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对历史的认识 -- 深夜腌的萝卜丝

共:💬559 🌺1506 🌵2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家园 【续】什么是资本?

我又翻了翻《资本论》,发现在《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章中提到: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过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可以看出,在《资本论》中,资本的定义是以流通本身为目的的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增值。那么,资本家的定义是什么呢?

  作为这一运动(指资本的流通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

可以看出,金融资本家和股民就是《资本论》定义的资本家。接着,《资本论》讨论剩余价值的出现:

一个货币额和另一个货币额只能有量的区别。因此,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它们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例如,用100镑买的棉花卖100镑+10镑,即110镑。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后面的内容就是追究剩余价值是在哪个环节中被创造出来的。在追究中,《资本论》提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差别:

  为卖而买,或者说得完整些,为了贵卖而买,即G—W—G',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特有的形式。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在买和卖的间歇,即在流通领域以外发生的行为,丝毫不会改变这种运动形式。最后,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G'的流通简化地表现为没有中介的结果,表现为一种简练的形式,G—G',表现为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可以看出,《资本论》虽然承认产业资本在买和卖的间隙中的行为与金融资本有所不同,但是,认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种看法对产业资本是正确的,但是,对产业资本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产业资本家不仅参与资本运动,也参与生产的组织,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家身负双重角色——资本家和生产组织者/管理者。

在后面的部分里,《资本论》继续分析,最后发现剩余价值不是在资本的流通运动中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被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然后,《资本论》在后续章节中详述人类劳动的特殊性——我已在前面的讨论中引用过。

综上所述:

1、以流通本身为目的的货币是资本。资本在流通中增值。增值中的剩余价值不是在资本流通中被创造的,而是被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2、对资本的流通运动进行有意识的承担的货币所有者是资本家。通常意义上的金融资本家和股民才完全符合这个定义。通常意义上的产业资本家并不是纯粹的资本家、还负担有生产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大量的产业资本家已经和正在变成纯粹的资本家。

3、结合《资本论》和前文的讨论得出一个判断——纯粹资本家不创造剩余价值。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续】不创造剩余价值的人有没有用?

假设有这样一个生产组织者A。他从货币占有者B那里借得一些货币,这些货币的总量是X。然后,他将这些货币全部花了出去,细节是:从m个原材料供应商购买了原材料,又雇佣了包括科学家、技术家、产业工人在内的n个劳动者,他付给这些原材料供应商的交换价值分别是c1、c2……cm,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分别是s1、s2……sn,付给他自己的工资是s0,然后组织大家一起生产。这里有一个公式:

X=c1+c2+...+cm+s0+s1+s2+...+sn

生产结束后,所有产品都交给B,B拥有这些产品的所有权,他将产品单价定为u——B就是那个为卖而买的纯粹资本家。假设他比较有良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买得起这个产品,因此,他将u定为低于每个原材料供应商的收入、也低于每个劳动者的收入,表示如下:

u<c1

u<c2

...

u<cm

u<s0

u<s1

u<s2

...

u<sn

将这些不等式加在一起,得:

(m+n+1)u<c1+c2+...+cm+s0+s1+s2+...+sn

也就是(m+n+1)u<X。

假设他卖出了N个产品,那么,我们知道他的利润p(因为我在前面没有假设B有工资,所以利润p将是他的工资收入)是:

p=Nu-(c1+c2+...+cm+s0+s1+s2+...+sn)=Nu-X

将此式代入上面那个加在一起的不等式,得:

(m+n+1)u<Nu-p

由此,得:p<(N-m-n-1)u

根据此式,我们得出结论:如果想使p不能为负,N必须大于m+n+1,也就是,在保证每个劳动者(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因为他们在各自的环节中劳动,也包括A,因为他也是劳动者,不包括B)都能买得起产品的前提下,如果想使利润不能为负,那就必须使卖出产品的总数大于劳动者总人数。这就是B在出售产品方面的压力。

如果B有点黑心、不关心其组织中的一个劳动者、故意压低其工资,也就是说,0<s1<u。根据同样的推导过程,我们可得:

p<(N-m-n)u

这样,他出售产品的压力就降低了。当然,那个被压低工资的劳动者也就买不起产品了,因此,有能力购买产品的劳动者总数也就降到了m+n,这就意味着,这个不等式的意义跟前一个不等式的意义一模一样,可以类似推导B压低2个劳动者的工资的情形、直至推导B压低所有劳动者工资的情形,可以发现结果是相同的。这样,就得到一个普适的不等式:

p<(N-q)u

q是生产者中有能力购买商品的人数。针对这个普适不等式,本文开始时对B有良心的假设已经消失。但是,还有一个假设,那就是每个劳动者即使能买、也只买一个产品。实际上,有时,有购买力的劳动者能买多个产品,有时,只能大家凑在一起买一个,还有的时候,是这两种情形混合在一起。然而,不管哪种情形,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推导,得到不等式p<(N-q)u,只是,q的含义变成生产者中有能力购买商品的人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总数,这时,不等式不含任何假设和前提,除了必要的生产要素外。这个不等式表明,如果产品所有者想获得利润,那么,他就必须销售出比生产者中所能购买商品的总数多的商品。如果产品只在生产者之间流通,那么,这就是一个悖论、也就是需求不足的准确表达,这个悖论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要扩张到生产者之外。但是,不管如何,当B不关心某些劳动者的收入时,他就可以少卖一些产品而得到跟以前一样的利润,因此,他的压力仍然是降低了。从这里我们得出又一个结论:不关心其他劳动者的资本家销售产品的压力要比关心的低。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很多资本家喜欢压低工人工资。但是,工人的反抗导致资本家的压低不容易进行。然而,不管压不压低,利润始终要求资本家跳过那个悖论。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要向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所涉及的各环节之外的领域扩张,目的是增加产品销售。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所涉及的各环节之外的领域正是不创造剩余价值的人所待的地方

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要求全球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明了几个办法:给不工作阶层越来越多的货币福利、危机阶段发放现金和消费券、发展充满股民的股市、放开对金融资本家的节制、鼓励全民借贷消费。这些人的购买使得那个不等式被满足。

因此,不创造剩余价值、并有货币的人是有用的

然而,这里有个危险:看到不创造剩余价值的人——也就是不劳动的人——也能过上好日子,那些劳动者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没有干劲,他们要么变得懒惰(虽然有的表象不是懒惰、而是高喊要过自己想过的自由生活——蚂蚁般的自由生活)、要么跑去当股民等。这带来的后果是实物生产下降。但是,那么多的劳动者和不劳动者仍然有大量货币在手。因此,有危险势头的通货膨胀出现。为了弥补实物生产,大量的实物产业向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转移。

现在,出现了中美G2.但是,中国也开始大量出现纯粹的资本家——又一个循环开始。

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国家(注意,是国家、不是B,也就是说,是货币发行者、不是任何货币占有者)应该把货币补贴的主要对象设置为劳动者,并且,货币补贴的数量跟各个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挂钩,鼓励每个劳动者在每一种产品中都多买。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葡萄兄能否说得详细些?

对这段历史和今后我们国家的演进很感兴趣,麻烦葡萄兄解释下?

家园 【续】货币发行者和共产

在上文中,我提到一个解决办法:由货币发行者给每个人提供货币补贴,其中,重点是给劳动者,并跟其创造的剩余价值挂钩。

这个方法如此的简单,以致肯定有很多人不会相信。其实,这个方法的根源仍然在于那个不等式:

p<(N-q)u

我在上文中说过,这个不等式意味着,如果想使p不能为负,N必须大于q。但是,这个意思有个前提,那就是,u是正的。如果u是负的呢?

有人会说,单价怎么会是负的?如果是负的,那么,资本家还会干吗?资本家当然不干。但是,货币发行者的补贴可以使得单价变成负的。例如,货币发行者规定,如果每个劳动者购买一个价值u的产品,那我就给你货币补贴2u,这样一来,产品的真正单价就是-u。

大家可以发现,在前一段时间,包括中美等国在内,大伙都在给消费者以货币补贴,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有的补贴少,只是降低单价的正值、还没有变成负的。(我意淫一下,如果买飞机也给补贴呢?……咦,中国怎么买得起那么多大飞机?……咦,西方怎么给非洲那么多贷款?还总是时不时地免了一部分债务?)然而,补贴方向存在问题——那就是不把重点放在劳动者上。

其实,这个办法说穿了,就是玩弄资本家的本性,从而实现全民对产品的共同占有——共产。但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刺激大家创造剩余价值的热情,这就是把货币补贴跟创造剩余价值挂钩的原因——当然,这也是玩弄每个人的本性。玩弄这个词不大好听,那我就用另一个东西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总之,我们可以控制资本,我们可以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就在共产主义的门槛上。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们学校博士毕业了直接作博士后非常正常

导师学生都同意,然后走个程序就行了。

家园 【改】货币发行者和共产主义社会

我发现《货币发行者和共产》之中有一个小错误,这个小错误只影响部分结论。但是,错误毕竟是错误,为了消除错误,我改写如下:

对于资本家B,他始终面临着要绕开p<(N-q)u这个悖论的任务。如何绕开呢?这就需要去仔细观察他出售产品的过程:

购买者花了数量为u的货币、获得一个产品

资本家交给购买者一个产品、获得数量为u的货币

因此,u相对于购买者来说是产品的价格、相对于资本家来说是流通到手的货币。更准确的说法是,在交换过程中,购买者将要花的货币才是产品的价格,资本家将要到手的货币——嗯,仍然叫流通到手的货币。在一般的交换过程中,这两个量是相等的。但是,在我的建议中,这两个量是不相等的。假设货币发行者规定,哪一个购买者购买一个产品,我就给他数量为y的货币。那么,相对于购买者的价格就变成了u-y。但是资本家的到手货币仍是u。这样一来,在前面文章中的一系列不等式就变成:

u-y<c1

u-y<c2

...

u-y<cm

u-y<s0

u-y<s1

u-y<s2

...

u-y<sn

将它们加在一起,得:

(m+n+1)(u-y)<c1+c2+...+cm+s0+s1+s2+...+sn

也就是(m+n+1)(u-y)<X。

假设资本家B卖出N个产品,那么,他的到手货币仍为Nu。于是,我们得:

p<(N-m-n-1)u+(m+n+1)y

最后,我们得:

p<(N-q)u+qy

原先的不等式是p<(N-q)u。这就减缓了资本家出售产品的压力,y越大,压力越低。实际上,y可以无穷大,因为货币发行者可以采用电子货币。既然y无穷大了,那么,全民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占有任何数量的任何产品,只要产品数量足够。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这里只有一个危险,那就是:购买者不一定就是剩余价值创造者,因此,不分对象和数量的货币补贴不激励剩余价值创造者,这就可能导致生产的下降、从而导致产品不足、出现通货膨胀。因此,我仍然建议货币发行者应该把货币补贴跟剩余价值创造挂钩。

总之,我们不必控制资本,我们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就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门槛上。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续】打破等价交换背后的初步思考

大家应该已经发现,前文中的货币发行者的任务是打破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为什么人们认为等价交换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因为我们是从大自然中进化出来的。自然界中的质量和能量遵循守恒定理,质量和能量之间遵守质能方程。因此,我们从远古开始就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花了多大精力,就应该得到多大的回报,如果回报低于精力消耗,那么,我就吃了亏,否则,我就占了便宜。

本来,在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有人吃亏、有人占便宜,最后的统计结果应该是刚好达到平衡。但是,资本家的行为打破了这个平衡,因为他什么剩余价值都不创造、却要攫取利润,这就是不等式p<(N-q)u的意义。平衡的时候,N应该等于q,那么,p<0(实际应该为p=0,因为平衡时不等式就变成了等式),这是资本家宁死不干的。因此,有人提出了消灭资本家。

消灭资本家是一个手段。但是,这个手段过于惨烈。只要能有比它轻松的手段,我们就应该采取。更重要的是,资本家攫取利润的原因在于,他想在尽可能少的消耗自身实力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作为资本的货币本身不是资源,但是,它是人类社会中获得资源的凭证),以维持自己和后代的资源需求,同时,他时刻有着危机感,因为他不知道多少资源才够、特别是宇宙中(是宇宙中、不仅仅是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未知的威胁,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个原因是每个人都有的意识,只不过资本家表现得最为强烈(后文就称之为资本家意识)。因此,我们消灭不了资本家。实际上,如果把人类看做一个整体,那么,人类相对于自然界就是一个资本家(其实,推而广之,生命都是如此)。

打破等价交换的货币发行者的做法在于,将强烈的资本家意识分布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并和创造剩余价值挂钩,所谓的剩余价值只是人类内部的概念,它对于自然界没有任何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构建一个激励体制,以驱使每一个人都自觉负担起人类这个总资本家的角色、向自然界攫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利润。打破等价交换实际上就是无中生有,而自然界是遵守质能守恒的,这是一个根本的悖论,这个悖论驱使人类去占领越来越多的空间,也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如果人类无法获得越来越多的空间,那么,他们只能自相残杀——消灭资本家就是一个手段。

一点浅见,供大家思考。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续】前文中的一些不成熟的说法及再思考

我又翻了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发现打破等价交换其实没什么,某些种类的税收就是一种对等价交换的打破,不过,这些税收最后要转嫁到买者和卖者双方头上。

然后,我发现前文中货币发行者的货币补贴实际是一种全面的负税收。《经济学原理》中提到,西方国家也对某些低收入阶层实行过负税收,但是,前文中提到的负税收是一种不同方向的负税收——谁创造的剩余价值多,谁的负税收多,并且,这种负税收应该涉及全社会,这会带来什么?有意思。

同时,这种负税收也是一种货币注入。《经济学原理》说明,在常规经济社会中,货币变动与生产、就业、实际工资、实际利率无关,也就是说,货币是中性的。大量的中性的货币注入会带来通货膨胀,因为生产没有增加。可是,前文中所提的货币补贴是要跟剩余价值创造挂钩。这会带来什么?

我总觉得思考这种负税收和货币注入非常有意思,但是,自己的经济学功力不够,得多去学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在收红包方面好多年都是高压红线了

我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母亲是一个中型城市第一医院的妇科产科妇产科门诊大主任,是全国第一批三甲医院,这几个科室手术不算最大最难,但琐碎麻烦最多。从我记事起算吧,除了中间因为民主党派的身份调去卫生局那几年,至少一半的大年三十没能准时回家吃团圆饭

医生确实辛苦,我高考的时候本想学医,父母都不太支持

根据我的了解,往往越是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越好,中小医院就有些瞎胡闹了。

中国的医疗问题更多的一是资源太少,2005年中国每千人有1.51个医生,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70位,比人均GDP排名高出40位。美国的人均医生数是每千人3.59个,法国3.37,英国2.2,倒是韩国新加坡的医生数也不高,韩国1.6,新加坡1.4,印度0.6。

第二是医疗体系不健全,虽说目前在这方面的争议也挺大,N多网友都说海外看病左转右转又是GP又是全科还不如国内,但是不得不说这种体系提高了医生的“使用效率”,水平不高的,年轻没经验的医生当GP解决小病并且帮全科医生做筛选,专家则用在刀刃上,整治疑难杂症。而国内的很更多的是越是大医院越是人多,医生越忙,病症则是不管容易还是难能找专家都找专家,而有些城郊小医院却更本没人去,医生的医疗水平,服务水平,态度越差,越想把患者当肥羊猛宰。而好医院毕竟医生的工资,设备条件,环境都要高,自然费用要贵。其实是中产阶层,在经济上没有太大负担,去好点的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还是有保障的。

三是各级医院名为国有医院各级医院说是公立实际上国家每年根本给不了多少钱,都是自负盈亏。所以要么是办得好上升螺旋把病人都吸进来,要么是下降螺旋越办越不好。记得前些年还经常听说小医院向大医院节前借钱发年终工资的。

四是社会医疗保险,最近有所改善,其实医患矛盾最严重那几年就是搞医疗改革减轻企业负担的那几年,医院都是自负盈亏,又能怎么办?只能是给钱才看。不过就我所知城市人口刚开始搞医保那几年都有过医保基金欠医院医疗款左拖右拖不还的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整个医疗系统的问题全都往下压,最后压在了医生生上,医患矛盾说白了是整个医疗系统的错让最下层的医生承担了,怎么可能没矛盾。

我也有三四年没仔细了解这方面的事情了,都是些以前的感觉,也不知道现在改善没有

家园 拜读大作,但是,物质并不是最主要的

但是,如果未来中国的核心只有一个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立刻走向灭亡也是有可能的。

老兄说的科学,是不是能够被解释为:物质文明???

如果仅仅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整个中国会立刻陷入比现在更加可怕的拜金主义社会。而文中的门阀,则会利用操纵社会法规的能力,为自己摄取更大的好处,平民的生活会被彻底的贫民化。

所以,如果说,现在大陆(或者,整个华人社会)缺些什么的话,那绝对是精神文明。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吃物质文明先进,精神文明空缺的亏了。不能一错再错。

否则,不要门阀也罢。

家园 我想请问,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精神文明?
家园 我说说我对精神和精神文明的看法

对于精神的解释,现在有很多种。我只取最基本的解释:精神是指人的思维活动(或者又叫意识活动、或者又叫心理活动)。

我前面的文章都表达了一个认识:人的劳动为什么能创造剩余价值,是因为人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将自然界中(包括他自身)各个因素调动起来、组合起来、从而制造出与这些因素都不同的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创造出物质文明、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活动、也认识到了自然界的更多的规律,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精神活动,就没有物质活动,或者反过来说,有物质活动在,那就在其背后肯定有精神活动在,同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相互促进——物质活动能够提升精神活动的层次,精神活动也能提升物质活动的层次。如果说某个人或者某个社会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或者虽没有高级的物质活动但有高级的精神活动,那是胡扯,除了直接继承的情况外。

什么是精神文明?我认为,精神文明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如何看待别人的思维活动、如何看待整个人类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指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为这个世界的运转是遵循科学规律的,所以,好的精神文明就是遵循科学原则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以及整个人类的意识,具体表现在我前面的文章里都有:例如,对自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用科学思考;对他人,不管他/她认没认识到科学,都承认他/她有思维能力、有用科学方法办事的能力;对整个人类社会要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人类社会内部的运转要承认科学原则,因此,承认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培养自己科学思维的机会——不管他/她是否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同时要反感用非科学的东西影响他人的行为,另一个层次是对人类的发展趋势要用科学思考来分析和看待。

家园 萝卜兄关于精神文明的看法,过于短浅

我也没有很好的口才,很多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

但是,有一点我想指出,在萝卜兄的文章里,主要是讨论门阀现象,而对门阀的约束,有两点,第一个是“约束”,第二个是“自我约束”。

为了强调门阀的进步性,你把大部分的篇幅放在“利益”上。而且,给人的感觉是,这样利益的博弈,最终的妥协结果必定对平民有利。所以,主要对门阀的约束,来自“外来”。反而把“道德规范”,这个自我约束放在了一个比较次要的地方。

在道德法律化的美国,或许这个不成问题,外来约束无法抗拒。但是,在有“法律权力化”威胁的中国大陆。所有的大小门阀都在疯狂的摄取利益(被你说成是人性的必然),并没有一个自我约束在捆绑他们,让他们不去抢劫穷人和弱者。你认为这样的门阀,有必要吹捧吗?

你认为中国朝代跌更的根本原因就是经常存在一个力量超乎一切,无法被约束的“门阀”----皇族。但是,我却认为,根本原因门阀(我们还是称其为既得利益拥有者)们经常容易达成妥协,然后在内耗最低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掠夺社会资源,造成普通人民中物质循环滞涩,从而引起革命,革命削弱了国防,导致外来民族入侵,或者新的皇族产生。秦朝到民国,无一不走入这个怪圈。虽然每一个皇朝都看似强大无比,占着世界GDP的20-30%,甚至超过50%。

我不认为,科学发达了,经济发达了,这些现象就会消失。反而会加速这种社会资源过于集中的过程。

所以,虽然我承认,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我不认为科学能代替道德,成为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力。

PS:给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上海,北京的科学物质文明,肯定好过重庆。但是,打黑(扫除了门阀)以后的重庆人,必定比上海,北京人过得更幸福。

家园 我的看法是

门阀们的自我约束是来源于对更大利益的渴望和攫取,也就是说,因为约束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所以他们才自我约束。怎么样自我约束取决于如何获取更大的利益。社会发展到现代,人们认识到取得利益的最有效方法是科学办事,而科学办事有这样的特征:第一,每个人都能做到科学办事,第二,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完全做到了科学办事、得多人和将来时来检验,得多人检验是因为科学是探讨和基于普遍性规律,得将来时来检验是因为科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问题提出假说、然后用实践来检验,这个顺序意味着得用将来时的实践来验证现在时。这样的特征就逼迫门阀们不能忽视平民,其实也逼得平民不能忽视门阀。这些是冷冰冰的客观规律,是道德的最坚实的基础。当然,也会有某些门阀或者某些平民团体突然变得歇斯底里,这时,自我约束就失效了,需要外来约束来纠正。

我非常喜欢短浅,因为在我写这一系列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三件事:

1、要清理自己头脑里的概念——我发现我的大脑被当代社会中各种乱七八糟的文人流派塞入了太多的乱七八糟的概念,为了认真的思考,必须捋清它们,该抛弃的抛弃、该精简的精简、该溯根本源的就要溯根本源。

2、要紧扣前提——很多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说法、甚至是已经成为常识的说法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前提的,特别是某些隐含的前提,实际上这些前提中有很多是错误的、或是应用有限的。

3、如何做到第1、2点,一要做到多读书、二要做到多和实际对照、三要做到刨根问底。

家园 我对你说的话,部分的赞同

因为,在门阀(既得利益者)内部矛盾没有尖锐化的情况下,平民贫民化的步伐是很快的。无论是大陆的贫富差距,日本的一亿下游,还是美国的中产破产。都有这样的忧虑。

我赞同,现在人类所谓的科技,社会进步,的确是出于私欲无限膨胀,对利益的无限追求造成的(如果人人都想往农妇,山,泉,有点田的悠然生活,不可能有现在的高科技)但是,这样的进步,并不能增加社会的总幸福感。这就好比,李嘉诚比我有钱50万倍左右。但是他绝对不可能比我快乐50万倍。一个坐着飞机全球跑的人,也不见得比骑驴看水过三峡能更加快乐。

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的发展可以让人类社会更加发达,但是,不见得对人类社会更有好处(这个,或许要等到1000年以后才会有定论)。门阀制度对金钱权力的过度集中化,也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再分配能产生更多的幸福的人。

一个人的生命,120岁也就到头了。真正能够掌握权力的生命,平均一下,40年差不多了吧,这样的局限性造成门阀制度的相对短视。获得权力和利益的私欲多半会战胜内在约束力。而由于过分的强大,也没有外力可以来约束。呵呵呵,这样的社会进步,不要也罢。

顺便说一句,门阀的形成,的确是社会规律。就好像是工业化的过程从来是伴随着严重的污染一样。没有必要过分的为它叫好。而且,由于人类对权力的追求,对利益的贪婪是本性,所以,门阀根本无须扶植,就会在经济的发展中产生和壮大。所以,真正正确的做法是从小到大,永远的限制,但是,不是用门阀中人的死亡来限制。

至于萝卜兄科学压倒一切论。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这等于是在说,物质压倒一切,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华人精英,您应该知道,对于门阀来说,这是对的,但是,去高调宣传,一点好处都没有。你可以说我是愚民政策。但是,这确实是我所说的,这样被您认为不重要的道德,却是维护社会平衡不可或缺的东西,其重要性在科技之上。因为,没有现代科技,人类社会还能维持,没有了基础道德,社会马上崩溃。

还有,物质文明至上造成的结果,其实你我已经看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黑猫白猫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已经初现恶果了。如果用邓公的原话来说,改革开放是失败了----造成了贫富差距。否则,胡温干嘛要河蟹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