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国产相机没落在数码时代 -- 网师园
而且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不过高档的相机用的是CCD,比这个要高级,CMOS主要用在玩具、网络摄像头之类的东西上。
CMOS不一定差阿,CMOS的反应速度比CCD快。而且现在画质也能跟上了。
比如我前些天买的casio EX FH20, 最高分辨率虽然只有9M像素。但是每秒钟最多可以照低分辨率的照片(22x * 17x )1000张。我试验过,可以照下来我的仿真枪射出来的子弹。
照800万像素的照片每秒钟最多40张,这种性能一般的单反也是做不到的吧。
而且还巨便宜,合人民币2300多。(本句纯属炫耀。请忽略。)
casio还有另外一个更高档的型号。高速模式每秒钟2000张,8M像素每秒50张。
可惜都是鬼子货。
今年过年不上网,上网就上西西河。
原本跑到这条河里是要吸取点营养的。
都吸取啥营养?其它地方吸取不到的吧,比如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还有摄影的。
慢着,其它方面的营养吸了也就吸了,这摄影的营养——知识不吸也罢了。
此言怎讲?
恭读此贴后自然可以得出这结论?
不信?若不怕挨砖头你把这帖子转到色影无忌上去试试,就放到空穴来风版去,我保证砖头会挨得比较少。
应该不能说只是低端采用了吧,倒是佳能的一般DC都用CCD。
从网络摄像头开始流行就是,这个不能说是“山寨”产品,低端CMOS和CCD的设计及生产工艺门槛很低,是拼价格的产品,从1990S中后期开始就是台湾厂商的天下了。
CCD在同等条件下的参数特性强于CMOS,但CMOS的制造成本低于CCD,所以最低端的电脑摄像头什么的大都是CMOS的,而DC传感器则是CCD的,早期单反、中画幅所用传感器也是CCD,现在在中画幅机器上仍然以CCD为主,但图像传感器的画面尺寸大到一定程度后CCD过于昂贵,所以日本厂商改进了CMOS传感器的结构和工艺,特别是CMOS工艺可以将后级信号放大、处理电路和传感单元集成在一起,而大尺寸图像传感器的单位像素密度远低于小尺寸传感器(大家可以计算对比全画幅CMOS和普通DC CCD每平方mm的像素值),噪声、感光宽余度等参数的不足因像素密度的大幅下降就容易通过外电路来进行补偿,而这时CMOS的低成本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所以135DSLR目前已多用CMOS传感器,这也是135DSLR能卖的这么便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相关技术专利全部掌握在日本厂商手里。欧美厂商目前仍以CCD技术为主,一个典型的CCD中画幅数码机背如Leaf等的价格普遍是6位数。
不过我一个朋友在一个大陆的sensor厂,据他说去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到了一半。主要是抢的台湾产品的市场。
他们的东西主要是低端的。不过其实低端也分很多种,估计他们的是低端中的低端。
鬼子还是在基础研究上走得比较远,这些东西要山寨是很困难的。
其实所谓的山寨主要是克隆低技术水平的东西,或者做些形似神不似的东西,中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至于山寨的克隆,主要停留在外壳上,看着像而已,也仅此,即使其中少量的功能性“创新”也是整合现成功能单元产品的结果。
德国不是就有一个爱克发么?
数码相机是机光电一体,这三样里面,光学相对强一点,光学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是文革后的事情,关键是中国的光学工业基本是军工的需求牵引的;精密机械这块差的就比较远了,但是机械时代还能造相机,但是电子这一块,特别是CCD,完全是0,于是数码时代终于全军覆没了。
以遥感卫星为例:镜头都是国产的,西光所或者长光所;机械部分做的不好,震颤解决不了,所以图像比较糊;CCD那就100%进口,捡人家剩下的了。
山寨相机这东西是没出路的,光学成像很精密,失之厘毫,谬之千里,以镜头镀膜为例,厚度是1/4个波长,厚一点点,1/2波长就起反作用了,好镜头还要多层镀膜。国内镜头就是镀膜不行,所以总是不通透。再说成本,玻璃镜头都是人工磨的,最简单的球面镜,磨一片也好几天,但是佳能的低端机上直接用树脂镜头,山寨机的磨镜头的人工成本再低也低不过人家流水线上的树脂镜头不是。
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