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人民币或已迈开区域化之路 -- 水管子
本月2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并在随后几日内连续发表了《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和《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两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尤其是第一篇文章明确对美国的美元霸权政策表达了不满,并提出了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用SDR(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的思考。这一点颇出市场意料之外。
客观地讲,人民币当前还不具备挑战美元霸权的能力,中国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目前也都还不能够与美国进行正面直接抗衡,所以,周小川的这些文章,用的“思考”这样不具备结论性的词语,这些文章不能视为对美元发起攻击的檄文。我相信,恐怕连周行长自己也不会相信SDR当前替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的现实可行性,中国央行目前也绝无意挑战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那周小川的这些观点的表达,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那么,中国央行在通过行长周小川先生的这些文章在释放一些什么样的信号呢?我个人认为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美联储近期大举购买国债,开动印钞机狂印美元的做法,中国央行紧接着温总理对于中国美元资产的担忧所做出的最高金融当局的具体解读。尽管增发美元的权力掌握在美国手中,但中国作为其最大债权国,所表现出的担忧与后续可能的举动令美国人不得不认真思考,是不是有必要适当节制一下美元的滥发。
第二、周小川的文章发布时点非常有意思。因为紧接着4月2日就将在伦敦召开G20国金融峰会,中国央行选择在峰会即将召开之时对美元进行敲打,将会为此次会谈增加筹码。
第三、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全球构建了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除了美国是这个货币体系的核心力量之外,欧洲(主要是老欧洲,包括英国)也是重要的力量,日本虽然在名义上是三方之一,但实质上缺乏话语权。也说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货币体系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美国与欧洲的,其利益分配也必然倾向于这些国家。但美元的强势地位不仅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欧洲的利益也被损害。站在欧洲的立场上,他们希望欧元能够有更多的市场范围和影响力,这与美国的立场是有矛盾的。人民币目前在世界货币体系里基本上还没有太大的发言权,那么,在此时,声讨美元、声援非美货币,特别是欧元、英镑与日元,有有助于激化美国与欧洲的矛盾,帮助欧洲从美国人手中争取更大的利益,这非常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合纵策略,有利于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因此,在周小川的文章发表后,美国媒体集体沉默,美国政府及美联储给予了坚决反对,而欧洲与其他国家却积极表示赞同。就这一点而言,周行长的文章是软刀子,很厉害。
第四、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较为迅速,但人民币在全球的地位却远远不能与经济规模相适应。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必将走国际化之路,并且不排除未来取代美元的可能性。但就中国长期的韬光养晦风格而言,如果人民币突然发力会可能再次引发中国威胁论,不利于形成稳定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央行此时发表这样的文章还具有为人民币走出国门形成舆论掩护的作用。事实上,近来中国央行频频出手,与其他国家达成多笔货币互换协议。
去年12月,中国与韩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今年1月,中国央行与香港金管局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期限3年。
2月,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期限3年。
3月11日,中国与白俄罗斯签订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的货币互换协议,协议实施期3年。
3月23日,中国与印尼签订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盾的货币互换协议,协议实施期3年。
之前这些互换协议都还局限于东南亚,但随后发展拉美。
3月29日,中国与阿根廷签订规模为7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除了这些在境外展开的货币互换协议,同期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方案。这一系列措施表明,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人民币走出国门,第一步的重点是区域化,主要是东南亚,第二步是国际化,第三步才能谈得上与当前的世界货币美元一争高下。
人民币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在前两年也能看到一些努力,比如说,在08年IMF的年报中就披露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与投票权得到了提高,但提高之后的比例仍然不足4%,相对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实在是不相称。目前把持IMF最大份额与投票权的仍然是美国,超过17%,而任何一项IMF的重大提案都必须得到85%以上的投票,这就意味着美国在IMF具有一票否决权。美国,再加上欧洲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投票权超过50%,中国显然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投票权。
从近期一系列的金融动作来看,中国或已迈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之路,值得我们期待。在此之前,我认为不排除中国通过人民币贬值的方式来应对经济不景气。但从最近的表现来看,官方似乎更加强势一些。如果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已经确立的话,那么为了维持人民币的信心,人民币贬值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即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已经基本解除。未来可能是人民币随着美元一起贬值,或者对美元缓慢升值。
再结合到非金融领域里的一些动作,例如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时表明中国建造航线意愿强烈,再例如朝鲜发卫星等等。我隐隐感觉到,中国对外政策可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由过去的观众开始向演员转变,从台下走到台上。我预期,今后可能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对外公开表明自己观点的做法,这与以往的弃权或者沉默大不相同,可能会令我们一再感到意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实力使然。再装傻已经不可能了。还是上台练一把吧。练多了,自然水平就高了,饭丝也会有的。
已进行货币互换总额度6500亿人民币,合930多亿美元。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积极开展货币互换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积极参与了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提升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在2008年11月G20华盛顿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指出,要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增强流动性互助能力,加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峰会后,人民银行积极呼应周边国家的需求,认真研究并推进了双边货币互换工作,使其成为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包括: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2000亿元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的800亿元正式协议,3月11日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的2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3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的1000亿元正式协议。此外,3月29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泛美开发银行年会期间,代表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框架协议,不日将签署相关正式协议。目前,人民银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是在商业机构之间进行,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较优势,降低各自融资成本,锁定各自汇率风险。近年来,各国央行也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需要。如:2001年以来,中国央行参加的东盟10国加中日韩(10+3)之间建立的货币互换网络。2005年11月以来,为调节本外币流动性,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开展的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2007年末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解决有关国家美元短期流动性问题,美联储与多个央行开展的货币互换。
总的来看,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人民银行与有关央行/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还体现了对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将互换的有效期延长到3年,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创新可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其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贸易融资萎缩的情况下,这种货币互换的内容创新,应可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人民银行与有关央行/货币当局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的付诸实施,新兴市场央行操作的自主性及灵活性将大为增强。这标志着新兴市场央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与手段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维护区域以及全球金融稳定,推动与有关方之间的贸易投资增长方面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