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闲话红八军 -- 三言两拍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有过三个红八军,一个是百色起义建立起来的红八军,一个是由湘赣苏区地方武装组建起来的红八军,本文闲话的是隶属红三军团建制的红八军。
红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根据后来的地位,这些山头有些属于嫡系,有些属于杂牌。红三军团很有意思,相对于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而言,它属于嫡系部队,但在中央红军内部,与天子门生的红一军团相比,它又属于杂牌。红八军与此相似,在三军团内部,与五军相比,它也属于非嫡系。不过,八军和五军的关系与三军团和一军团的关系还不尽相同。三军团是彭德怀一手拉扯起来的,后来才与一军团合为一体;八军则是从五军衍生出来的,只是后来长期独立行动,领导人和基本士兵产生了变化,才有了新山头的意思。用个不大恰当的比喻,红八军好象西汉末年绿林起义部队中的新市兵、平林兵。
说到红八军的起源,要先从平江起义说起。1928年7月,彭德怀率部在湖南平江发动起义,建立了红五军,下辖一四七三个团,李灿任一团党代表,黄公略任四团党代表,黄纯一贺国中任七团正副团长。起义不久,就遭到了湘鄂赣三省国民党军队的会剿,部队损失惨重,不得不缩编为三个纵队,李灿任一纵队队长,黄公略任二纵队队长,贺国中任三纵队队长。后来,根据湖南省委要求,彭德怀率领一、三纵队前往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黄公略率二纵队留守湘赣苏区。四、五军会师后,队伍得到了扩大,但经济上却增加了压力,加上敌军的围剿马上就要开始了,无奈之下,朱毛率四军下山打游击,彭德怀率领五军(已改编为四军30团)留守井冈山,同时留守的还有王佐的四军32团和四军的一批将领张子清、何长工、邓乾元、宛希先、游雪程、陈毅安、徐彦刚、陈伯钧等。
注意这些将领,其中大部分后来都成了八军的领导人。 不久,何健指挥两万多白军开始围剿井冈山,而彭德怀手下只有两千人,比例是10比1。尽管如此,红军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白军买通了一个当地人沿着一条小路偷偷摸上了黄洋界,杀向红军背后。望着潮水般涌上来的白军,彭德怀不得不率领部队突围,逃了出去。但李灿、张纯清率领的一大队在另一个山头被敌人隔断,眼睁睁看着却无法会合,只好用绑腿接成绳子从黄洋界悬崖吊下去,躲进深山老林,后来他们与何长工、王佐等会合,组建了一个独立团,王佐任团长,李灿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
几个月以后,形势好转,彭德怀又率五军(只有一个贺国中纵队了)杀回井冈山,与独立团会合。五军重新整编为三个纵队,贺国中任四纵队司令,李灿任五纵队司令,张纯清为党代表,王佐任六纵队司令。不久,彭德怀率四、五纵重回湘鄂赣苏区,与黄公略会合。红五军再次整编,扩充为五个纵队,李灿仍任五纵队司令,何长工为党代表。五军各纵队单独活动,五纵队主要活动在鄂东南、赣北一带。这个五纵队就是红八军的前身。
1929年12月,驻扎在湖北大冶的国民党独立15旅(原西北军岳维峻部)排长程子华,通过中央军委代表柯庆施邓乾元的联络,与附近的五纵队取得联系,里应外合,发动大冶兵暴,拉出了五个连参加红军。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五纵队二支队,程子华任支队长,陈奇任政委;原五纵队的几个大队改编为一支队,游雪程任支队长,郭一清任政委。在这之前,有个红12军加入了五纵队,但这个红12军不是那个秋收起义部队建立的红12军,而是鄂东南几个县的地方武装组建的,规模很小。
1930年2月,原红四军10师35团长、后任国民党顾祝同师图书管理员的黄克诚受中央军委派遣到红五纵队任八大队政委。这个高度近视眼的文弱书生在攻打修水县城的时候,曾冒着枪林弹雨爬云梯登上城头,红军指挥员身先士卒的精神一览无余。
1930年5月,李立三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全国红军整编为4个军团,其中湘鄂赣彭德怀部扩编为红三军团,辖红五红八两个军。由于红五纵队长期单独活动,而且部队人数较多,于是升格为红八军,下辖三个纵队。李灿任军长,何长工任政委。由于李灿多年积劳成疾,患了肺癌,到上海去治病,由何长工代理军长,邓乾元任政委,政治部主任柯庆施,参谋长卢匿才。一纵队长程子华,政委郭一清,因程子华此前在攻打瑞昌时身负重伤(游雪程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不久就到上海治伤,改由陈毅安担任纵队长。二纵队长谢振亚,政委石恒中。三纵队长何时达,政委徐策,后由彭雪枫接任。
二纵队刚成立,就有一个阳新县的高个子青年报名参军,他叫王惟允,被分配到一大队当兵,大队长周玉成是平江起义的老战士,看他读过几年书,就让他到大队宣传组写标语。周队长没想到,25年后,自己当了中将,而这位新战士改名叫王平后,竟然当了上将,这上哪说理去?
红八军刚成立,就奉命跟随三军团攻打长沙。于是留两个大队留守鄂东南根据地,其余主力全部南下。1930年7月,留守的两个大队与广黄蕲三县游击队合编为四纵队,陈奇任纵队长;同时,从赣西北调来几支游击队组建了五纵队,黄刚任纵队长。10月,按照中央指示,四、五纵队合组为红十五军,长江局军委书记,我军36位军事家之一的蔡申熙被调来担任军长,陈奇任政委。两个月后,根据中央指示,鄂东南根据地划归鄂豫皖苏区领导,于是,红十五军艰难北上,到大别山与红一军会合,打败了吉鸿昌的围剿部队后,两军合编为红四军,蔡申熙陈奇分任十师师长政委,这支湘鄂赣山头的部队从此改归了鄂豫皖山头。
红三军团成立没多久,五、八军之间就产生了矛盾,最后导致八军被撤消。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个。第一是地域之间的矛盾。八军长期在鄂东南地区活动,战士主要是那一带出来的;五军则多为湘赣地区的。那时的士兵多是农民出身,地域观念浓郁,安土重迁,不愿离家。虽然红军部队纪律严明,但指挥员考虑到士气等因素,在筹划或部署作战时不可能不受到一定影响,这样,在协同作战时就有可能发生矛盾。第二是领导体制的矛盾。红三军团司令部兼红五军军部,彭德怀和滕代远既是军团长、政委又兼军长、政委,这样,五军既和八军平级又是八军的上级,有时难免出现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第三,领导者个人性格或认识上的差异也会造成矛盾。三军团是彭德怀一手拉扯大的,居功甚伟,加之他脾气暴躁,说一不二,象个大家长,因而处理问题有时失之于简单化。
激烈冲突发生在一打长沙之后。当时五、八军开会总结打长沙的经验教训,八军政委邓乾元对彭德怀不满,认为他处事不公,偏向五军,要求五、八军分开活动,八军要去进攻武汉。在此之前,邓乾元在八军内部就提过此事,遭到三纵队政委彭雪枫的反对。这次公开提出,使彭德怀很恼火,严厉的批评了邓和八军的其他领导,并撤了邓的职,调任军团秘书长,八军政委由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同时,五军军长政委也改由邓萍张纯清担任。公平的说,邓乾元要求攻打武汉明显属于盲动主义错误,要求五、八军分开也不利于部队作战。不过彭对八军的确可能有歧视倾向。
这次事件给彭德怀敲了警钟,于是他决定采取措施,把五、八军进行了混编,取消了纵队编制,改为师,五军辖一、三两个师,八军辖四、六两个师。八军军长何长工,政委袁国平,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柯庆施。四师师长卢匿才(兼),政委石恒中,参谋长彭绍辉。一团长白志文(55年授少将),二团长叶长庚(55年授少将),三团长谢振亚、政委黄克诚(王平当时在三团机关枪连当文书)。六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
二打长沙前夕,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情,八军参谋长兼四师师长卢匿才被彭德怀处决了!关于卢匿才的死有两种说法:黄克诚的回忆说:卢是因为反对攻打长沙,被以托派的罪名给枪毙了,由一军团的黄叶珍接任师长。王平回忆说:在长沙近郊,全师集合,政委石恒中宣布上级命令,卢匿才一打长沙时按兵不动,作战不力,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随即就命人在稻田里把师长用刀给砍了。大家都深感震惊,鸦雀无声。两种说法,我觉得王平的更可信,因为他是亲眼目睹。其实,卢匿才只是反对硬攻长沙,主张用运动战调动敌人,并无过错,彭德怀就以“对抗中央命令,影响士气”为名而下令处死,显然是一桩冤案。
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八军各师由红三军团直辖,红八军军部被取消。到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时,红八军番号正式取消,理由是部队减员太多。六师改为二师,四师三个团分别编入一、二、三师,统归红五军,军长邓萍、政委贺昌。这支曾拥有光荣历史的部队仅存在了三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当时的情况极端复杂,非亲临其境者难以体会,现在又缺乏资料。
王平回忆说:"彭军团长曾说过,平江、阳新、大冶等地出来的干部、战士绝对没有"AB团"。所以,三军团的肃反主要怀疑对象是江西藉的干部战士,特别是从长沙解放过来的江西藉战士。……我们机关枪连有28个江西藉新兵被抓了起来,审讯以后杀了20多个。而且恶劣的战争环境,也让人神经异常紧张,如果不听话,不听上级指挥,下场往往很惨。卢匿才后来有没有结论?平反了没有?批彭时好像没有人提及?
三言两拍 ,好久不见了,这下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