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利比亚西行记(1)第一天 -- 江城孤舟
声明:本文目前只在西西河与超级大本营刊出,不经本人同意,谢绝一切转载!
另,由于保护商业秘密的缘故,本文中一切相关地名、公司名、人名等,全部隐去或者使用化名,尽量不涉及技术细节,同时我也不保证描写的全部细节的真实性。各位朋友对本文中涉及的一切言论以及技术细节的疑问,请恕本人采取不证实,不否认的态度。请各位朋友谅解。
透过客机的玻璃窗向外望去,天空中乌云密布,飘落着淅沥的雨丝,空气中仿佛都飘着阵阵凉意,让人很难想象现在我正身处迪拜,在这个一年到头太阳如火般灼热的异国,在这个11月夜间气温达到三十几度的他乡。拿起一份机上的报纸,上面写着阿联酋昨日普降暴雨,部分地区爆发山洪,再想起此前看到的由于金融危机而使迪拜经济大受影响的报道,我可真是在一个不平常的时刻来到了这里呢。可惜却只能在机场里呆上4个小时,机场里的人流并没有因为危机而锐减,我也没有感受到某种美梦幻灭的气氛。如果是4年前的话,我应该有更充裕的时间再次亲眼观察一下这个国家的情况吧。
然而现在没有时间了。飞机已经在满是积水的跑道上开始滑跑,两台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迅速响起,马上就淹没了世间的一切喧嚣。我靠在座椅上,静静地看着窗外的一切,内心中早已没有了几年前初坐飞机时的忐忑、恐惧与兴奋感,所有心绪都已归于平凡。波音737呼啸着冲上天宇,我的眼光搜寻着世界第一高楼,800多米高的迪拜塔的踪迹,然而很快就以失望告终,茫茫的白云如同雾气一般,阻挡了一切高楼的痕迹。只是在云间漏出的一点小小缝隙中,我看见自己正在飞跃那著名的棕榈岛,正在鸟瞰海上贝壳似洁白的七星级酒店,然后视野又重归迷茫。
忽然间,飞机冲破了云层,在苍蓝的背景下,白炽的阳光无戒备地射入眼帘,让我一阵眼花缭乱。我们在地上看到的天空,原来只是这么低矮的几块云而已。没有颠簸,没有刺激,阿拉伯地区上空的气象条件一直是这么平静,在3万英尺上平流层飞行的我们只剩下倦意。
一次并不甜蜜的小憩过后,我已经飞翔在阿拉伯半岛的天顶中,不知何时低空的云雾已经消散,我的视线可以像阳光一样尽情洒在沙特的大地上。天空是蓝色,太阳是白色,沙漠是黄色,这个世界除了我们,似乎只剩下这三种颜色;没有城市,没有乡村,连人影都没有,天地间除了发动机持续的咆哮外,只留下一片静寂。看着看着,风景又变了,大地变成了黝黑而突出的背景,那是连绵的山峦,而在山峰与山谷间,无数黄色的流沙像是被无形的手推动一般,正缓缓地运动着,仿佛随时都能吞噬一切生灵。这是地球上最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也是自人类开化以来亘古不变的奇景。它孕育了原始的阿拉伯人,也陶冶了他们独特的性情。
与4年前相比,阿航的波音客机依然是熟悉的布局,这条航线的空姐也一如既往地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但热情依旧,只是我却丢掉了当年的那分好奇与纯真,换回的是些我也不知好坏的情绪,于是只好百无聊赖地调节着座椅背后上的电视,看看自己究竟到了哪里。
飞机在横贯半岛后,从约旦的亚喀巴湾上空飞过,呈斜线掠过红海,向埃及飞去。在万米高空看来,亚喀巴湾——约旦唯一的海湾——只是两岸沙丘间的一汪湛蓝的水潭,而红海稍大些,也不过像一条蓝色的大河而已。波斯湾是蓝色的,印度洋是蓝色的,红海也是蓝色的,可是在沙漠的宏大背景下,如最纯净的蓝宝石一般的海洋也散发着无形的热力与骇人的静谧。我企盼着发现船的影踪,幻想着船上的人们正在向我们招手,但一切都不存在,在视野的范围内,没有任何人类、动物、植物的踪迹,能看见的只有波澜不兴的碧海,还有在黑石上形成波浪似的黄沙。倘若在这个时候飞机不幸失事坠落,也会被这安静的世界所悄悄吞没,地上也不会有人能听见什么声音。
这种毫无生气却色彩绚丽的宁静,又从约旦一直延续到西奈半岛,黄沙漠漠,漠漠黄沙,只有在苏伊士运河上空才能依稀看到些船的航迹。可是很快,我们就能看见异样的景致。以通黄的地面为背景,绿色的地带连绵不断,向北蜿蜒,就像在沙漠中舞动的一条粗长的巨蟒,而蟒身躯中央那道模糊的深色花纹,定是尼罗河无疑。尼罗河所到之处,就有绿色,就有人烟,就有生命。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要感性认识这一点无需亲临其土地,只要在天上往下瞧瞧就成了。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海水也终于不再是纯蓝,染上了泥土的黄色。对摄影师来说,蓝色的大海是美丽的象征。但对人类的生活而论,我们更喜欢黄色的海,若没有河流带来的泥沙,便没有这种颜色;若没有河流的淡水,我们也只能在这太阳与风沙的威力下苟延残喘,不得生息。
尼罗河也是非洲的象征,我终于得以第一次亲眼赏鉴非洲的土地,第一次来到另一个大洲的领空,然而我却再不像第一次踏出国门时那般激动。飞机开始飞出埃及,机翼下是当年二战的战场之一——托卜鲁克要塞遗迹。这就已经到埃利边境了。机上除了我外,还有20多名中国人,大家平日素不相识,但都要去这个陌生的国度——利比亚,也仅此而已。到了利比亚,出了机场以后,我和他们的人生也许从此以后就再无交汇点。但现在,早就成年的我们只是默默看着这一切罢了。
在经过了14个小时,近15000公里的航行过后,飞机终于从地中海上空转向内陆,降低高度,放慢速度,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见利比亚国土的场景。海边有低矮的山丘,汽车穿行其间,黄色的沙土之上生长着绿色的植被,密度中等,有民家,有果树,有农田。沿海的生态总体看来不坏,可是能看见在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这是绿色与黄色的分野。更准确地说,在这条界线以南,地中海水汽不能抵达的地方,就是沙漠疆域。而利比亚500万人口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海边,光首都的黎波里,就集中了200多万人。
终于降落在的黎波里国际机场,机场虽然带着“国际”一词,但比起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巨龙般的身姿,比起迪拜国际机场梦幻一般的装潢,的黎波里机场则更像国内二线城市的汽车总站,无论是规模上,装修上都给会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与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机场则是半斤八两,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幸好机场内比较繁忙,也还算干净,醒目的地方挂着“领袖兄弟”卡扎菲的大幅肖像,也有阿英两种版本的绿皮书出售。而且办手续的工作人员出人意料地快捷,把护照递过去后只是一瞥,便“砰”地盖上章放行,比起大马士革的对外国人左右盘查、拖延索贿等行为来,显得十分高洁清廉。那年在大马士革,我可是给耽误了一个小时出机场,还损失了清凉油一瓶,金色圆珠笔一支。当然,日后我确认了:利比亚人不是不会腐败,但在卡扎菲的一再严格要求下,总算面子活是做得很漂亮。在这一点上,至少比巴沙尔领导下的叙利亚要强。
出了机场大门,就有公司车辆前来迎接。这次雇佣本人的是XX建工集团,在的黎波里郊区刚刚接下个建设XXXXX套住宅的大型项目。说起获得这个项目的缘由,还得从几年前阿尔及利亚的一次大地震说起,在那次灾难中,有许多房屋倒塌,但由中国另一集团修建的某建筑依然巍然屹立,给阿尔及利亚建设部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阿尔及利亚建设部长把这事告诉了利比亚住房建设委员会主席,从此他认为中国公司修建的房屋牢靠,最后非常有助于XX建工拿下这次投标。建工领导也以这件事教育员工要注重质量,比如说设计方面,一幢四层的小楼,在国内改一两次图纸也就完事了,但在利比亚项目上不行,至少要改十遍!抛开这些要求不提,现在已经有数百名中国工人来到利比亚,开始施工,而设计部门也有十来号人在利比亚工作,而我就是去相助一臂之力的角色。
汽车在利比亚的道路上飞驰——确实是飞驰,阿拉伯司机开的车就没有不飞的道理。我则一边与领导交谈,一边打量着路边的风景。关于利比亚以及的黎波里,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网上的介绍:“1981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曾高达一万多美元,成为非洲的首富。现在,在利比亚,居民都住上了新盖的楼房和砖房,家家有汽车、电视和冰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全国实行免费医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另一种则是亲身经历者的介绍:“的黎波里简直就是个大农村!”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很遗憾,以我的肉眼看来,后者比较接近于事实,却也有些夸张了,的黎波里不太像个大号农村,它更像个大号县城。从城市布局与建筑外观来看,整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应该接近于我国80年代中期。但如果把海边绿色广场一带有数的一些高层建筑去除,整个城市给人的印象就接近于我国70年代水准了。整体观察,的黎波里比不上开罗,甚至不如大马士革发达,就像是放大版的拉塔基亚(叙利亚第三大城市)。具体的情况,我会在下一篇“衣食住行”中详细描述。
不过,第一种说法也不能说没道理。1981年利比亚的国民收入也许很高,但那是在没被封锁以前。至少现在,虽然利比亚已被西方解除制裁,尽管油价前几年疯狂上涨,可利比亚一般民众的收入绝没有1万美元那么夸张,一般每月只有400利比亚第纳尔而已(1美元约等于1.3第纳尔)。“居民都住上了新盖的楼房和砖房”也没错,只是穷人一般才住政府盖的楼房,稍微有钱的人都自己盖两层或更高的砖房。由于阿拉伯人的习惯,我又看见了熟悉的情景:在大街两旁有的房屋刚刚盖了一层或两层便告入住,而未完工的那一层,水泥和钢筋都露在外面,等待着主人有钱能把房子盖完的时候。
利比亚家家应该都有电视和冰箱,也应该都有汽车,不过汽车可能是30年前的,在路上与新款丰田现代跑在一起,一样风驰电掣,也没有什么不合适。唯独可惜的是,许多车的翼子板有被撞过的痕迹,也有的车没有后视镜,那一定是被蹭掉的结果。对于开车飞快的阿拉伯司机而言,这些都是很常见的情况。更何况,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油虽然便宜,路却并不好。我没有看见利比亚有什么“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的黎波里现在正在修二环路。而通往居住地仅有一条“快速公路”,也就只有四车道而已,往往两边还各有一条车道被挖开了进行整修。
我们居住的地区叫赞祖尔,在的黎波里西郊,开车约半小时。在那里,集团找了个当地房东,以一年N万人民币的代价租下了一座三层“别墅”,作为生活与办公的据点。房东据说是当地一个电影公司的老板兼导演,这应该是真的,因为后来房东来检查屋子时,顺便给大家带来了一盘DVD,由他导演的公司新作——《伟大的解放革命》。当然,后来盘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在居住区内七拐八绕了一阵以后,面前的柏油路没了,取而代之的竟是一段沙土路。汽车吃力地颠簸着,好容易才来到一座灰色的小楼前。车停下了,我的“别墅”梦也随之破灭。我被安排住在一间空旷的大号房间里,当时我还不知道以后还会有两个人前来并住进这里,也不知道这房间原先是给仆人准备的下房。未来的两个月,我的生活与工作也将在这里度过。这就是我在非洲的第一天,当然,什么时候是最后一天,直到现在,我依然还不知道。
注:以上便是利比亚海边街景。远处的高楼是被国人戏称为“五个酒瓶”的高档写字楼与“解放塔”商厦,但近处的低矮房屋才是的黎波里以及利比亚大部分地区的真实情景啊。
最后请各位尤其是Che兄帮个忙,请问哪个网站可以比较方便地存放一些拍摄到的照片,还允许外链?否则就很难将质量较好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或许可以试试flickr。免费的,空间足够大,最重要的,是服务的稳定。
我现在先用MSN传照片上来,先看个效果吧。
刚才在聊天室您的问题被我和小蛇blabla给冲跑呢。抱歉啊,本来大家都用flickr,可惜前几天和twitter一起被掐外面呢。
阿拉伯女诗人诗句中的那种感觉:
读起来直接、热烈又有一种极度的寂寥
飞行的那一部分初读是游记,细思有个人成长的淡淡回味,很美。
江城的坑品一向不错。
“由于阿拉伯人的习惯,我又看见了熟悉的情景:在大街两旁有的房屋刚刚盖了一层或两层便告入住,而未完工的那一层,水泥和钢筋都露在外面,等待着主人有钱能把房子盖完的时候。”我在利比里亚的黎巴嫩人社区也看到了同样的景象,这样多不舒服啊!
地中海的海水看上去真不错。
盼下文,看看非洲模样。
对于阿拉伯世界的房子,只盖了一两层就入住这个问题,我以前听到的说法是,当地有一种税,针对已经完全完全的房屋来征收的,因此一般的家庭,会修一半就入住,这样就可以不用交税的。
因为接到公司要求,所以将此章删去,为此造成的不便特向各位致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