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些说明 -- 葡萄

共:💬2308 🌺7433 🌵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4
下页 末页
家园 当时大学里农村同学对文革的看法就挺让我吃惊的。

能不能具体地说一下?

前几天看了部法国人模仿Mel Gibson的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拍的The passion of Mao,里面就谈到文革期间农村教育的发展,那里面给出的数据如果可靠,就完全颠覆我文革教育荒废的印象.

家园 插一句

我觉得,省管县不如中央管州郡(就是现在的地级市)比较好。

县级市的城市规模偏小,而且对现在耶经心诚的地级市冲击较大。而中央管州郡(辅以适当数量的直辖市),不会冲击地级市的城市化,对于省一级的诸侯有抑制作用,不会形成藩镇。

家园 这个么,以基因工程的进步而言

速度远远慢于我的期望——20年前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指望基因工程可以象《小灵通漫游未来》里面那样,育出需要用电锯才能切开的西瓜。

现在看来,基因工程也就是搞出了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动植物之类。经济社会意义还有限。

家园 认同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待定
家园 要真正洞悉生命的奥秘是困难的

我看现在的人类虽然掌握了基因技术,但是依然还处于瞎子摸象的初级阶段----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

所以,对生物产业至少目前还不能报以太大的希望

家园 其实也没有什么

简单说,几个农村同学的感觉和我奶奶有些类似,觉得文革“其实也没什么”,甚至觉得热火朝天,充满了理想主义氛围,挺不错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什么的倒没怎么提。

而我的文革印象,基本是在我姥爷姥姥的记忆和感受基础上建构的,关键词是瞎折腾,破坏,疯狂,颠倒是非。

我记得去年年初,就是萨大和北宸MM讨论文革的那一阵子,有一个河友写过一个回帖,大意是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对文革的认识是不同的(第一类是文教和知识分子,第二类忘了,第三类好像是军工系统?实在记不起来了。)。

河里围绕那个时期的争论很多,但是俺觉得所有的争论,大多还是不脱那位河友三句话的总结。

唔,顺便以此回帖求原贴。

家园 呵呵,江苏沿海发展规划6月10日出来了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目标: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外链出处

家园 最早看到葡萄是在多年前的铁血,也基本在跟新帖子.感叹一下
家园 主席发动文革是为了打破科层结构,来扁平化吗?

人类社会不同技术条件下,有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

小农生产水平有封建组织与之相适应,工业社会由科层组织与之相适应,之其中是由什么决定的,葡萄也没讲,希望葡萄推荐本书来讲技术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但是我自己想,应该是由信息收集距离,和决策中心的管理距离来决定的。农业社会,生产完全要靠人的自觉性,不好量化其每周每天业绩,信息收集反馈也不容易,所以中央管不了太多事情,要靠封建组织去相适应,去监督农民,农民依附之。工业社会,技术条件上去了,生产也专业化了,其业绩好量化,信息更好收集了,但是分析和管理需要有熟悉专业知识。所以,科层组织就适应了这样的要求,各负其责,层层考核。

但是科层组织,容易引起官僚习气,层层管理容易引起腐败。所以主席要革他的命。但是太超前了,没有相应的技术去支撑,所以失败了。

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化技术时代,葡萄说了要用信息化来改造我们的社会组织,但总没说怎么改,只晓得要改。那我们来依照上面说的经验来推一下,社会要改成什么样子。

就信息化时代而言,信息收集和管理距离已经不是问题,我们现在的信息化核心和外围网络已经很成熟了,缺的是最后100米,如果最后100米问题得到解决(比如环境布满传感器,3G终端极其强大)那么信息收集和管理距离就是零。任何人任何点都可以直接面对最高层,或者说决策中心,好比美国国防部可以直接沟通战斗队。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复杂的科层结构,整个社会就能扁平化,收集决策反应效率速度极高,整个社会组织出来的能量就会很大。

有人说,现在事物也还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去判断,还需要靠科层组织去管理,那信息时代我们的组织架构会怎么样?我想可能有以下路线图:

首先我们认为信息社会下决策中心能够收集到足够需要的信息,决策中心能够将执行意志贯彻到天涯海角。

1,对于非常常规的事务,电脑有足够智能去处理的,直接由群众面对决策中心就可以了。随着电脑专家系统的进步,这些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2,好多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去做的,可以由决策中心把事务外包专业团队,电脑系统负责分派,由人直接找团队。

好比一个公司能够直接行销到个人用户,只要他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足够。不必大中小经销商分这么多级,未来社会是不是这个样子呢?大家不妨分析一下。

我觉得纪检首先要实现这个架构,哈哈!

家园 蛋白组搞清楚才行,其工程量是基因组的千倍

要等到工具和理论的突破,

蛋白组才能完全搞清楚。

现在广大生物民工就是做实验做积累,为这个突破点做准备。

家园 按我自己的解读,

你这段话和葡萄的想法已经比较接近了。

我想的是,如果每个人就是一个节点呢?或怎样令每一个人可控可测,成为信息或控制传播链上的一个点(去精英式教育)......

想到刘慈欣《三体》第17章“三体、牛顿、冯·诺依曼、秦始皇、三日连珠”里头的这一段:

冯·诺伊曼指着下方巨大的人列回路开始介绍:"陛下,我们把这台计算机命名为'秦一号'。请看,那里,中心部分,是CPU,是计算机的核心计算元件。由您最精锐的五个军团构成,对照这张图您可以看到里面的加法器、寄存器、堆栈存贮器;外围整齐的部分是内存,构建这部分时我们发现人手不够,好在这部分每个单元的动作最简单,就训练每个士兵拿多种颜色的旗帜,组合起来后,一个人就能同时完成最初二十个人的操作,这就使内存容量达到了运行'秦1.0'操作系统的最低要求;你再看那条贯穿整个阵列的通道,还有那些在通道上待命的轻骑兵,那是BUS,系统总线,负责在整个系统间传递信息。"

"总线结构是个伟大的发明,新的插件,最大可由十个军团构成,能够快捷地挂接到总线上运行,这使得'秦一号'的硬件扩展和升级十分便利;再看最远处那一边,可能要用望远镜才能看清,那是外存,我们又用了哥白尼起的名字,叫它'硬盘',那是由三百万名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构成,您上次坑儒时把他们留下是对了,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记录本和笔,负责记录运算结果,当然,他们最大的工作量还是作为虚拟内存,存贮中间运算结果,运算速度的瓶颈就在他们那里。这儿,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是显示阵列,能显示计算机运行的主要状态参数。"

外链出处

家园 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水晶宫或者蚂蚁窝
家园 话说到这里,我们其实是回到了

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

把人工具化和把人当人看。

前者失去了后者给与的伦理和情感支持,那么一定会走向崩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主意识和情感诉求。

家园 我想的东西有一个前提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社会的变革将是一种常态,还是相对的静态。

不明白这个判断,我讲的东西切不进内核。

家园 从多个角度看

同一问题,会很有意思

比如技术引起的社会变革仅就人的一生而言是否是一种常态,比如我要你猜测的那个卷轴的到底会有什么抽象后的具体,比如很久以前关于毛泽东思想之余个人主义(或者借代为前面说的节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的一次讨论,比如如何在不扭曲个人意志的前提下把传统揉合到现代社会而不至于使他们还没有被发现其价值就湮灭在不断发生变革的社会与时代

其实关于中国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从一个角度上说,他虽然不会发生上世纪中叶类似基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体系的总崩溃既革命,但是也难以避免在我们这个从半农业文明向后工业化时代以及从信息革命开始新文明阶段的重新调整既变革。

而是变革已经在一代人人的有限生命里不断的在颠覆中周而复始,我们的困扰不过是在始终在试图在后者推翻前者的基础变革范式上。具体对普通人来说,认知上的基础判断在自己有限生命中被一而再的推翻后,是不可避免产生困惑、迷茫甚至的精神崩溃的。(身边发生过不少类似的例子)这才是我思考中,你所说的伦理角度应该去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