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如果通用汽车破产 -- 晨枫
反正瞎扔钱的事又不是没干过.
这个太困难了。接手的会是十几个勉强开工,机器老化的工厂;几万个人浮于事,却又不经过工会就裁不掉,裁员后还要支付几十年养老金的工人;几百家拖欠着货款却又每月卖不出去几辆车的经销商。总之,很可能比从零开始重建一个品牌还困难。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90410/15416089461.shtml
最近几个月,美国政府为了能使通用和克莱斯勒继续生存,已对其投入巨资。不过,总统奥巴马已警告说,两家公司如果无法拿出可恢复盈利的改组方案,仍将面临破产境地。
调查显示,自从去年年底以来,认为“汽车业巨头一旦破产,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危机”的美国人已日益减少。去年12月,认为“汽车巨头的规模庞大,一旦破产后果将非常严重”的被调查者占66%,而目前这一比例已降至47%。另外,如今已有55%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汽车业巨头破产,他们的生活根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调查同时显示,只有3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购买破产车商的汽车。
汽车工业垮台对美国的影响远远超过直接雇用的人,很多美国人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只要是从他们腰包里掏钱的事,他们一概反对,但这种短视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所以我依旧认为三大不会破产.
中国马上就是全球第一市场了,销售增幅也没有下降的迹象。 通用不行了还不如不做欧洲市场了,反正也做的不怎么样。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4/10/content_11160204.htm
还以为这只是一时侥幸。连着三个月超过,这就有点意思了。要是今年一年都超过(不一定要每个月,只要年总量超过),那就是历史性的了。难怪今年上海汽车展所有外国汽车公司都维持规模,只有Fiat和Daihatsu退出。Fiat在中国没有业绩,Daihatsu不知道为什么。
有人用上海车展首发车型少为由,指出规模并不代表水平。这又对又不对。规模代表汽车公司对市场的期望,首发车型代表汽车公司针对这个市场特意研发的动力,不排除溢出到其他市场的情况,但这个“启动市场”的作用肯定是首发的动力。所以世界汽车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期望很高,但为中国而研发的车型还不多。这是符合现实的。
说实话,我一直听说这个说法,但是没有谁仔细给过推论。
但汽车业特别如此。除了汽车厂的工人、研发中心的人员、行政和其他公司里的人员,汽车公司垮台牵涉到:
- 供应商的上下游人员
- 汽车经销商的人员
- 运输业人员
- 已退休人员
- 员工家属
- 员工所在地的本地商业、服务、政府人员和受赞助公益事业
- 受牵连的金融业人员
- 广告业人员
- 工厂所在地的政府税收
汽车业是美国至今依然大量雇用人的行业,而且收入高、工作稳定。汽车业垮台后,对上下游的影响特别大。微软或者波音要是垮台了,影响到的人都没有那么多。
可能是《16岁的花季》,里面的男老师指着窗外,说:同学们,这是国产轿车桑塔纳,但它的90%的零件都依靠进口。
印象非常深刻。
20年不到,整个倒了过来。
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确实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汽车行业尤其如此。
一方面,传统汽车的整个产业链我国都已经完备,且具有成本优势,所缺的是研发,但我相信不会太难赶上。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我国已经起步。现在看来万钢上位确实是高层的一步好棋。
现在我比较关心的,是国产汽车如何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像日本车企那样直接在当地设厂仍无法避免工会等问题,成本降不下来,失去优势。
我估计,在国内生产,运往海外比较合理。滚装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果再出台一个“国车国运”的政策,顺便还可以拉动一下造船业和航运业。
那个时候日本、韩国就要掉头来联合掐中国了,他们就变成“made in USA”了。好玩,世界就是这么的无常。
航运造船方面的实力太强。我们现在要大量出口汽车很容易被他们压制。
现在当务之急是把航运的内功再提升一级,不能受制于人。
其实经济危机就是大家咬牙死磕,谁底子厚,谁挺得久一点,最后谁赢。现在看来,我们确实比敌人们主动一点。我相信,过五年再看,在机械,电子,航运这些“主流”行业,我们会吃掉日本德国很大一块份额。
如果中国汽车行程规模或者有形成规模的预期,航运、造船自然会跟上来的。这个我一点也不担心。倒是在美国形成经销和维修网络需要时间,建立信誉更加不容易。
营销网络不是一日之功。不如直接买品牌。
比如通用真的倒了,我们除了可以买上海通用,还可以试着买一点美国的业务(前提是美国肯卖),用他的网络把我们的品牌带出去。
一开始肯定亏本,咬牙做几年也就好了。
质量问题只能一步步来。比如去年SL事件,如果TG吸取教训,建立起完整的食品追溯机制的话,将来的食品质量就会上一个台阶。
质量和成本是成正比的。中国市场的消费层次足够丰富,从最好的到最差的差别极大。从中国杀出去的企业家其实都不傻,并不是做不来高质量的产品。我相信他们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当然,要建立信誉没有几年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