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为史迪威说句公道话 -- 喇叭

共:💬167 🌺2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直在猜测这个一号战役

一号战役的背景是日本海军连连失利,海上交通线被切断,深入南洋的孤军以及资源无法运回本土因此不惜一切代价要打通大陆交通线。国军如果打得好一点,能够顶住日军攻势,那么日本在南洋掠夺的资源和本土的加工能力将大眼瞪小眼,望洋兴叹,抗战提前几个月胜利恐怕是可以指望的。

也难怪美国人光火,这是有战略意义的一败。

家园 赞!

老赵还是有全局性战略观念滴

家园 花生米只是个经纪而已,作为领袖,真是难为他了。

中国近代史中他造下的孽,罄竹难书(俺用的正确,跟扁扁不一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热血,死的也壮烈,但是值得吗?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兵十万,回来多少?又有多少死在野人山?军人保家卫国,比的是杀敌多少,不是自己死了多少(那帮人也真有脸说)

家园 说得好,花
家园 还什么大陆交通线。

这个所谓的大陆交通线是完全失败,连一克物资都没运回来。

什么抗战提前几个月完全有指望不知从何说起。

家园 有一个典故

史迪威后来作为美国陆军的一个军长登陆日本,接收投降。一个日军师团长想和史迪威握手,史迪威必然大怒,说:你们这群畜生,看看你们在中国做了什么?

就凭这句话,我很欣赏这位性格耿直的将军,史迪威在中国带了很长时间,和朱德、贺龙都是朋友,抗战时期,史迪威作为驻华武官去过中国很多地区,当他看到烈日下一群中国士兵吃力地把大炮推上山的时候,就认定中国军人,确切地说中国士兵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中坚力量。

家园 即便在当事人的回忆里面

也可以看出时代政治的烙印。

比如孙立人和史迪威之间的争执,以及远征军中的一些Culture Shock,一度都被冠以爱国主义的前提,在很多回忆中,和远征军并肩作战的美军通常不是怯懦就是愚蠢,或者傲慢无礼。

这样写,在国民党时代如此,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时代也如此。

理由却是很微妙的 --

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时代,远征军将领或老兵作为被专政的对象,他们追求的,主要是对自己抗日历史的承认,希望承认自己是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这个时候,如果去说史迪威等美方人物的好话,那问题一定会变得复杂。也许为了简化问题,并表示和反美的普遍社会舆论站在同一立场,说一说自己和美国人斗争,维护民族立场和感情的事情,就很正常了,反正史迪威也没法来辩护。

国民党时代,也是一样。蒋介石对远征军将领最不放心的,就是他们为美国人所拉拢。所以,将来还要在蒋委员长底下混的军人们谁都明白不能表现得和美国人太接近。有意地表现和美方的矛盾,其实是一种表达效忠的方式。更何况,还有普遍的民间舆论,乐于观看中国人戏弄耀武扬威的老外。

所以,很久以来,史迪威的形象一直不太好。基本是外行加傲慢加有意控制中国的阴谋家的混合物。

事实上当几十年后社会空气转向宽和,政治前途对那些老远征军战士也不再重要的时候,看他们重新写下的回忆,当时的真实场面才重现我们的眼前。

原来,史迪威才是远征军反攻缅甸的真正指挥者,所有大战役的发起和进行,都在他的命令下进行。

原来,史迪威不但不怕死,而且英勇非常,在远征军撤出缅甸的时候,他走在最后面;在反攻缅甸的时候,他经常穿上一身士兵的军装出现在前线。

原来,史迪威很重视中国士兵的生命和他们作为军人所应得到的一切。在他的努力下,远征军用飞机运送普通的受伤士兵回后方手术,给前线部队充足的粮食和弹药。这是当时国民党军将领即便有条件也不会放在前面考虑的。

原来,史迪威支持中国军人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痛恨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他的确下令美军直接负责对缅甸前线部队的补给,引来一些中国将领的“义愤填膺”,但只要看看云南前线的情况,这种“义愤填膺”就原形毕露 -- 同样下发的军服,在缅甸发到士兵身上还是军服,在云南发到士兵身上就变成了几尺黄布。

原来,史迪威并不固执,他在争论中错了就很干脆地认错。他接受孙立人的意见展开迂回战,甚至迂回成为远征军反攻北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他和孙立人等人的争论,是战术层面的,越争论,关系反而越好。

很多远征军战士,为那段军人生活而自豪,并至为怀念 -- 他们似乎是在那里才体会了什么叫做军人的荣誉,而不是“民是兵奴,兵是官奴”。

史迪威也许才是真正值得翻案的人物。

家园 国民党对史迪威的抗拒,

来自己来自华府的对华政策,还有就是华府对国府内部政治的干涉。从总的来说,他也是认真地捍卫他们国家的利益,而他的利益和我们民族利益不是一会事。

中共也抗拒史迪威,因为他很傲慢,对延安发出的各种友好视而不见。而他最要命的问题是无法让英国人合作。

其实宋子文在美国运动令华府开始转向中国后,蒋因为当时还在依赖苏联而让美国国会势力不满。加上美国的一贯仇华政策,使得四令年几次的中美谈判都是白谈。一点成果都没有。而美国在四令年做了很多中国人能接受的事情也让国民政府中的很多人不直接。特别是三国大使要求中国不直接对抗日军的时候不单是蒋介石不接受,连延安也不接受。百团大战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打的。而且最要命的是四零年史丁生对蒋介石说让他认真地考虑让美国人接管中国军队和组织一个新政府。

在太平洋战争后中美决定合作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缅甸。其实当时泰国越南对于缅甸来说打过去更好。但英国人却想着让中国来给他守缅甸。但又怕中国通过缅甸得到物资于是这事情扯批扯了很久。

我不否认您说的史迪威对中国驻印军的友好。但美国十四航空队在陈纳德离职后的态度,还有驼峰空运时的美方问题和史迪威对这些东西的态度上不能算友好。

其实中国军队有很多的问题,最严重的不外乎物资条件极差。给中国最好的支持我想是给中国物资。但驮峰空运来了多少东西?

当然总比没好!但代价呢?空运的费用是算中国的。这些费用包括驻印军的饿费用在美国贷款那里出。但美国贷款的最终结算是中美通商协定时候才落实。除了贷款上扣除驻印军和中国得到的军火费用后剩余去后中国得到美国在太平洋岛上的剩余物资来冲销。

其实,国军的很多做法我是接受不了。但美国人对中国我们更能接受。不管史迪威和重庆的矛盾,当大北京还是美国对中国的态度。

为什么李宗仁,何应钦和周恩来都反对出兵缅甸。其实他们对美国这样做的目的都怀疑。再说还有道理的就是为什么不打广州弯或者越南?而当事缅甸方向还在英国人手上的时候为什么不给中国开放?

象国共双方对远征军的态度都不好。其实对于这样的阴谋和代价下的远征军事件,我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对于这样背景下的那些勇士们我们应该纪念。但分开前线的奋斗和背后的意义,那才是整体。孙立人的问题,我为什么反感?最主要的是五一俱乐部的问题。台湾一直有传语五一俱乐部有他孙立人的作用。想想也是!去台湾后宋子文已经给清出政府。而凭他和美国的关系,还有孙立人对他的忠诚。五一俱乐部就迷糊了。想一下孙元良对于蒋介石来说是恨到极点,陈官庄全军覆没他孙元良就功不可没。但蒋对孙元良追究的时间不长。到小蒋时代,张学良都放了就不放他。李登辉放他也是顾虑重重。这为什么?或者只有他们才可以说清楚。反观八年抗战,连团结都勉强。而孙立人的作为就是那些门伐政治的一个旗子。您说的没错,去印度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但二百师三千人走高黎贡山也回来了。而第五第六军残部到印度接受的是缴械免疫的侮辱性待遇。这又说明什么?我们回头看那八年的时候我们要不要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连团结都做不到?

家园 记得老史的传记说他临死前想到朱德了

说很想拿着步枪和朱德站在同一条战壕里。

挺直接淳朴的感觉

家园 历史都是由A、B两面的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刻意做了删改、或者篡改,后人为了读明白历史必须要多思考哦!

家园 史迪威还想写信给贺龙,询问八路军作战的事情

可是他什么时候结识贺龙,现在很难弄清楚了

家园 TG并没有抹黑史迪威呀

远征军这一节跟TG的抗战史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以前的官修抗日史基本上都是提一下,一掠而过... 谈不上刻意压低...

真正大力抹黑史迪威的恰恰是国民党... 整个抗战就那么几个亮点,还被一个美国老头子抢了风头,是可忍孰不可忍...

家园 英国佬无能?

缅甸的日军绝大部分都是被英军消灭的

倒是国军在松山和腾冲充分表现了什么叫无能

家园 第一次远征军入缅,英军的表现确实无能+无耻

四方面的原因:

一、参战英军是殖民地部队,属于英军里面的垃圾部队,战斗力差、忠诚度更差;后来,日军就利用了大量英军俘虏里面的印度人和缅甸人,组织伪军。

二、英国人的战略重点是确保印度,缅甸对他们来说完全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缅甸的防御、他们兴趣不大。

三、战争初期连战连败,让英国人、特别是一线指挥官,吓破了胆、战斗意志薄弱,加上第二条的因素、英军指挥官的表现普遍不佳。

四、因为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英国人在政治上不信任中国,总担心国军乘机抢地盘、动摇其在缅甸的殖民统治,这导致双方龃龉不断、难以精诚合作。

家园 重庆有“史迪威将军博物馆“,已经存在多年

貌似TG对史迪威一直不错,他不喜欢蒋介石,也讨厌梅乐斯,对延安抗战评价较高。一直对史迪威不满的应该是KMT方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