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复利的观点】知识改变命运!向下的命运 -- 樱木花道

共:💬101 🌺1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貌似这个复利算法有些问题啊

到2051年 都是工作50年

    重修甲           保送乙 

   117.3908         66.2640

结论是 保送乙是傻x

那样 假设保送乙要多牛13,才能赶上重修甲,那样至少保送乙从2006年开始 每年要保证存 1.115万。

这个,到2051年,保送乙只工作了44年(2051-2007),当然比不上已经工作了51年的重修甲(2051-2000),其复利积累当然不如了。

另外,这里假设重修甲和保送乙每年都只能储蓄一万。但是有没有考虑到他们工资水平的差距呢?好比说,本科毕业的重修甲工资2万,能省一万。这就是节衣缩食了。而博士毕业的保送乙工资3万,能省一万,则可消费的工资可是2万,比重修甲多了一倍。则生活水准可就不同了。重修甲要省这一万,只能天天吃泡面,而保送乙则可以时不时得下个馆子。呵呵。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专业的博士毕业的平均起薪可是高于本科毕业的。

而按照您文中的结论:

  

1 永远别忘了复利。

2 越早拿到现金越好。

我们是否应当鼓励童工?把十二年的小学中学时间省下来挣钱岂不是更为合算?事实上,落后地区的老农民们就是这么干的。但是也没见他们成为百万富翁啊?

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中脱颖而出,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才学见识,二是胆魄,三是运气。运气自己没法控制。胆魄取决于性格。只有才学见识是可以大部分由自己来提高掌握的。多读点书还是有用的。

家园 休了她

别告诉我你不敢

家园 似是而非的结论

不知楼主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如果只通过几个实例来得出结论是不可靠的。

如果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和金钱,那么就应该直接去学习如何挣钱的知识,比如金融、经济类的,我相信大多数真正掌握了挣钱知识的人,一定会有很好的收益,比如那些通过股票知识赚钱的人。

如果本身学的知识就是风花雪月,自然不可以获得好的收益,否则谁还会去学如何赚钱?

因此不要怪知识不顶用,只能怪自己学的东西和想要的达到的目标,南辕北辙。

家园 底层老百姓把全部积蓄拿来供孩子念书不是为了改变民族的命运

底层老百姓把全部积蓄拿来供孩子念书不是为了改变民族的命运

同学
家园 实验室里累死累活

怎比得了电力局里一个爽字

家园 底层老百姓把所有积蓄供孩子读书不是为了改变民族的命运的

如果,底层老百姓辛辛苦苦把所有积蓄拿出来供孩子读书,都不能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的话,又谈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学习知识即使不能转变为巨大的财富,如果连必要的得到工作机会的尊严都没有办法获得的话,那又有什么必要去学呢?

很遗憾,残酷的社会现状就是这么现实,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至少有一半找不到工作。这还是官方公布的数字。而后果又直接体现出来了,重庆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因为感觉不值得!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已经起步了。接下来将是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割裂。

家园 我也同意

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已经起步了。

从经济学上讲,教育不仅有益个人,也有益社会。一旦对个人的利益分配不足,那么就会有读书无用论。所以是该到了调解的时候了。

我也觉得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毕业之后工资可以低一点,但是别让在读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把学生们以及学生的父母搞得窘迫之极。为了长远,为了公平。

希望这波读书无用论快些平息(就业市场快些好转),而此后国人对于教育和学位的理解能够回归的正常态度。

家园 妻子如衣服

研究工作本身就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同。就好像玩赛车的要有撞死的危险,踢足球的要有断腿的危险。这并不说明这两种工作就很悲惨。研究工作也一样。

家园 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钱只是其中一个参数

谢若林还要追求成就感呢。

家园 俺真不敢

家园 哪里就到这种地步了

这并不说明这两种工作就很悲惨。研究工作也一样。

科学家的地位可比国足强多了。

好吧,我承认我是big bang theory看多了,为不会讨MM欢心有点失落。

家园 我觉得很多人的比较方法有问题

很多人支持读书无用论的一个理由就是某某人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结果还当了老板,比很多大学毕业生挣得多,但我觉得这种比法不科学。要比较不同受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的话,我觉得应该比下限,而不是比上限,也就是说用你中学同学里混的最差的跟你大学同学里混的最差的比,结果肯定是大学的下限比中学的高,硕士的下限比本科的高,也就是下马比下马,而很多人是用下马去跟人家的上马比,那肯定得出的结论不准确撒。至于上限就不大好比较了,因为决定上限的因素太多了,而且里面有不少是不可控制的、偶然的。

家园 【讨论】楼主还是忽视了复利的威力

到2051年 都是工作50年

    重修甲           保送乙 

   117.3908         66.2640

楼主这里给出的结果只是两者在第一年存下的一万元现金,在复利率为10%的假设下,到2051年的本金1w和利息之和。没有统计以后每年存入的一万元在2051年的本金和利息收入。

所以正确的计算应该是这样的:

假设 每年1万元 利率为10% 考虑了投资升值等

看看他们的财富积累纪录

——————————————————————————————

       重修甲        保送乙

2000      1

2001     1.1

2002     2.31

2003     3.64

2004      5.11

2005      6.72

2006     8.94

————————————————————————————

          现在乙开始有收入

2007      10.44 1

2008     12.58 1.1

2009     14.94 2.31

2010     17.53 3.64

2011     20.38 5.11

2012     23.52 6.72

到2051年 甲工作50年 而乙工作44年

    重修甲           保送乙 

   1163.91         652.64

两者差了五百多万

结论是 保送乙是个大傻x

=================分界线=========================

其实这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否能够一直保持这样高的复利,特别是在后期资金量比较大的情况下

二、是否博士和本科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相同,既假设本科生和博士每年的存款数相同是否有统计支持。

因为找不到2000年的数据,所以这里以2008年的数据来推算

08薪酬调查:人口统计学分析

下面的这张图显示了本科生和博士之间的薪酬差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年度基本现金收入总额:基本月薪收入*年度月薪数+年度岗位津贴总额

年度固定现金收入总额:年度基本现金收入总额+补贴收入信息

年度税前现金收入总额:年度固定现金收入总额+浮动薪酬信息

年度岗位人力总成本:年度税前现金收入总额+保险福利

这里我们主要考虑 年度固定现金收入总额 年度税前现金收入总额, 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硕士的年度固定现金收入总额要高于博士。而博士的主要优势在于年度税前现金收入总额

这说明博士的优势并不在于起薪,或者说基本工资,其优势在于浮动薪酬部分,也就是奖金,专利,股权等一系列收入。

而对于本科生和硕士来说,这部分的差异值很小。

图上显示

重修甲 年度固定现金收入总额 近似等于 年度税前现金收入总额,约为五万人民币左右

保送乙 年度固定现金收入总额 = 七万人民币, 年度税前现金收入总额 = 十三万人民币

这里假设重修甲每年基本生活费用为三万,可以存下两万。

假设保送乙在 年度固定现金收入总额 的框架下生活费四万,可以存三万。

年度税前现金收入总额 的框架下生活费七万,可以存六万。

重复楼主的计算

——————————————————————————————

       重修甲   保送乙 年度固定 保送乙 年度税前

2000      2.0

2001     2.2

2002     4.62

2003     7.28

2004      10.21

2005      13.43

2006     16.97

————————————————————————————

          现在乙开始有收入

2007      10.44 3.00 6.00

2008     12.58 3.30 13.86

2009     14.94 6.93 21.85

2010     17.53 10.92 30.63

2011     20.38 15.32 40.29

2012     23.52 20.15 50.92

到2051年 甲工作50年 而乙工作44年

    重修甲      保送乙 年度固定 保送乙 年度税前

   2327.82      1957.92      3915.84

考虑到年收益10%对大多数人是一个并不现实的目标,如果我们把年收益率调整到5%时,上面的结果在2051年变成了这样

    重修甲     保送乙 年度固定 保送乙 年度税前

   418.70      453.43      906.86

所以,结论似乎应该是:要养成固定储蓄和投资的好习惯,而且越早越好。

同时,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始终都是最好的投资。

家园 其实挺好的,科学是有点神圣的([em22])少些逐利好
家园 一个通货膨胀就冲掉了,而且现在利率也不高

本地的Primary Saving也就2.25%,刚好够对冲通货膨胀。要是大规模的通胀来到,我觉得借钱买实物比较好,不过真要到了那时候也没人愿意借钱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