情愿。
然而,飞机王中岛知久平之大名及其论文中的豪言壮语对于身居领导地位的外行们,其震慑力确实是“必胜”的,日本陆海军技术委员会也在9月开始了具体的商讨。会上陆军倾向于高度1万米的重武装型而海军则主张高度15000米的轻武装型,他们围绕着各自坚持的性能喋喋不休着,最后好不容易得出的结论到底还是让整个计划稍稍向现实拉回了一点,以中岛方案为基础,将原案修正为升限15000米,搭载5吨炸弹续航1万公里的轻武装妥协型。到了1944年1月,这种超级轰炸机正式定名为“富嶽”,海军机号为G10N1,在中岛的太田工厂正式开始研发。
那还是1942年初,当时日本全国正陶醉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胜利的暖风之中,而有一个人,依然对于美国巨大工业潜力抱有强烈的忧虑,他就是日本航空工业巨头:“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的创始者中岛知久平。他深知美国的航空工业的实力,也了解美国正在研究B-29等巨大的战略轰炸机,并预计大约在两年后的1944年秋,这样的轰炸机就有能力对日本实施轰炸。对此,他设想在该局面出现以前,制成一种能够飞抵美国本土的超远程轰炸机,先发制人地打击美国的工业设施和航空基地,从根本上遏制美国将会实施的攻势。
然而,当时日本军方固守着战斗机第一主义,根本没有接纳中岛的意见,这时,中岛只能自己集结自己旗下的“中岛飞行机”的所有技术和人力,决心自己进行这种飞机的开发工作,他设立了“必胜防空研究会”,让自己的小山悌技师长为首负责这种大型战略轰炸机的研究工作。
“必胜防空研究会”不分昼夜地进行技术可行性探讨,直到43年1月底算是确定了基本设计方案。基于日俄战争中有名的表示“皇国兴废在此一战”的“Z”字旗,中岛将这个计划命名为“Z飞行机”,其基础条件如下:
作战半径最低不得小于8500公里、载弹量为1吨炸弹20枚以上、防御能力为搭载有效的自卫枪炮武器、具有在10000米以上超高空飞行的航空性能、座席处施有较厚的装甲,而且要和敌方战斗力具有同等以上的速度、飞机所需的材料为尽量最小化,以确保批量生产。
对于日本而言,不但瞩目攻击力,而且连防御力乃至生产效能也加以重视这点确实耐人寻味,然而就此也可以看出,缺乏大型飞机研发能力的日本对于这样高要求,可谓是登天之旅。然而,中岛在公司里的权威是绝对的,他的意志将通过一个特别的形式,立即就化作了整个“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全体员工的意志。
在1943年4月,他请小山技师长以及太田稔、涩谷严、内藤子生和中川良一等研究所内的最优秀设计师在群马县太田市的“中岛飞行机”福利设施“中岛俱乐部”集合,进行了他那“先发制人、起死回生”的计划说明。中岛随后指令所有的与会者当即住进这个俱乐部,并严令必须到6月为止昼夜兼行地完成基本设计。此事日后常常被参与者戏称为“俱乐部禁闭事件”而引以自豪。
设计作业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下终于基本定了型,经过一系列运算,该机的基本性能当为:全长45米,翼展65米,全高12米,主翼面积350平方米,自重673吨, 7000米的高度下时速可达680公里,升限12480米,载弹20吨下航程16000公里。在数据方面,除了续航距离稍微有些不尽人意以外,可以说基本上满足了上面的要求。
[COLOR="royalblue"]小泉设计所海军机设计部的单垂尾,单层机首,前三点起落架式三面图[/COLOR]
[COLOR="royalblue"]太田制作所陆军机设计部的双垂尾,单层机首,后三点起落架式三面图[/COLOR]
然而关于飞机的引擎所引起的堆积如山的问题,中岛的三鹰研究所却始终难以解决,即便是研发人员彻夜不眠,但是这个问题依然如旧。
与此同时,中岛还利用过去在政界的人脉,到处宣传他的方案,而且由于战局已经开始向不利于日本的方向转变,在听取了中岛以及小山悌技师长有关空袭美国本土方案的报告之后,陆军军务局长佐藤贤了少将终于接受了他们的想法,佐藤在4月15日第二次陆军技术有功章授予者表彰式上,作了一次所谓“关于科学技术在战争遂行上所担负的任务”的报告中,专门还在临近尾声之时,提到了“为了粉碎美国继续战争的意志,有必要实施对美国本土的空袭,当然空袭美国本土要飞越太平洋,但是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这个已经不再成问题了。”并说出了“和德意两国协同空袭美国本土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了。”这个发言的根据也正是中岛知久平的“Z飞行机”计划。
中岛的意见算是在军内找到了同道者,中岛终于在4月26日将Z飞机构想报告向航空本部正式提交。为了更加打消依然心存疑虑者的反对意见,在8月,他自己还整理出了一篇大论文,题为《必胜战策》,在向时任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校长的井上成美倾听了意见后,印发了50余部,向裕仁之弟高松宫亲王、前首相近卫以及军界政界开始悄悄地进行了推广。
[COLOR="RoyalBlue"]中岛知久平的《必胜战策》,现存太田的中岛纪念图书馆。[/COLOR]
文章除了介绍了他对于飞机的基本构想和设计大纲以外,还描绘了对于这种飞机的使用战法,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设想。
实际最后结果会是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当然飞行高度可能就是最大的防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多余的重量都可能是节省的对象。可以参看B-36的防御。
当然,一旦到达了喷气时代,这个高度就令人担心了……
一堆20毫米自卫炮
话说晨大前一阵在茶社里开的那个穿越啥回二战的帖子里好像有好多人建议类似的方案...原来是中岛玩剩下的啊...
400挺机枪,每分1000发射速,日式92机枪弹重27.8g,弹头重13克,也就是说,开火一分钟消耗11.12吨的弹药,向下倾泻5.2吨钢铁... 巨大的反作用力估计能把飞机顶到同温层去...
跟那个88只波波莎组成的“穷人密集阵”有一拼...
穷人玩得起这种巨人飞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