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嘉木读诗--无衣 -- 南方有嘉木

共:💬48 🌺1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嘉木
家园 老弟谬赞,老姐不敢当呢
有感
家园 啊,不敢不敢,真的

小女子一不敢当“先生”之称,二不敢当“大才”之赞。

溪友兄称我为嘉木就好,呵呵。

家园 花,虎老师说得很是,

沿着虎老师的思路再想一想,不由地叹气。

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放大一来是因为说话环境和氛围的存在,二来恐怕是因为利益和情意纠葛而生的约束。到了网络上,面对的只是一些不明身份的ID,则人心底的计较、自私、嫉妒、虚荣、自大等便会比较无束缚地释放出来,这放大实际上放大的不是矛盾,而是我们心底的恶。

不过转念一想,在西西河看到的大多还是大伙儿的善,呵呵。

家园 嘉木是个爽快的女孩子~

我喜欢和这样的女孩子打交道,没有那么多的叽叽歪歪,而且不八卦.又仗义又善良~

和嘉木做朋友,能做一辈子的朋友~

家园 蒙MM青眼,小生不胜荣幸呵
家园 干杯

为真正的友情、纯粹的友情干杯

家园 乞曰无衣,与子同袍。
家园 嘉木都怒了,个别人太不象话!
  • -- 系统屏蔽 --。
家园 我的估计

周室东迁后,把岐山以西被戎狄占领的土地封给秦人,秦人奉周王命攻击戎狄时的战歌,就是《无衣》。这样史实就和“王于兴师”对上了。

家园 这就是袍泽一词的出处吧?
家园 这篇还是比较断背的

原来写过一本书《性爱国学课》,单说诗经里头,很有不少同志诗篇。

至于管鲍之交的友情,我读书时节尚少,总怀疑世界上有这样的友情。

后来想想,该是不求回报的爱情,才有这样的动力吧。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断背,当时大家也没有对这个社会现象进行定位,往往以友情视之。

于是春秋遂成为中国最出勇士的时代了。

相类似的情况,日本的战国时代也是同志成风,所以也有很多慷慨的不像话的佳话。

这些都是超出的人性人情之常。

不敢说他们的做法百分百都是因为同志的缘故,但是至少百分之五十,是没问题的吧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个说法一直受的后世质疑,不过《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孔子即便没有删诗,对改订诗经错乱散失的音律也做出了贡献。

    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是歌颂同性恋的,更有意思的是《郑风·女曰鸡 鸣》这一篇,颂一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不过他丈夫的这个良友么,很有点同性恋的味道: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 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

    呵呵,是不是有点像红楼梦里头的贾宝玉赠给蒋玉函玉带的情形。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他老人家的眼中,同性恋算的上是很纯正的爱情了。这倒不是他老人家开通,而是在当时,同性恋并不视为变态。

    鲁国公子有一个宠爱的娈童(嬖僮),叫做汪锜。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他俩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拚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鲁国人因汪锜年幼,就打算以殇礼葬之,殇礼就是没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礼,礼仪上来说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礼低一些。

    孔子当时位列大夫,掌礼仪司法、施教化,他发表意见:"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而对于二人之情事则不置一词,可见当时的对同性恋态度,是视为常态的爱情。

家园 恩,我以前读福尔摩斯和华生时说过,

任何两人之间的感情,无论我们给它安以什么名号都不重要,爱情,亲情,友情......关键是他们这么好,他们的好又是这么真,这感情本身足以令修饰的语言及我们所给与的名目失色。

所以断背什么的本身就是名,是表象,是他人给与的指称,能打动人的,说到底是情,是真----我自己读《诗经》,觉得孔子最重一“真”字,真情实意,俗语入诗都无妨碍,我想这也是诗经中的很多诗篇历千年之久读来仍能直直地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

我当日读此诗,其实对这首诗本身没做解释,纯借诗经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而已,呵呵。

家园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承担。嘉木岂会是个胆怯之人。
家园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阿壳眼瞪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