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一 -- 井底望天
陕西关中,陕南就不说了,甘肃东部环境也不算差。我见过北方最恶劣的环境是河北,没想到会干旱到那个地步。
西安沙漠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看北方环境最危险的恐怕还是河北,北京一带。
没感觉英国有什么高科技企业
理论上来说做十年的,政治搞不好一百年都做不成,政治搞好了几个月就布局好了。
二
科技进步应该是促进就业机会和保障民生的一个工具,而不应该用来扩大就业,或者让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然的话,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只是少数资本家的暴利,而变成社会发展的一种恶势力。
在中国民生现在面临的压力中,被称为三座大山的看病问题,住房问题和上学问题,应该是俺们首先要考虑到面对的。
从医疗保健上,中国政府刚刚推出改革方案,算是承认了美国式的市场化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运作一个成功的国家保健为主,私人保健为辅,公共医疗和私人护理并行的制度,必须有效的减少医疗成本,令整个系统在财务上具有可操作性。
在美国,保证医疗成本费用高是两个因素。一个是美国毫无节制的医疗事故诉讼,造就了一大帮千万富翁的医疗事故索赔大律师,导致了医疗事故保险费特高,和各种不需要的额外身体检查(防止医生被病人告)。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都会最后转嫁到病人的医疗费用上。
另一个问题就是医生利益集团,通过严格控制认证程序,来限制执业医师总数,导致了医生人才的严重稀缺,造成美国中小城市里,极度缺乏医疗人才的局面。而集中在大城市的医生,则门庭若市,保证了收费水平的高企。
以美国的3亿人总人口,医生总人数是70万,大概是每千人2.3个医生。相对于医疗制度比较完善的古巴,是1千1百万人口,大概是7万医生,就是每千人7个医生。所以古巴人不光可以得到比美国人多3倍的医生看护,还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医疗服务。
而古巴人的身体情况如何?每次在美洲运动会上,古巴人的奖牌都会是排在美国之后,而成为美洲的老二。
那么俺们在对比一下中国的数据。在2008年底,中国共有执业医生205万,大概是每千人1.55个医生。要是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就需要医生300万,就是要增加100万人。而要达到古巴的水平,中国需要900万医生,必须增加700万人。
再加上护士,医疗助手,各种设备操作医疗技工(比如说X光,心电图,磁力图像等等)等其他医疗保健相关的专业人士,最起码中国在这个领域里,就可以增加就业1千万人。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就会觉得7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问题,不是那么头疼了
。
中国不应该担忧医疗专业人才太多。俺们不光是有13亿这个庞大的人口,还有一些巨大人口的近邻,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东南亚那一系列国家,都是医疗条件比较差,将来都可以考虑输出医疗服务,到这些国家开医院。
在中国的医疗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解决如何让病人可以快速,方便和便宜的解决小病问题,而不是大家全部挤到大医院排队,结果就是80%的大医院门诊和急诊都是可以在小诊所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个就令俺想起了中国过去的一个体制,叫做“赤脚医生”。
大家不要笑啊。以前说起赤脚医生,大家就想起了小姑娘春苗和小伙子红雨,背着个药箱,走在田埂和乡村,给大伙儿擦点红药水紫药水,贴片狗皮膏药之类。不要小看了这些动作,这个叫做预防胜于医治,平时的小病治好的,身体检查做了,各种严重疾病早期诊断出来了,对整体医疗费用的下降可不小啊。
据美国的一个数据,以前你到汽车加油站加油,必须是全额服务。就是加油站有工作人员在那里,帮你加油,然后就帮你检查一下机油,车胎之类。后来加油站推出更便宜的自己加油服务,这些检查汽车的工作就必须你自己做了。而大部分人又懒惰又无知,几乎没有人在搞这些简单而有效的检查,结果就是导致汽车出问题而要大修的情况上升,增加了整个维修的费用。
医疗也是这样,如果预防做得好,就会减少治疗的费用。而新形势下的赤脚医生,就是开设在超级市场,药房和社区中心的连锁诊所。这种诊所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小病要到大医院排队问题,将普通内科和家庭医生的门诊工作,释放到这些小诊所里。这个工作在美国已经开始,前AOL的创设人Steve Case就在搞这个,已经弄了100来个诊所了。
当然要解决大家的一个心理问题,就是不信任这些诊所,要一定到大医院见大医生才可以放心。这个问题解决方法是,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医院系统开这些连锁诊所。另外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防止人家其实有大病,来你诊所,因为你的本事不行,设备不齐备,没有看出来,结果就是耽搁了俺的病情。
这里就要用上俺的科技更新策略了。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互联网的通信,实现远程诊断。比如说如果俺们四川要建立这些小诊所,就可以通过固定网络把诊所里的X光仪器,心电图机器,磁力震动器等等,连上网,而由成都中心医院的当班专科医生,看图诊断。对山区的边远藏区等地方,就可以通过卫星传讯远程诊断。
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小诊所里,对各类医疗人员的需要将会很大。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经过短期的培训,应该可以胜任各种医疗仪器的操作工作,而中国医学院校应该扩大招生,最好是1-2年的课程,就可以把各类理工科毕业生转行到医生行业来。
几千年来,在科技方面就是中国相对不重视的,整个的思维、意识上面就还没有西方那样的传统。而现在的整个世界,是西方引领的西方模式,要想在世界胜出,成为老大,这确实是我们最需要努力的。意识、思维、体制,等等方面的努力,也极为不容易。
人。快速的形成规模产能有不同的途径,如果国产廉价可靠的装备制造能够上来,比亚迪未必需要在生产线上放这么多人,或者可以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地方。中国人不笨,各种软环境制度等对人才智的摧残更应值得重视,对国人的窝里斗是很有体会。
第一鼓励大医院的医生可以在上班时间之外干私活,同时规定大医院的医生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去社区医院。
第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医生在大医院进行培训,然后放到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卫生所什么的。
第三逐步取消医院药品加价,增加药事服务费,使医生收入逐步与开药脱钩,而转到看病数量
再加上培训分配国家包办,美洲其它国家当然没法比。国家一大,医生自然都往大城市跑。赚钱多,谁不干啊。中国也是同样问题。巡回医疗队比赤脚医生要好。一个月下乡一次,社区固定时间有个免费看病的机会,有病没病都会去看看。社区中心的连锁诊所其实就是以前的卫生所。里面的人是注册护士,干的事也就是取药打针,打预防针,取样送出去化验。主要作用是病患档案联网存放,小病不会拖成大病。没人会去那里看急病。其实现在的网络发达,大部分疾病都可以自我诊断。把症状输入,很多时候你自己都可以查出来的是什么病。医生护士日常作的不过是化验,复查,确诊和对症下药。开发便宜,容易使用的诊断工具,帮助国民养成定期身体检查的习惯比什么都有用。
呵呵。家庭看护和护士 医疗服务
日本小诊所很多,去小诊所看病时,如果医生觉得自己没把握或条件不足,就开个介绍信让你去大医院。如果没有那个介绍信的话,大医院会额外收取一笔费用,算是用经济手段鼓励大家尽量去小诊所了。
最大的问题是,医生可能不大愿意到社区医院工作,做社区全科医生对单科知识和技能要求不深,但要求比较全面,只是收入少。
恐怕必须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或者适当拉开医学教育和培训的层次。
美国的失败经验(百分之十七的gdp投入达到的健康和人均寿命比西欧日本7%的投入还低一些)表明,医疗服务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光靠市场自动调节是不行的。
水资源当然优先天子脚下。
当年首都如果定位在一个小城市就好了。不用承担诺大的经济、文化功能。只是中国特色的官办经济,又决定了经济资源必然和权力资源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