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磕磕绊绊求学路 -- 然后203
方法和途径。
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小路也是,只要不是南辕北辙就行。
俺还没看清楚,所以不加评论。
回头想想,那种题海战术也确实对高考有用。
黄冈和华师附中的质量一直不错.我家乡的每况愈下了,许多好老师都流失了.
我在大学看离散数学的时候,就看到过当年作过的题.
贫寒学子出人头地DQ越来越难。
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这真是难题。
黄冈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我家乡更为恶劣.都是被自己逼的.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篇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做大森林的主人>.
恩,我只想做一个有点用的人.
奈何!
我人在国内,但是作息按美东时间。发东西一般在下班后,难免头昏脑胀。各位前辈的情况也应该差不多,下河的目的也多以放松为主,而我讲的故事似乎有悲情的嫌疑,引起的或是叹息或是回忆。
这样效果不大好,既与我的本意相悖,也没有达到看贴朋友的目的。
这个帖子的主要目的,是说明在人生选择中,过来人的经验是很可宝贵的,经验中重要的东西,在于方法和途径。记得有一个访谈,一位学问大家被问到他成功的原因,他先扯了一通什么自信之类的,最后才扭扭捏捏的说是研究的方法。
我在读书过程中,最注意的地方是做事方式和方法。为什么?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知道自己对现代社会规则的无知啊。
比如看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我的美国之路》,我第一遍看过后就记得了一个细节:擦地时不要前后擦,而是应该左右使劲,否则你会在劳累之后感觉自己的腰已经断了似的。
河里有不少前辈在为中国的慈善事业默默努力。谈到同受助者的交流以及对受助者的理解问题。我想国内现在能做到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程序,虽然表达的是对爱心的尊重,但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有多少热心公益者能走近和接触受助者,能实现心灵的对话,真正理解现当代苦难的含义。这样是不是苛责呢?有一点,但是有其现实意义。
1.丰富捐助者的内心。捐助者以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公益,应该参到与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心灵滋养。所以我感激丛飞,但对李亚鹏的公益活动持怀疑态度。当捐助者以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参与慈善,他不仅伤害了受助者,更伤害了自己。如果类似的思想占据慈善事业的主流,那么慈善也就很快失去意义并迅速瓦解。
2.没有交流就谈不上真正的帮助。帮助弱者并不总是要用金钱和物质,有时候一句问候或者微笑就够了。
如风雨声前辈所说的亲身体验帮助无家可归的活动和组织我还不曾见过.链接出处
我常常怀疑富贵人群的价值观念是否和经历过困难贫穷的人一样,为什么我所见到的富有爱心者都是经历过苦难的呢?这些从苦难中煎熬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和现在生活没有关系的事情呢?
那么对于在物质条件和信息获取方面都处于劣势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贫寒学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以自己的经历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方法和途径。基于这个原因,我在所有的和学弟的对话中,告诉他们,一定要在大二将英语四六级(如果学校要求还有计算机等级证)过掉。然后集中精力于专业学习和考证等。
但是考什么专业证书是比较好的选择呢?这些都没有合适的人能告诉我们。还是在毕业三年后,一位邻居告诉我,对于老海员来说,英语是个大难题,年轻大学生可以考海员证书,然后出租。这样的信息实在宝贵。
另外,贫寒学生尽量考研,所有的学费什么的靠贷款.在研究生毕业后考西部地区公务员.按照有关国家政策,这样的情况由国家承担所有贷款.
如果贷了款的,那么在毕业后尽量早些还款,不要逾期.贷款利息虽然不高,但逾期的罚息大概是正常利息的两倍.这样的信息,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感谢西西河这个小众的论坛。随着年轻朋友的加入,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原有的氛围会改变.
近来思虑甚多,事情却做的一塌糊涂.我也还没有到沉溺于回忆的年龄.所以,这个帖子到此为止.原来打算的关于母校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有机会再开贴.
我觉得并不难,不过究竟要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