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区分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和吴敬琏们误导的改革 -- 思想的行者

共:💬43 🌺6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区分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和吴敬琏们误导的改革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回复子玉的转帖《理论之清算,开始了?》提到过,我这里展开来说一下

(一)中国需要改革

现在很多人否定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官方说法---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当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可以从国民生产总值每年的递增率看出来,可以从各种工业品的生产指标上看出来,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毛泽东领导的工业化,前无古人的经济奇迹。毛泽东领导的工业化确实是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的翻天覆地的事情,只有毛泽东才能依靠自己的号召力和组织力让这么大的国家迅速的实现工业化,对于毛泽东的工业化成就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

但是工业化的相当的成功的同时,建国以来所秉承的那一套经济模式中的弊病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越来越暴露出来,当时的中国确实是处于一个变革的关口。

总体上来说,工业化的辉煌成就是代价高昂的,其代价就是第三产业的普遍被压抑,民众的投资热情被普遍压抑。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第三产业规模非常的小,连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也没有,批发零售营销广告餐饮护理会计律师等等现在的人耳熟能详的产业不是根本不存在就是处于一种飞机低级的状态中

----因为,中国没有市场,因为中国的私人经济处于非法地位,因此中国需要改革。

(1) 计划经济取得成就的原因

从历史上来看,有几种获得过成功的工业化模式

a,英国模式----依靠海外殖民实现资本积累,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实行了工业化

b,法国模式----依靠拿破仑战争掌控欧洲大陆资源,抗拒英国资本

c,德国,美国模式----依靠工业托拉斯的组织力量实行工业化

d,日本,三小龙模式----依靠财阀控制下的康采恩和政府对财阀的倾斜政策

e,苏联,中国模式----依靠计划经济的国家托拉斯形式组织资源对重化工业进行集中突破

总结abcde的工业化模式,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了的国家有三种到达工业化的路径

1依靠民族资本的自由竞争2,依靠民族资本的联合3,依靠政府对民族资本的支持

英国工业化的路径为1:这样的工业化路径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实行了工业化,英国的工业化是在没有太大的外界压力的状况下取得的,因此可以用企业的自由竞争方式实现工业化

法国工业化路径为1+3:民族资本的自由竞争+拿破仑大炮的支持

德国,美国的工业化为2+3:主要依靠民族资本的联合---托拉斯形式的工业联合,政府实行高灌水政策扶持民族资本

日本,三小龙的工业化路径是(2+3):以康采恩形式的民族资本的联合以及更大强度的政府的支持

苏联、中国的工业化路径是3:主要依靠的是国家的组织力,形成国家托拉斯,政府的支持力度最大。

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以后,导致了国际竞争强度的不断加大,后起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要求资本之间的组织和或者国家对资本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只有这样才能在外国企业的残酷竞争中存活发展,从而完成国家的工业化

缺乏了资本和资本之间的有效的联结,或者民族资本本身过于弱小,缺乏政府对工业化的有力支持,要实现工业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看两个反例:

印度工业化的失败和旧中国工业化的失败

---印度建国之时,继承了英国殖民地时期的工业基础,虽然这样的工业基础是薄弱的,但是相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还是要强很多(需要数字论据,我不喜欢做数字搜集的事,以后再补充),印度政府也想实现工业化,但是没有成功,为什么?1)印度的政权缺乏组织能力;2)印度的民族资本过于弱小

新中国和苏联同样的面临着民族资本实力过于弱小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的民族资本实力更加的弱小,但是新中国和苏联最终相当程度的实现了工业化,主要原因就是新中国和苏联都拥有着强大的政权组织能力。

家园 罗化生,给你提个建议啊:

你的不少贴啊,太分散了,不利于大家阅读.以后,差不多类型的贴就自己跟自己,放一个贴里如何.比如经济一类,时事一类,科学一类...

家园 送花。预期这个主题可以写成精华系列。

支持。

家园 罗同志……

罗同志:

观点是我倾向的,数据是没有的,论述是不知所踪的。

希望后面详加论证,不要只是不断地喊口号,举事例,讲历史,这不是中学生写作文,也不是单位宣传稿……

家园 mm这个提议好,我也支持。
家园 开头一段那几句就是瞎说

现在很多人否定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官方说法---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这一段开头几句完全是瞎说。很少有人(更不用说官方)“否认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至于“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那是专门形容文革后果的(既不能用来形容五十年代,也不能用来形容六十年代)。自己把别人的意思弄错了,竖起靶子来批判,显得自己特别英明?

家园 欢迎挑错,但是不要用“瞎说”这样的字眼

家园 连基本的事实和评论都不懂,还不是“瞎说”?

还凭什么反驳别人指责你是“瞎说”?

还有什么必要指望别人去读你码的那么多字?你思考个啥呀?

家园 你还是先把你每年证明两次的哥德巴赫猜想证完了再说吧
家园 无限上纲了是吧?

一点错了就是基本的事实和评论都不懂?

还要剥夺我思考的权利?

你思考个啥呀?

家园 错了还不先认错感谢?谁剥夺你思考的权利了?

俗话说,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不对了。思考可以,别灌白开水,别泼污水

家园 党同伐异,你真的是武松派的
家园 你先承认自己连基本事实都没弄清楚吧

你爱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

家园 (2)计划经济成就背后的隐患

苏联和中国的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的强有力的组织力,使得国家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工业化,但是也留下了不小的隐患。

比较苏联中国和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三小龙的工业化模式,可以看出苏联和中国的计划经济工业化模式是更刚性的,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则显得更柔性些。

计划经济依靠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来完成国家对工厂的组织---指令性计划就是命令,通过这样的命令把一个个的工厂组织成为一个生产的兵团,这样的生产的兵团确实具有战斗力,但是也导致了工厂本身的自主性的丧失,工厂只需要唯命是从就行了,企业自由度几乎为0。

美国政府,日本政府,韩国政府,台湾政府新加坡政府同样也对企业界有着不同程度的介入,但是与苏联和中国的政府不同的是,他们的政府介入是在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给企业创造市场条件(避免恶性竞争,实行市场准入限制)、提供融资便利,提供技术支持等等

例如美国政府对于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扶持

在技术创新方面,美国政府大规模介入和扶持本国企业的行动始于80年代。当初,由于日本在半导体产业方面的突飞猛进,对美国的产业竞争力形成严峻挑战,使美国政府改变了中立的立场。Sematech计划是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第一个大规模的“政府—企业”合作伙伴关系计划,意在提高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水平。90年代后,克林顿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政府—企业”伙伴关系计划,包括:商务部标准技术研究院主管的“先进技术计划”和“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国防部负责的、促进科技军转民的“技术再投资计划”;能源部下属12个实验室和82个纺织公司共同承担的“美国纺织合作伙伴关系计划”;能源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等6个部门参加的、国家科技委员会负责协调的、为提高美国建筑业技术的“建筑与建设计划”;中小企业局负责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等等。

外链出处

日本政府对日本各个产业的介入程度要更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对日本的不同产业进行了重点扶持

1945-1960年(战后复兴):前期扶持钢铁、煤炭产业;后期扶持合成纤维、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业。

1960-1973年(快速增长):扶持钢铁、合成纤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纸浆、机械产业。

1973-1985年(产业调整):扶持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飞机产业

1985-1990年(结构转换):扶持医疗、教育产业。

1990-(持续低迷):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外链出处

举例:日本政府对汽车工业的扶持

a,日本政府向驻日美军求情,请求美军允许日本人生产小轿车

1945年9 月2 日,进驻日本的盟军最高司令部发出指令,禁止日本生产一切汽车。这对于日本的民用汽车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的丰田公司社长丰田喜一郎向全体员工宣告∶“本公司今后将步入苦难的旅程,说不定连工资也发不出来,愿去愿留请大家自己定夺”。

日本政府的官员们开始向盟军司令部陈情,恳请盟军司令部允许日本生产一定数量的汽车。他们说日本的交通已经废墟化,急需汽车来运送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盟军司令部经考虑后,于1945年9 月28日同意日本全国每个月生产1500辆卡车,但仍然禁止日本生产轿车。

1947年6 月,在日本官员的努力说服下,盟军司令部终于同意日本每年生产300 辆小轿车。

没有日本政府向美军一再的陈情,今天的日本汽车工业的辉煌是不可想象的

b,征求企业意向,制定优惠保护政策

1951年9 月,为了制定一系列有效的优惠和保护政策来促成国产轿车的发展,通产省自动车课的负责人向日本各汽车制造公司的领导人发出了调查表∶“为了促成国产轿车工业的振兴和发展,你们希望政府为你们制定什么样的优惠和保护政策?”

调查的结果显示,各汽车公司对政府的要求主要有两点∶1 、在银行贷款方面对汽车制造公司进行优先照顾,在税收方面对汽车制造公司实行一些特别的减免措施。2 、对外国轿车的进口进行最大限度的限制,对进口轿车征收高额的关税。于是通产省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了促进国产汽车发展的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

日本政府制定的保护政策非常严格,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警察部门和汽车出租公司的不满,因为根据政策,他们只能使用国产车,但是国产车的质量、技术等等不过关,以至于警察追不到开进口车的小偷,出租公司利润严重受损,他们要求使用进口汽车,但是日本政府却坚持政策不变。

外链出处

韩国台湾新加坡在战后仿效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对企业的重点扶持,实现了重点产业的集中突破,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二战后,整个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另外以上诸国的经济发展还因为企业自身通过托拉斯,康采恩等等垄断形式实现了产业界的联合

维基百科对康采恩的定义和论述:

康采恩(德语:Konzern)是一种通过由母公司对独立企业进行持股而达到实际支配作用的垄断企业形态。一般情况下,基本是由集团中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企业来担当控股公司这一角色。 这种垄断形态与卡特尔以及托拉斯不同,它的直接目的不是支配市场。在资本集中方面上,康采恩比卡特尔和托拉斯更加进步。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存在的各大康采恩集团也被称为财阀,比较有名的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等。在2000年左右,中国和日本开始出现的各种“控股公司”以及“集团总公司”,也被认为属于康采恩垄断。

维基百科对托拉斯的定义和论述

托拉斯(Trust)直译为“商业信托”,是指在同一商品领域中,通过生产企业间的收购、合并以及托管等等形式,由控股公司在此基础上设立一巨大企业来包容所有相关企业来达到企业一体化目的的垄断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托拉斯企业的内部企业可以对市场进行独占,并且通过制定企业内部统一价格等等手段来使企业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现在各大发达国家都先后出台了反托拉斯法,并且在各国该法案中对这一垄断形式进行了限制,禁止了过于庞大的托拉斯垄断。作为经济行为的托拉斯目前并未完全禁止,一些被认定为并未过度庞大的托拉斯的存在还属于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关于判断其是否过度庞大,各国各个时期的判别标准也不尽相同。

托拉斯康采恩使得各个企业原本分散的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等联结在一起,企业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共同克服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不足所导致的困难,而得到顺利发展。

例如日本的康采恩(财阀)有三菱、住友、三井、富士、三和、第一劝业等六大金融资本集团,以各自的银行为核心,囊括了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国际贸易等主要经济部门,控制了日本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因此,一般人们不再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金融资本集团称为财阀,而是像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称为财团。

韩国财团有三星、现代、大宇、乐金及鲜京等五大财阀

美国财团有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杜邦财团等等

可以认为康采恩,托拉斯等等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人类的生产关系的一个重大变革,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与托拉斯康采恩这样的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相比,中国和苏联的计划经济可以认为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型企业集团,所不同的是这样的企业集团中的企业缺乏一些必要的自主权。

和康采恩一样,计划经济也能够帮助企业克服资金瓶颈,组织企业协同攻关以克服技术难题,组织起完备的产业链避免企业出现零配件的供给困难,给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销路,因此计划经济可以取得相当的成功。

但是与康采恩等等垄断组织相比,计划经济的决策是一元决策,即只有一个决策主体---国家计委

而康采恩的决策是多元决策,企业集团中的企业都具备相当的决策权和决策能力。

在计划经济中,由于企业不需要为自己的产品的销售负责,因此企业不关心市场,他们也就缺乏向计委反馈市场动态的能力,使得计委的决策由于市场信息的缺乏陷入相当的盲目性

由于企业在计划经济中缺乏对市场或者说老百姓的需求的感知能力,导致很多老百姓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了总需求的抑制,总需求的抑制直接的导致了总供给的减少,因为在一个平衡的经济体系中,总供给=总需求。

计划经济中的公有制企业占绝大多数,私有企业缺乏合法地位,实际上这是对私人投资的抑制,抑制了私人投资的热情或者说自由,导致社会总投资水平的相对低下。

社会总投资水平的低下也就意味着就业率的低下,这也是中国当年知识青年上乡下乡的一个直接的经济原因,因为城市容纳不了那么多的青年的就业,只好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由于以上弊端,尽管中共领导人们努力的进行建设,但是经济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

家园 行了,我承认我含糊了某些事实

问一个问题

什么是基本事实?

什么是非基本事实?

你根据什么来辨别基本事实和非基本事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