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大炼钢铁,停掉大学。。。
国家一号领袖难道能把这些大政决策推到
手下头上。
你问问万钢,他做工农兵大学生时学了什么?我上学时,工农兵大学生是有在校的.现在在科教系统,还有多少存在?一个年代,几个人才总是有的,看几个行吗?
另外,我是坚持认为
一代不如一代。
但是这样的效率的提高是有限的
大炼钢铁这个决策有错吗?
大炼钢铁导致土法上马,烧掉山上的树木来炼钢是大炼钢铁这个大决策下面由手下人进行的小决策罢了
大炼钢铁这个决策没有错,错就错在当时的领导者们还没有学会大工业生产的组织的规律,谁能够一下子什么都懂的
比较前30年和后30年的科研,是一个很好的题目。我支持你研究这个题目,特提供一些炮弹。
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1)国家投入。投入多成果就多,这是一条硬道理。建议你做一条曲线,看看国家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在这几十年里是怎样变化的。我印象中最高记录是“大跃进”时候创下的。这条曲线拉出来,谁真搞科学技术现代化,谁只是嘴上把科学技术当第一生产力那就出来了。
考虑国家投入的时候,有一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前30年的钱更值钱。任何时候,国家投入的一大部分都是发了工资的。但是前30年的时候,大家都是死工资,科研人员工资收入在城市居民中算高的。等改革开放了,算工资收入其实也还可以,但是工资外的收入那就没法比了,尤其是跟经商的那没法比,所以80年代出现了“体脑倒挂”的问题,科研院所里的年轻人留不住的问题。
2)国家意志。说白了,国家想不想搞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东西会落实到投入上来,但也不光是投入,也牵涉到你说的“运动”的问题。例如,要不要批判“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搞科研的,肯定都喜欢造,至少是在自己的这个层面造。
3)组织结构。前30年的科研组织结构其实比后来更合理,“全国一盘棋”。各个部其实就是一个大公司,然后整个中国就是一个总公司,周总理是总经理。这种结构对于商业、轻工业未必合适,但是对于高端产业,邮电、电子、兵器、航空航天这些,绝对是合适的。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和知识产权私有,也就是内耗。
上面三条跟意识形态关系小点。下面两条关系大点。
4)强调公有制,爱国,斗私批修。这些玩意有没有用?太有用了。这关系到科学技术工作者们是老老实实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还是结成团伙忽悠国家的问题。我有一个感觉,60岁以上年龄组的老一辈谈“国家需要”的时候,听起来非常自然,一开始就会被他们的真诚感动。当然了,回过神来也会想想这中间他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利益,但不是一开始就想。而45岁以下年龄组的也会谈“国家需要”,但我总体上就感觉很不自然,觉得不真诚,倒是他们说“骗钱”“抢钱”的时候很真诚。
5)运动。运动肯定有负面作用,你事情做到一半正顺手呢,运动来了,十个有十个烦。但是呢,运动也提供了一个科学技术圈内部互相监督,以及科学技术圈外部监督的机制,现在看来这几乎是唯一有效的机智。有运动这回事情,你就得小心点,好好干还怕被运动呢,哪能搞歪门邪道。而没有了运动呢,只要我们一个圈子内的团结,你申请的时候自己说重要,他批准立项也说重要,我鉴定的时候说搞得好,那不就成了嘛。真重要不重要,搞得好不好,咱仨就权威了,谁能把我们怎么样啊。垃圾论文和废物科研就是这么来的。
光给了指标,没设备,没投资,没人员,
要超英赶美,能搞出来才怪。上面有了
高指标,底下被逼的不成当然只能胡搞了。
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是这意思。当然,能提高是有上限的。
但是
一,谁不需要一个学习过程
二,不能由人家的一个失误推导为人家完全不懂经济规律
并不一定是达到了什么学位什么职称进行的研究才叫做科研
我在学龄前,就常在听地上边玩泥巴,边听这样的有线广播。
学会了不少歌曲,如大海航行靠舵手、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东方红、国际歌。。。
有线广播的内容,除了革命歌曲,还有学习节目和大批判文章,经常提到的就是批判“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形而上学”。
这些东西当时自然听不懂,也就是记着吧。
是唐僧肉
想在这种基础搞自主创新开发,还是重新再断一次奶吧。
钱学森学识再NB,在中国这个环境下,他的成就也不如土专家。正如专家精英聚集的GMD斗不过TG一样,大树成长要找准自己的根,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也不例外。
颗颗炮弹落在要害,明白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