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作者授权】他们怎样成为勇士的——一段历史的辩证 -- 双石
台湾喜欢用“草根”这个词,大陆一般不,但开始学了。因为,在大陆早期而言,大家都是“草根”也都是“主人翁”,“人民群众”才是正确称谓。而台湾,“才子佳人”多了,才有“草根”。不管电视、小说里写的有多么慈悲,才子终究是才子,草根毕竟是草根。
现时代,主人翁好久不提鸟!
那是金门阿兵哥的甜蜜青春回忆呢……不管怎么说,总算是避免了阿兵哥们去糟害地方良家妇女,保持了金门军民关系的和谐Orz……
ps: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知共军是怎么解决这问题的?宅男们基本是靠AV了,呵呵……
ps2:据说“打炮”这个词儿就是来自金门阿兵哥的发明创造……看来我看《团长》的时候看到克虏伯老是追着死啦死啦叫“团长,打一炮哦,就打一炮哦”的时候不由自主淫笑是想多了……
只不过,打不还手只是用来要求被压迫者的,对于另一方面有另外的一套pussy价值
列宁说得没错,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更多的人看到,就可以让更多人明白历史的残酷。
摘自朱苏进的小说《炮群》
看他的回忆录,当年鲍威尔在德国带兵也是这么对付那帮刺儿头的。
是因为找到了与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的共鸣
说出了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想说 而没有说出来的话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 就是来自于人民 提高于人民
自然 感染力强 说服力强
至于现在的宣传 嘿嘿 我都不惜说他们了
去年还是前年看到他的博客,一气读完了所有的文章后,觉得豁然开朗。
很长时间对解放战争中的摧枯拉朽般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战局变化感到困惑,用数量的转变、简单的政治思想工作根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高先生的文章,从另一个角度解开了这个谜。正是由于这种因素,才会有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放战士和老八路一起,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用血肉筑成了一道长城。没有超常的精神支柱,是无法支撑下去的;更不用说主动出击了。而这种精神力量的来源,绝不是靠政治思想灌输能解决的。
送花一朵,略表敬意。不过,对后文中花园口的说法,不敢苟同,就算是“主观的、学究的或脱离实际的”,俺依然要保留自己的看法。辩论就免了吧,这种事永远也争论不清楚。
这几个史实在旧军队中普遍么?
事先申明我不是国粉也不是捣乱的。
如此众多的国军士兵。
至于“打黑枪”,当然也有。但据时任国军182师副师长的李佐将军言(离休前为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副兵团级),当时国军士兵的主要构成其实与共军一样,大多数都是在封建宗法观念统治下的农村中非常朴实本份的农民群众,“认命”,也“认主子”,还是“主流”。另外,国军军官团统辖队伍也不仅仅只是“打人”一面,还有“恩威并重”加“护犊子”的一面:我的兵我可以打,别人打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那也是要自己罩住的……
关于这些问题,高戈里先生的著作中其实已有比较详尽的解答,据悉该书可能要再版,可能会补齐原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时删掉的那数十万字的内容。
说实话,兄弟原以为国军嫡系在吃空额和打人方面可能会好些,但写作《开》书时接触过一些原国军嫡系的士兵,其实情况差不多。比如兄弟曾写过的一位要更正战史错讹的叫陈金福的老兵,就是原胡宗南部的士兵,在读初中时被抓了兵,因为有些文化,给长官当勤务兵,挨打要稍微少些,但其他状况……
成都战役一被俘虏,没几天就被共军“赤化”了,“赤化”起因其实也很简单:在炊事班忙活时来了一位中年共军,一起忙活,忙活完了晚上开会,才知道这位中年共军就是本师师长李德生,靠,他在国军给一位营长当勤务兵,那位的架子和威风也比这位师长强了太多出头啊……
呵呵……
那么究竟是什么维系着这支军队?因为——很可能仅仅是因为——日军这一边的情况更为糟糕。
引注:本文对国民党军队的描述,并非出自30年代苏军顾问的观察……而是出自40年代美国记者的观察。
再问下:
社科院这次是什么会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