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也说威廉透纳——五四青年节的美术馆之行 -- 张声语
在麦克风发明以前,对于歌剧演员的基本要求是音量要大,保证歌剧院后排听众能听得见。有了麦克风以后,对于音量的要求开始弱化,所以气声,颤音等等新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目的是追求更强大的表现能力,表现更复杂的感觉。
同理,在发明照相技术以前,绘画的基本要求是具象,画什么像什么。照相机出现以后,对于具象的要求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表现更复杂更细腻的感觉,或者更哲理更深刻的思考。
传统油画,通常是在调色板上调好颜色,然后再用画笔把颜色涂在画布上。对于户外风景,尤其是企图捕捉描绘一瞬间光影的变化,这样的画法显得太耗时,不方便。据说Monet为了画“日出印象”,反反复复去赛纳河写生,体验日出后30分钟的光线和空气。
为了画得快,印象派画家们不再用调色板调好颜色再涂上画布,而是略微调和一下,就涂上画布,甚至先把原色涂上画布,然后在画布上调和。传统画家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显得太粗糙,因为从细节上看,印象派的作品的确是很粗糙,体现在色块的分离,以及笔触的仓促。
但是色块的分离,和看似潦草的笔触,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这一点,传统的画家们始料不及。如果说早期的印象派,如莫奈,雷诺阿,德加还只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尝试这样新技法,那么后期印象派们已经肆无忌惮地挥舞手中的新利器了。
塞尚所谓form,讲白了就是塞尚眼里没有形体,而是众多色块堆积在一起,而塞尚的工作,就是研究这些分离的色块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所以有人说,塞尚实践的,是解构主义,虽然那时候解构主义理论还没有完整出现。
凡高的特色在于笔触,感觉就是把颜料像挤牙膏一样,直接堆积到画布上。
再以后,马蒂斯觉得莫奈的色块分离不过瘾,他的做法干脆是把形体切割成几个平面,而每个平面几乎用原色涂抹。
毕加索认为塞尚的form不够彻底,他把多个视角看到的侧面,摆放到同一个二维平面中去,号称立方主义。
立方主义的出现,使观众们广泛接受了形体的变形。而变形是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变形的表达能力非常强劲,但是破坏性也同样强劲,因为它最终彻底颠覆了传统美术,尤其是绘画要“画得像”这个古老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美术的根基。
(今天时间有限,没有配图,配上图以后,前面的文字或许更容易理解)
零五年还是零六年, 国内几大城市(北京, 上海, 广州, 别的可有?) 有一个印象派画展, 规模空前, 我也有幸一睹. 只是...人太多了 ^_^
一个流行词汇的确很容易异化. 印象主义也可以指音乐, 大概是浪漫主义时期之后唯一称得上"主义"的流派了. 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还不喜欢大规模发明新名词, 有一个现成的就尽量往上凑. 如果是在今天, 就算其中的支流不自立门户, 也会安上一堆前缀后缀吧?
最近看了一个德加的画展, 他的肖像, 以及mm们的芭蕾舞裙子看起来很不错.
好的东西有个共同之处, 就是引人驻足, 久看不腻(或久听, 久吃, 久闻, 等等...). 恨不得抢一副回家挂着.
更可能的是,忽悠。
油画颜料的覆盖性强,所以如何打草稿成为一个小小的困难。
有些人勾勒边框,这种做法对于刻画形体比较有效,但是对于以色块为基本元素的作品,却不太有效。
所以,有些画家先画个草稿,然后拿刮刀把颜色刮掉一部分,但是隐约还是能看到大致布局和设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精雕细琢。
粉红色的带帽衫(你看过的了),然后背着小粉包(KAPPA)的,嗯,我还有粉色的海星头饰。。。
不会说我是装嫩吧?
裤子还是牛仔裤吧,这个。。绝不敢是粉色的。
底色打薄一点就可以了。
颜料多放点油,搞稀一点。
而且也不用把画面铺满,铺满也没用不是。
有改动而刮掉的事情倒是很正常的,但是这并不是作画的一个步骤。
俺很有班门弄斧之感啊。。。
BTW,俺这次去798逛逛,一方面诚如您所言,这个地方却有过于商业化之嫌,但另一方面,还是有一些可以看看的地方啊?
很喜欢798这个地方,四处逛逛,然后找个路边的咖啡店要杯咖啡,聊点啥,或者无话可说,只是发愣,都很惬意。
把原本一个破败的文革时代的老旧厂房,经过艺术改造,注入文化气息,挖掘商业价值。当然,大家对于798的艺术风格会有不同观感,但是不得不承认,798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探索,以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尝试,还是相当成功的。
祝愿798越办越好。
不过偏西方。但是整体还是挺好的。
这个表现力,做为普通人,如何感受呢?
附注:
本人对美术鉴赏基本是全盲。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