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收集整理】美军朝鲜战争老兵回忆-写在前面的话 -- pxpxpx

共:💬80 🌺280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又没有薪水,又不能宣传为自由民主献身~

楼主不会干的~

家园 【收集整理】美军KW老兵回忆2 罪无可恕-老根里(1)

老根里惨案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因为遇害人很可能有400之多,这使它可能成为美军在整个20世纪制造的规模最大的两个惨案之一,所以非同小可。但是惨案本身引起国际关注却是在近50年之后。

1999年,美联社的记者Charles Hanley发表了一系列的报道,包括下面这篇

War's hidden chapter: Ex-GIs Tell of Killing Korean Refugees

报道里除了详细的介绍了这场半个世纪前美军对朝鲜平民的屠杀之外,还提供了对当事人采访的节选,很多内容,尤其是美国老兵的回忆相当的令人震惊。

但是报道里面最令人震惊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对美国军方和政府的直接指控。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报道里称当时的美军指挥官曾明确命令部队向平民开枪以防止北韩的军队渗透。

而这一点得到了部分美军老兵的证实。

如:

Retired Col. Robert M. Carroll, then a 25-year-old first lieutenant, remembers battalion riflemen opening fire on the refugees from their foxholes.

"This is right after we get orders that nobody comes through, civilian, military, nobody," said Carroll, of Lansdowne, Va.

再如

Two days earlier, 1st Cavalry Division headquarters issued a more explicit order: "No refugees to cross the front line. Fire everyone trying to cross lines. Use discretion in case of women and children."

又如

In the neighboring 25th Infantry Division, the commander, Maj. Gen. William B. Kean, told his troops that since South Koreans were to have been evacuated from the battle zone, "all civilians seen in this area are to be considered as enemy and action taken accordingly." His staff relayed this as "considered as unfriendly and shot."

还有

Veterans said Capt. Melbourne C. Chandler, after speaking with superior officers by radio, had ordered machine-gunners from his heavy-weapons company to set up near the tunnel mouths and open fire.

"Chandler said, 'The hell with all those people. Let's get rid of all of them'," said Eugene Hesselman of Fort Mitchell, Ky. " ... We didn't know if they were North or South Koreans. ... We were there only a couple of days and we didn't know them from a load of coal."

Ex-GIs believe the order was cleared at battalion headquarters, a half-mile to the rear, or at a higher level. Chandler and other key officers are now dead, but the AP was able to locate the colonel who commanded the battalion, Herbert B. Heyer, 88.

Heyer, of Sandy Springs, Ga., denied knowing anything about the shootings and said, "I know I didn't give such an order." Veterans said the colonel apparently was leaving battalion operations to subordinates at the time.

最为生动的是下面这段

Recalled machine-gunner Edward L. Daily: "Some may have been trying to crawl deeper for protection. When you see something like that and you're frightened, you start to claw."

"On summer nights when the breeze is blowing, I can still hear their cries, the little kids screaming," said Daily, of Clarksville, Tenn., who went on to earn a battlefield commission in Korea.

"The command looked at it as getting rid of the problem in the easiest way. That was to shoot them in a group," said Daily. Today, he said, "we all share a guilt feeling, something that remains with everyone."

"You try to put things in the back of your mind because life goes on," said Daily, 68, of Clarksville, Tenn. "But as you get older, you're not as active as you were and you begin to think more about these things again."

这一系列报道是1999年秋天发表的。之前,美国军方和政府总是以证据不足搪塞南韩民众的反复申诉,这些报道无疑把这些人都逼到了墙角。

于是,在报道发表不久,美方的正式调查开始了。

2000年,Charles Hanley 和同事们由于这个系列报道而荣获当年的<调查报告>类普利策新闻奖。

Awarded to Sang-Hun Choe, Charles J. Hanley and Martha Mendoza of Associated Press for revealing, with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the decades-old secret of how American soldiers early in the Korean War killed hundreds of Korean civilians in a massacre at the No Gun Ri Bridge.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的链接里有他们当年发表的报告

http://www.pulitzer.org/works/2000-Investigative-Reporting

家园 【收集整理】美军KW老兵回忆2 罪无可恕-老根里(2)

美联关于老根里的报道陆续发表之后,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直接促成了美国与韩国对惨案的独立调查。

与次同时,随着美联的报道,当年参与此事的美国老兵们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其中的一位叫 Ed Daily 的老兵,他提供的证词最为直接有力,反省也最深刻动情,还曾经与当年的幸存者见面,拥抱。在他自己出版的自传里,Ed Daily 讲述了在朝鲜战争中被俘,之后又逃了回来的经历,还有他勇救战友的壮举。在他获得的勋章里,有:

一枚 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

多枚 Silver Star;

三枚 Purple Heart;

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勋章是仅次于MOH的荣誉,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只颁发了800多枚,获奖者中还有300多是已经战死的。

Silver Star 也只比 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 低一级而已,他在一场战争中就得了三枚,可以说很了不起。

所以说 Ed Daily 是英雄一点也不过分。

然而,这一切却都是 Ed Daily 的谎言!

原来,Ed Daily 将自己的情况公开之后,就有人去查了他当年的记录,由于他自称受过嘉奖提升,又被俘过,还得过等级那么高的勋章,军方的记录上是不可能没有记载的。

结果出人意料,档案显示, Ed Daily 当时并不是什么机枪手,而是修车的,事发的时候,他也不在老根里,甚至不在相关的部队,而是在后方。尽管他曾经出示过立功受奖的相关文件,还有当年的战友证实记得他当年的英勇行为,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到2000年5月的时候,Ed Daily 编造的谎言已经被完全揭穿了。

不得不说 Ed Daily 是个有心的人,他积极组织战友聚会,还为部队写战史,甚至使当年的老兵们相信真的有他这个人,以及他做过的一些事。

可以说 Ed Daily 成功的修改了这些人的记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Ed Daily 出示过的文件,军方却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Ed Daily

最后关于 Ed Daily 的消息是这样的:

Ed Daily 由于冒领15年战场综合证的赔偿金近40万美金被判监禁21个月。

Ed Daily承认有罪。

而这一切,美联在报道发表之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知道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美联将这些报道送走参加普利策的评奖活动。

揭示这个事实的是一位叫 Robert Bateman 的军史专家。

家园 啊登战役

德军射杀美军俘虏没准也是因为“怕怕”之类美式原因呢。美军为啥要追究啊?一点都没有同情心。

家园 【收集整理】美军KW老兵回忆2 罪无可恕-老根里(3)

其实,Robert Bateman 与制造惨案的美骑一师第七团 (7th Cavalry Regiment) 以及 Ed 的渊源是很长的。

早在1994年,当时在美骑一师第七团任军官的 Robert Bateman 就和 Ed Daily 成了好朋友。后者当时在七团的老兵里非常的积极,还曾经任过该团老兵协会的主席。

Robert 当时对 Ed 还是相当景仰的。

到了1999年和2000年前后,Robert 得知美联在报道 Ed 和其他老兵在老根里的故事,就和美联的Charles Hanley联系,还一度与 Charles 成为好朋友。但是渐渐的,出于专业的敏感,Robert 觉得 Ed 的经历可能有问题。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Robert Bateman的经历,下面就是他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期间的任职情况

7th Cavalry Regiment        

Officer

U.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rmy fellow

所以他对美军的历史和指挥系统相当了解,而 Ed Daily 讲述的有些情况恰恰与他知道的相矛盾。最后一路查下来,到1999年末,2000年初的这段时间,Robert Bateman 就已经确认 Ed Daily 造假无疑了。当时他和美联的 Charles Hanley 还是朋友,这件事情他们也沟通过,但是最后的结果是直到获得普利策奖,美联都没有公开声明 Ed Daily 造假的情况。

之后,美联的 Charles Hanley 他们在2001年出了本书,叫

The Bridge at No Gun Ri : A Hidden Chapter from the Korean War

2002年,Robert Bateman 针锋相对的也出了本书,叫

No Gun Ri: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Korean War Incident

两个人观点的撞击和个人恩怨在2004年的一场书面辩论里表现的最为具体。

那一年,美国的一家网站HNN(History News Network)将Robert Bateman 写的一篇文章

Did the Associated Press Misrepresent the Events that Happened at No Gun Ri?

发给了美联的当事记者们,并将这之后双方的回应都登了出来。

Robert Bateman 的文章很长,要点有:

美联报道里关键证人 Ed Daily 做假问题;

美联为了不影响得普利策奖而拒绝对 Ed Daily 做假问题作出更正;

完全同意美军曾经杀害平民,但是怀疑这是执行命令的结果;

美联有意曲解美军档案和有关人员的发言,以证明美国军方试图掩盖真相;

Charles Hanley 试图阻止Robert Bateman作品的出版;

美联用搞新闻报道的方式做历史事件的调查是方法不当,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够;

美联三位当时记者的回应:

美军2001年初的调查结果与美联99年的报道基本事实是吻合的,美国总统就此专门发表声明,对当年的惨案深表遗憾;

Robert Bateman提供的难民中混有游击队员的关键证据根本站不住脚;

报道中对美军指挥官下令对平民开枪的职责是有历史档案支持的;

Robert Bateman 的回应:

美联不公开受访老兵的全部访问记录,这一点非常的不专业,其结论很可能是剪裁的结果;

美联应该向历史学家做研究一样,公开所有与报道相关的档案资料,供公众评估;

自己提供的难民中混有游击队员的关键证据是可靠的,美联明知道证据的可靠性,故意混淆是非;

不同意官方调查结果支持美联报道的结论;

美联Charles Hanley的回应:

继续质疑难民中混有游击队员证据的可靠性;

Robert Bateman 的回应:

指责Charles Hanley利用一切手段阻止他的研究工作和作品的出版;

Charles Hanley 以及美联的其他人没有再做回应。

以上的来往回应非常的直接激烈,双方都没有给对方留有余地。

即便不是专业人员,争论的双方谁在专业素养和道德上占上锋已经一目了然了。

参考资料

http://articles.sfgate.com/2002-04-07/opinion/17542177_1_gun-ri-korean-war-incident-robert-bateman

http://hnn.us/articles/3626.html

家园 【收集整理】美军KW老兵回忆2 罪无可恕-老根里(4)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有多个版本,比如JFK被刺,比如珍珠港,比如朝鲜战争的爆发。

老根里也不例外,到2004年的时候,这个惨案就已经有了四个版本:

韩国人的;

美军的;

Robert Bateman的;

美联的;

从各个方面的阐述来看,共同点是都认同朝鲜平民被美军所杀,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对平民的屠杀是奉命而行还是美军士兵个人的行为。从这一点来讲,美军与Robert Bateman的观点相近,就是

"没有证据证明在老根里对平民的屠杀是奉命行事"。

韩国人与美联的记者显然不认同这一点,但是也确实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尽管美联的记者确实找到了一些在同一时期其他部队指挥官下令向平民开枪的记录。

到了2006年,一位档案与历史学家Sahr Conway-Lanz写了一本书,叫

Collateral Damage: Americans, Noncombatant Immunity, and Atrocity after World War II

在书里,作者详细的讨论了战争期间美军的作战行动对平民的伤害,作为书里面一个重要的章节,朝鲜战争期间的问题也被拿出来讨论。

很令人关注的是,Sahr Conway-Lanz在书里面提到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证明了美军向平民开枪很可能是奉命行事,至少向平民开枪是一次相关重要会议的决定。

文件的背景是这样的:

1950年7月25日夜间,也就是老根里惨案发生的前夜,美第八集团军,南韩内政部,南韩警方总长,美驻韩大使馆曾经开过一次会,讨论了如何控制向南涌动的难民潮,如何防止北朝鲜军队混入难民潮向美军后方渗透的问题。

第二天,时任美国驻南韩大使的 John Muccio 给当时的助理国务卿 Dean Rusk 写了一封信。信里,Muccio 阐述了自己对会议上作出决定的理解。

作为 第一条决定,Muccio 写道:

Leaflet drops will be made north of U.S. lines warning the people not to proceed south, that they risk being fired upon if they do so. If refugees do appear from north of U.S. lines they will receive warning shots, and if they then persist in advancing they will be shot.

之后,Muccio 还提到

Refugees would be warned that no group could move south unless so ordered and then only under police control. All movement of Korean civilians had to end at sunset or those moving would 'risk being shot when dark comes

尽管Sahr Conway-Lanz没有找到国务院的回文,尽管会议之后下达到各美军部队的命令里没有明确命令可以向平民开枪,甚至从信里面也看不出Muccio是否参加了会议,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就是这封信证明了当时美韩方面对难民问题的共识:

If refugees do appear from north of U.S. lines they will receive warning shots, and if they then persist in advancing they will be shot.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军在2001年的调查里曾经看过这份文件,但是最终的报告里,美军还是讲"没有证据证明"。

到此为止,老根里惨案最大的争议应该是解决了。

家园 【收集整理】美军KW老兵回忆2 罪无可恕- 小结&杂感

2006年,关于老根里惨案的最新证据出水之后,人们应该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在朝鲜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当时的韩国政府与美军地面指挥官达成了共识,就是难民一旦对美军自身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格杀勿论。

由于韩国政府当时采取的这个态度,在战争结束的很多年里,那些被害者家属的合理诉求是一直被压制着的,个中缘由并不难理解。

从某种角度来讲,美国政府和军方如果在2001年真的都承认所有的过失,承担所有的政治和经济责任,那也许真的给韩国政府出了个难题,因为当年的韩国政府在撤退前杀害的所谓政治犯远远多于美军屠杀的平民,这笔帐如何算?难道那些人都该死?

还有,组织护送难民南下,确保美军行动不受影响是韩国政府的责任,当年老根里的难民如果有政府的警察护送,屠杀应该是可以避免的,至少规模可能要小很多,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韩国政府的责任不比美军小多少,这笔帐又如何算呢?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其实所有已经发现的证据都是美国解密公开的文件,任何人都可以查阅,按说找到要找的东西并不是很难,可为什么韩国人自己发现的那么少?是不是有点让人轻视?

最后,回到当年的惨案,美军对平民,包括妇女和孩子,开枪固然可恨,罪无可恕。

问题是,战争当中,平民的生命何时被真的尊重过?

不正义的战争如何?正义的战争又真的能好到哪里?

...

还是那句老话有道理:

宁为盛世犬,莫为乱世人

注:

美军2001年的调查报告网上可以找到;

Sahr Conway-Lanz的书GOOGLE BOOK上有,关键章节都可以看;

通宝推:史文恭,
家园 【收集整理】3 范弗里特谈朝鲜战争-0

1953年5月份,就在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署前两个多月,LIFE杂志发表了范弗里特写的一篇文章,主要是讲他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范弗里特在51年春第五次战役前夕开始指挥第八集团军,到53年初离职,总共在朝鲜呆了近两年,期间经历了第五次战役,白马山,上甘岭等一系列作战,眼看着朝鲜战争一步一步陷入僵局。

他对朝鲜战争的看法,对中国军队,北朝鲜军队以及南朝鲜军队的看法都与当时的主流不同,他的想法也总是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可以说他在朝鲜的两年是比较不得志的。

离职退役后,范弗里特不再有什么顾虑,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条理非常清晰,语言十分简练,涉及面很广,对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很有帮助。

文章是分两次刊出的,链接如下:

PART I

PART II

家园 老根里的美国的负责人判刑了吗?既然美国有这么完备的资料。
家园 有人杀人放火固然可恶,但放眼古今中外,何处不杀人放火?

有人杀人放火固然可恶,但放眼古今中外,何处不杀人放火?

所以。。。

自然。。。

况且。。。

既然。。。

总之。。。

人总是要死的,何况是棒子。俺还是歇了吧。

家园 【收集整理】3 范弗里特谈朝鲜战争-1 对整个战争的看法

范弗里特是1951年四月初,五次战役前夕才到达朝鲜前线的。

之前,作为军事顾问,范弗里特在希腊指导政府军与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作战,并在1949年秋取得最后的成功。虽然希腊共产党的失败有外援断绝,战略指挥失误等其他原因,但是范弗里特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建立加强当地政府武装方面,他的贡献很大。

范弗里特到达朝鲜之后,接替李奇微指挥第八集团军。当时的第八集团军的士气在李奇微的努力下已经从之前的一系列失败中恢复了过来,并且已经成功的夺回了汉城。而中方军队在之前一系列胜利的鼓舞之下,正在积极准备发起整个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

范弗里特在文章里提到,在长达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当时中方的力量有21个军,共63万人,美方有15个师,23万人。

战役结果是,在第一阶段,中方取得了一些优势,包括全歼了英军的双徽营,但是到第二阶段末尾,美军靠快速推进,猛烈反击取得了很大的战果,给中方军队造成整个朝鲜战争里最大的损失。

范弗里特当时本想一举拿下中方的主力部队,一举收复北朝鲜,结束战争。但是他的想法无论是在军方和在政府里都没有人支持,他也只能在夺得铁三角之后就停在了38线稍北一点的位置上。

这就是范弗里特第一次与上面意见相左,他对整个战争的看法也受此影响很大。

从文章里可以看出,范弗里特对军方的上司非常的不满。

从战局角度出发,他认为美方把朝鲜战场上的中方军队的实力高估了。由于后勤,装备方面的不足,中方军队的进攻只能在很短的时间里保持很高的强度,之后就会很快衰竭,没什么真正的威胁。而由于美方的消极应付,朝鲜战争在第一年之后转入阵地战恰恰抑制了美方的优势。在对中方和美/韩方优劣的详细阐述之后,范弗里特认为中方军队是应该可以战胜的。所以他不理解美方消极和维持现状的态度。

从当时的战场态势来看,范弗里特认为美方还是占优势的,由于空中和海上的绝对优势,中方的后勤供应越来越难,连阵地战都难以维持下去,加之朝鲜本身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也已经耗尽,坚持下去,对美方有利。

从整个亚洲来看,范弗里特认为有四个热点地区,除了朝鲜以外,越南,马来和台湾都是共产主义国家的目标,如果美方在上述任何一个地区失败,共产主义国家就会受到鼓舞,进而进攻其他地区。所以在朝鲜必须坚持取得全面胜利。

下面说说范弗里特对中方军队的看法。

家园 引用一段范弗里特的原文吧

The real question, I believe, is quite different. I deem it my duty to ask this question here and now, and to urge all Americans to ponder it with me:

Why, when we are so thoroughly and completely superior to the Chinese Reds in North Korea, do we even consider anything less than genuine peace?

To put it another way: Why, when we can annihilate them if we want to, why, when Korea is so much more favorable a battleground for us than for them, are so many of us overeager for peace at any price?

基本上,范弗里特就是从纯军事的观点看待朝鲜战争。而他的前任李奇微(注:范弗里特接任的是李奇微的第八集团军司令职务),显然有着不同的观点。例如,见美军战史上的奇观:总司令(李奇微)严格控制下属(范弗里特)发动进攻

为配合好正在进行的停战谈判,新任的远东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被杜鲁门告诫,避免采取任何可能扩大战争规模并进而导致一场世界大战的行动。李奇微对此时刻谨记,他的前任麦克阿瑟已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他不能再犯和他一样的错误。

李奇微行动一:毫不含糊地向下属表明作战行动自由的限度

李奇微行动二:不厌其烦地拟定措辞严谨的指示信

李奇微更是再三重申"联合国军"在朝鲜的"使命",以及范弗里特作为其下属的基本职责

李奇微行动三:"情真意切"的备忘录紧随其后

为了忠实地执行杜鲁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不得扩大战争规模的指示,李奇微决定要让范弗里特和其他美军高级将领对这一关键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他的不厌其烦的指示信后还附有一份详细的备忘录:

  进行目前的作战行动有可能使敌对行动规模扩大,进而导致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这种危险性是严重的、始终存在的。它使本战区的所有部队,尤其是那些具有进攻能力的部队,承担了很大的责任。

  在执行赋予我们的任务的过程中,这种责任是始终存在的。它不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上级负责,而且要求我们责无旁贷地对美国人民负责。要履行这一职责,每个指挥官就得充分注意自己的行动可能招致的后果;就必须使所属部队对自己的行动同样充满责任感;就必须建立起经过反复检验、自己感到满意的有效机构来保证对所属部队的进攻行动及所属部队对敌人的行动作出的反应实施控制。归根结底,指挥官本人必须下决心杜绝所属部队可能使目前冲突扩大的任何行动。除非完全符合指示信的精神,否则不得采取此类行动。

  因此,我期望每个担负主要责任的指挥宫,不论职位高低,每日,实际上每时每刻,在执行自己的任务时都必须牢记:履行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注:范弗里特当时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是联合国军司令和美国远东军司令)

家园 李奇微的回忆(关于范弗里特)

对范弗里特的说法

范弗里特当时本想一举拿下中方的主力部队,一举收复北朝鲜,结束战争。但是他的想法无论是在军方和在政府里都没有人支持,他也只能在夺得铁三角之后就停在了38线稍北一点的位置上。

这就是范弗里特第一次与上面意见相左,他对整个战争的看法也受此影响很大。

他的上司李奇微有不同的回忆(见外链出处):

现在,第一年的战斗已经结束,联合国军实现了早先的目标——将南朝鲜从敌人手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并扼守分界线。。。

但是,为夺占和扼守关键地区附近的制高点,部队遭到了敌人不顾伤亡的顽强抵抗。敌人和我们一样,建立了坚固的防线,井在前沿前构筑了屏护阵地。这道防线,敌人是打算坚守下去的。因此,我在六月二十五日收到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可能即将与共产党进行停火谈判的消息,是很受欢迎的。我立即派我的参谋军官小瑟莱斯中校前去与范弗里特商议。他随身带了一张我的幕僚们准备的地图。图上显示了我军当前的前沿阵地的位置、“堪萨斯线”的位置、预想的“堪萨斯线”警戒线的位置,以及可以保障“堪萨斯线”阵地的预想的停火线的位置。我要求范弗里特告诉我,让第8集团军夺占其当前的前沿阵地与预想的停火线之间的制高点是否可行,有无必要。

根据范弗里特后来的言论(大意是我阻止了他夺取彻底胜利),我认为回顾一下他对这个问题的答复还是很有意思的。他当时的看法是:此时此刻他不赞成让第8集团军发动进攻去夺占制高点。他认为,在东部前线发动进攻会使美军付出很大伤亡,而所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土地。在西线发动进攻虽则比较容易,可是,范弗里特认为,这会使他过于暴露给敌人,易遭对方进攻。他认为:发动进攻要付出很大伤亡,并会使第8集团军变得较易遭受敌人攻击,这样做代价太大,不应为实现停火而冒这样的风险。他还竭力要求,如果当真进行停火谈判,那么应考虑到礼成江以西、三八线以南的那部分朝鲜领土。我们无意占领这一地区,但该地区有可能成为我们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筹码,可以换取我们想获得的东部那块地方。他还说,第1陆战师的当面之敌(北朝鲜两个军)占据着坚固的防御阵地,他们作战顽强,齐装满员,似较中共军队更能作战。

他的这些看法我都赞同,于是,我们决定原地坚守,等待谈判的结果。

家园 【收集整理】3 范弗里特谈朝鲜战争- 2 中方军队

以下是范弗里特对中方军队的看法(意译)

中方的士兵是令人敬畏的敌人,尤其是那些经过内战的共产党老兵。这些人很厉害,我们俘虏这样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一般都会战斗到最后。这些人很为自己的部队自豪,即便被俘,如果我们问他们的部队为什么被选择执行某项任务,他们会说"因为我们是最厉害的"。

当然大多数中方的士兵并不是共产党员。很多士兵不想打仗,而是想和家人呆在一起好好过日子。他们加入军队是被逼迫的,那些在内战中被俘的国民党士兵更是如此。

然而,在严密的监视之下,即便是这些人也会成为非常有战斗力的士兵。在中方军队里面,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是小组,由三名士兵组成。他们互相监视,并且知道自己是被别人监视的。甚至一个人要上厕所,其他两个人也要跟着。士兵们是不敢违抗军令的,在战场上擅自后退甚至是前进都会被枪毙。

中方军队的勇敢和服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有时甚至让人同情。

比如,中方军队的一个营如果被命令进入我们的火炮射程之内,无论炮火如何猛烈,他们都不会停下来后退,而是一直向前冲,直到最后一个人。中方军队的指挥官使用士兵往往就象我们使用火炮坦克一样。

中方的炮兵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射击。在朝鲜东海岸,有一些中方的岸炮,一般都是75mm以下的火炮。当我们的军舰靠近的时候,这些岸炮都会开火,其实他们的炮即便直接命中我们的军舰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杀伤,反而使自己暴露在我方威力巨大的舰炮之下,海军的人都觉得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就象拿玩具枪打坦克一样。

前线的中方的炮兵也是一样的蛮干。当年在欧洲与德国作战的时候,因为德国人很注意保护炮兵,所以我们一旦遭到炮击,不是呼叫炮火就是派架轻型飞机在附近飞一下,德国人害怕暴露,所以一看到飞机就立即停火。后来,我们就经常派飞机在天上飞,德国往往就不敢开炮了。

但是这招对中方的炮兵来说根本就没用。

去年秋天,克拉克来前线视察,他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前线的巡逻都安排在夜间进行。克拉克建议说难道白天巡逻就不行吗?担心炮击的话,就派架观察机好了,一发现中方的火炮就向后方报告方位,这样效果不是更好?

我告诉他,这招已经试过了,别说观察机,中方的炮兵连可以直接摧毁他们的俯冲轰炸机都不怕。中方把火炮安排得非常分散,而且命令炮手即便遇到攻击也不能停止开炮,直到被摧毁为止。

这么不人道的使用炮兵,真是匪疑所思。

在过去的两年半里,中方军队发动了很多进攻,有很多是长途奔袭。能够做到这些,对士兵来讲是了不起的成就。

进攻开始的时候,中方的士兵们往往只是向一个大致的方向前进,他们没有防弹衣,没有钢盔,只有制服,帽子和帆布鞋。他们的步枪都上满了子弹,身上还另外背着200发子弹和几枚威力不大的手榴弹。他们的主要口粮是炒面,一般都是装在一个布口袋里,自己背着,炒面可以生着吃,也可以煮着吃。

一旦受伤,由于没有象我们一样的战地医疗系统,中方的士兵只能隐蔽起来自愈,或者被我们俘虏得到救治,不然的话,他们就是死路一条。

这些士兵白天隐蔽,晚上行军,每个人都受到监视,他们一路向前走,或隐蔽或作战,有时他们会渗透到我们后面,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

但是,这样状态下的士兵可以坚持多久?

一般来讲,只要5到6天左右,他们的口粮弹药就很紧张了。后勤供应补给是指望不上的。

只有我们的军队才可以提供不间断的后勤供应,只有我们的军队才有能力不断的进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这是我们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中方的军队当然没有这个能力。

在狂热和重压之下,中方的军队可以在第一天甚至是第二天里势不可挡,但是之后就不行了。

面对这样的敌人,我们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过高的估计了他们的战斗力,被敌人短暂的进攻力量所迷惑,忽视了他们比较脆弱的持续性。这种错误影响到了我们的作战和谈判。

下面说说范弗里特对战局的分析以及建议。

家园 范弗里特的观点只是马后炮

从“纯军事”的角度看,范弗里特的看法似乎很合乎逻辑,但问题是,它只是事后观点,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

五次战役后期美军并不是不想攻下铁原,对志愿军进行强力分割包围,但他们打不下来,所以只好停下。美国不是中国,朝鲜战场离美国很远,朝鲜战争对普通美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二战以后国内的厌战情绪也不允许美军承受巨大的伤亡,所以美军不可能不顾一切地拼死进攻。除非范弗里特有办法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否则他的观点就不可能得到支持。而现实是他没这个本事,他打不下铁原(参见老萨的《铁在烧》),所以只好作罢。

五次战役以后,志愿军开始正视与美军在火力、装备、后勤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作战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同时,随着空军战斗力的提升(后勤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苏制武器的大规模装备,志愿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炮兵。在这种情况下,五次战役里出现的美军先后退、再反过来快速推进分割的战术(有点对我诱敌深入的味道),已经不再有效了,只能主动对志愿军大举发动进攻。可这能否成功呢?谁也没有这个把握,因为他们已经体会过志愿军不顾伤亡、誓死守卫阵地的狠劲了。如果这时候志愿军也来个逐次后退、诱敌深入呢?后勤不足的弱点会随着补给线的缩短得到弥补,志愿军的战斗力也会得到恢复,这时候吃亏的反而可能是美军。

李奇微不是吃素的软脚蟹,如果他有把握击败志愿军,他一定会这样做,但他没把握。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一位高明的统帅,在没有充足把握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李奇微就是这样的统帅,而范弗里特只不过是在事后伸出自己猪头,想冒充诸葛亮而已(看看frnkl河友贴出的李奇微对五次战役后期与范弗里特相关的回忆吧)。

最后再说一句,现在很多人质疑当时志愿军是否应当入朝,也质疑中国不拿战士的生命当回事儿,说“在中国,人的生命不值钱”。可是我相信,当时的大多数的战士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的,因为他们很清楚:“退后一步是家园”。(忘记这是谁书里的话了,老萨?马甲?黄河故人?还是其他人?抱歉,只好硬着头皮等投弹了。

通宝推:我爱我家fh,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